作者:周素子
据家谱记载,我的高祖启云公,字晓岚,号龙飞。本姓李,世居浙江鄞县,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年),于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一六九九年)。随中表亲千总周定国自鄞县迁守乐清大荆营,遂以周姓入营,住镇之南门。后启云公的儿子玉成公,继续在大荆营任职,而且升任为千总之职。如此数世相因, 以周氏为姓。宗谱因尊启云公为始祖。
乐清大荆,历来为军事要隘,在明洪武年间已筑有城牆、炮楼等防御工程,为沿海抗倭的三十六沙城之一。在康熙乙卯、丙辰间,为藩王耿精忠的势力范围,后讨伐逆藩,于康熙己卯(一六九九年)耿精忠败退,复立大荆营,才由周定国迁守防治。跟随周定国前来大荆的高祖启云公,当时已经五十七岁,其子玉成也已十九岁。后玉成任千总,赠武信佐郎,启云公 “续赠”武信佐郎。
启云公有四个儿子,长子世玉早世,次子世隆是我的第一代祖先。启云公的第三个儿子名世昭,宗谱记载,他迁往山东,却未说明他迁徙的原因和居住山东何地。他是以周姓在山东生存,还是恢复李姓,均不得而知。
启云公享年七十八岁。
世隆字玉成,号丰堂,生于康熙二十年辛酉(一六八一年),他后来服务大荆营,并升任为千总之职,封赠武信佐郎,算是一位对家庭极有贡献的人。玉成公卒于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一七一九年),享年六十六岁。 从二世祖开始,周氏家庭繁衍为七族。二世祖名学仁,为玉成公长子。学仁字廷邦,号心居,享年四十五岁,生有三子。我的三世祖钦发,字骏如,号嵩 山,是心居公的次子,生于乾隆十年乙丑(一七四五年),卒于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年),享年八十岁。至四世,家族已发展为十二族之繁,人丁逐渐兴旺。 四世祖嘉恩,字建勋,号雨亭,是嵩山公的长子,生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一七七三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一八四一年),享年六十九岁。在我的列祖传 记中可见,他最为足智多谋,这篇传记是我祖父莲波公为他的曾祖父所记,因为雨亭公殁时,莲波公尚未出生,所记之事均从张明福老先生口中所得知。张明福为雨亭公食客,寄食周家三十年,越二世,“年逾古稀而好谈往事”。雨亭公任职荆营为文案长,历经两位营主,一位姓马,一位姓章,他俩对待雨亭公均师事之。传记 记载,人称雨亭公有四德:一为“惠下之德”,当时朝廷行文有裁兵之议,雨亭公为保士卒生计,力陈大荆水涨面海潮落为滩,海盗便于登岸情状,故荆营确 保无恙。二为“忠上之德”,当时营主马公以事触上官,怒将解任,雨亭公撰文力为复之。三为“好生之德”,他曾救人活命,传记中记述过程甚详。四为“周急之德”,为人解脱厄难, 从不收报酬。有是四德,雨亭公平生“可以概而知之”云云。
雨亭公的堂兄嘉胜公,字伯超,号桂庵者,是一位谦虚谨慎、敦伦饬纪的人。他在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曾草创一本家谱,载明本宗的由来和子孙的繁衍,虽然称不上完璧,但规模略备,脉络清晰。后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宗谱毁于火而草稿犹存,嘉胜公功不可殁。至四世祖已延伸为十六 族之多。
五世祖名春潮,字泰澄,号文波,是雨亭公的长子,生于嘉庆三年戊午(一七九八年),卒于同治元年壬戌洪杨之难(一八六二年),年六十五岁。在列祖中他的性 格最为豪爽,而遭际又最为惨烈者。传记中载文波公“言则恭饬有礼,行则慷慨能任”,热衷于乡里之事,如创议、捐资建家乡荆山庙、娘娘庙,又建蒲溪蒲深桥等, “乐奔人之急,轻出财力,如索水火。而自奉甚俭,平生未尝衣绮纨,待人以直道,人咸心服之”,“排难解纷,亦七国之鲁连也”。“一切道义之举,辄挥霍不 稍吝”,“荆地凡有所倡,诸父老辄挽请同事,一若非公不能者”。然如此行善乐施的人,却死于“髮逆”之难,乡里惜之!认为文波公生平好善不应如此惨死,但 是亦有乡里人以为死于难,亦能显公之大名!