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