先是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洪杨之乱波及大荆,举家避难,文波公与二子互相失散。到二月初旬二子才知道文波公已罹难,因此,冒死自乡间来大荆寻父尸。终于在教场牆外乱丛草莽中觅得,不得已先草草就地埋葬之。而且祸不单行,惨上加惨的是文波公之长子,我的曾伯祖父立润公,字德心者,亦于是年在洪杨乱中被掳,后不知所终,行年仅三十四岁。立润公性灵敏,善歧黄之术,不问贫富,但有聘请,急急应承犹恐不及,但是竟也与父亲同时罹难。过去我读清平山人徐映璞的《两浙史事丛稿》,常叹惜洪杨之乱的惨烈,想不到我的曾太祖和曾伯祖两代人竟均死于是难,岂不痛哉! 我的六世祖立渠,字许清,号芗湖者,为文波公第三子,生于道光十三年癸巳(一八三三年),卒于光绪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年)。如果说文波公是我祖辈中最为悲惨者,那麽芗湖公是我祖辈中最值得同情、命运最为坎坷者。芗湖公十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对庶母曹氏亦很孝顺,“未尝稍拂其意”。父文波公在世时,家庭经济尚称富裕。芗湖公二十二岁与翁夫人毕婚,即分炊自立,不料在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芗湖公二十七岁时遭火灾,一切煨烬。次年,即同治元年(一八六二 年)又遭洪杨之乱,举家相失,父文波公,兄立润同时罹难。在兵乱、丧事之后,芗湖公在遗址创茅屋,理故业,尚未恢复元气,又于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邻居洪姓火起延烧,使芗湖公烧尽房舍,只存内屋一间。公与夫人翁氏苦力操作,始免冻馁。然而在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邻居李姓又火起,延烧邻房数十间,芗湖公仅存的一间内屋又同归焦土。再五年(一八七四年),邻居罗氏又遭回禄,火神再次光临。十数年间我曾祖立渠公遭受四次火灾,竟至一贫如洗。过去的大荆老屋,一律木结构,容易起火,但曾祖一生如此多难,亦实属罕见。原先其父文波公在东门外隔溪建有酿酒处,芗湖公全家遂退居隔溪,“寒蛩鸣砌,四壁萧然,当此际,谁复堪顾”?从此,曾祖为人僱佣求生,翁夫人则纺绩自养,相夫教子,“不怨不尤,悄然自足”。芗湖公生有五子,中间三子早亡,只存长子宗华(我祖父)与幼子宗芳,女二。芗湖公五十岁以后,长子宗华少年老成,能光复故业,为家庭奠小康基础。小子宗芳亦跟从长兄习作生计。芗湖公本来可以逐渐的扬眉吐气,然劳苦终生,于寿有损,竟于光绪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年)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芗湖公的异母弟,也是一位人物,他名立标,号新枝,是我的曾叔祖,虽然也少年多难,少读书,成年后如司马长卿一样穿著犊鼻经营酒肆。但传中说他“清寂、寡交、少言语,性好树艺,尽得郭橐驼的技术,又精畜牧,所畜 鴒鸽等禽甚多。行年七十馀而平健如四十许人”。又说他“不以俗务扰其虑,不以世事撄其怀”。冲淡平和,难能可贵。新枝公是祖辈中最值得羡慕者。 而且他还有一门好亲事。新枝公夫人蒋氏,为同里蒋燧堂的姊姊,蒋希周的姑妈。蒋家一门都是俊才文星,新枝公何其幸也。人的品性都基于遗传,我的胞兄周昌穀 亦喜树艺、植花、养鱼鸟,原来与新枝公一脉相承。 第六世祖已繁衍至廿八族。
七世祖宗华,字植善,号莲波,芗湖公长子,生于咸丰四年甲寅(一八五四年),自小即伴随父亲的苦难成长,所以他少年老成,能知大节。后来能帮助父亲重整家业,培养幼弟成材,更培养了长子六介的成就大业。
莲波公忠厚老成,乐善好施,擅医,尤精儿科。平生所作几件大事,都足见他的善良,我称他为祖辈中最善良的人。
盖大荆一地虽是山陬海隅,但又是闽越通衢,地接临海、黄岩的要道。饿馑之年,时常路有外来饿殍,白骨暴于野,莲波公于光绪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年)设立掩埋局、长生会,每逢清明冬至,为亡魂墟墓增添浮土,并焚冥钱,让客鬼游魂各安一方壤土,恩惠泽及枯骨。又光绪十六、廿四两年,五穀不登,而邻县黄岩、太平亦患水灾,莲波公约同乡里乐善之人设筹济局,海运外地米粮以惠穷民,使老者得免于沟 壑,壮者不散于四方。又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建奎星阁于镇中心印山之上。印山襟山带水,居民围绕而居住,其上从无建筑物。莲波公萌发筹建时, 正好有一位星学家名叫蔡希邠者从河南来游雁荡,莲波公即请他堪舆方位。蔡公固不吝青囊之术,登临印山,四顾而抚掌,以为若建奎星阁,上应三台,建财神庙,下维四极,将来大荆一郡定甲第蝉联,官山府海,于此手屈一指。并预题名为“培风精舍”。莲波公从此专心竭诚的尽出自己的资财,数年之内建庙成功。画栋连云,轩宏高大。又数年,长子光大(六介)公欲办学堂,于是在庙前再建八楹精舍,以为培植士林的场所。此外莲波公又修圣母庙(妈祖庙)、城隍庙等等。后人所见的凡大荆一地的公共建筑物,几乎都是出于 周氏并莲波公所创建者。这些往事在我儿时也曾依稀听说,但如此详尽精确的记录还是在读家谱以后方才清楚明白。果如方家所言,建奎星阁后的大荆确实是文士济济, 有誉满全球者。风水之说也是不得不信的。
莲波公少年时,乡里称他忠厚老成,将卓卓有为,也是精当之言。
宗谱记载祖辈列传多篇,内有两篇是为女性立传,一是我的曾祖母芗湖公妻翁氏孺人,一是翁孺人的堂妯娌干孺人、我的曾叔祖母,这是两位伟大的女性。
翁孺人与芗湖公结婚后的第二年,即遭洪杨之乱,兵事蹂躏达半载之久,而后连续火灾,几乎五年一劫,真是赤身而外,一无所有。翁孺人含苦茹辛,殚尽绵薄以纺 织自赡,不怨不尤,温纯至顺,“自壮及老,无勃谿声”,而且在如此困境中,育有五子、二女。后芗湖公逝世,孺人独主家政,“门以内秩秩有序”。所以作列 传的蒋希周举人认为,中国的女学不是失之鄙悍,就是流于苛细。如果都能像翁孺人的品性,女界将大焕光明云云。
另一位干孺人是雁南公的嫡妻。雁南公名立鸿,生于道光己丑(一八二九年),卒于咸丰二年壬子(一八五二年),即为死于洪杨之乱的文波公次子,为侧室曹氏所 生。干孺人生于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年),卒于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年)。干孺人于二十二岁时与雁南公结婚,次年生子,名宗濂。二十五岁时雁南公病 危,临终之时雁南公执孺人之手永诀,待丧事完毕,干孺人“闭户寂处,绝迹外事”。初时,家人以干孺人年轻守寡,都劝她重新嫁人。但孺人矢志终身“抚孤恤 老”,不愿再嫁。当时婆母曹夫人尚在世,文波公谅解她的志愿,为她另外筑静室以居住,所有家政均不烦她,让孺人能够尽孝节,勤抚幼子,偿其夙愿。后文波公 遭洪场之难,死于乱丛草莽中,孺人当时年仅三十五岁,自此后方开始管理家务。婆母曹夫人长寿至九十五岁方才去世,干孺人为之治丧尽孝。子宗濂不喜读书,弃学从商, 配金氏,生有三子。作为矢志守寡的干孺人,她真的做到了抚孤恤老,且子孙繁多,后无疾而终,终年七十八岁。传中讚誉她:“寿至期颐,又获弄孙之乐。”
宗谱中的列宗列祖,或名下附有小传,或另列长篇记,大多为当地当时的硕儒所作。乐清素有小邹鲁之称,多文人学者,在作传记的诸学人中,我在近日读书中获得蒋炯燧堂先生的资料,蒋燧堂既为我的曾叔祖新枝公作传,又为我的祖父莲波公作传,称莲波公与他自己是“份则异辈,年则同庚”,莲波的叔父新枝公是燧堂的姐夫。又有蒋希周者,为我曾祖母翁氏孺人作传,称翁孺人是希周的姑妈。由此可见,蒋希周是蒋炯、燧堂的儿辈。阅读温州乡邦文献张炳勋所著《怀馨阁杂俎》一书,该书第三十五条记录:“吾乐最后一名举人,为大荆蒋希周先生,系光绪癸卯(一九零三年)科中式,字仲冕,别号公介,父燧堂明经,张重时”又第一百五十条记录:“民国八年(一九一九 年)膺众议员蒋子季哲,倦飞冀得息影,与同怀叔南先生,卜地雁山灵岩,构屋三楹,命名‘屏霞庐’,由梁公启超书额。正中筑楼,为其尊人蒋公瑞堂生祠,榜曰 ‘仰止楼’。”“公名炯,别字瑞堂,一作燧堂,大荆东里人,清廪膳生。”由此可见:瑞堂即燧堂,有子四人,长子失名,其馀三子就为仲冕、叔南、季哲。次子仲冕即希周字,最博学。三子叔南,毕业于黄埔军校,因政坛失意,中年自沉于故乡石门潭。蒋家是我家的中表亲,现借助文献,祖辈的往事,才脉络清晰。
(祖辈____老家的回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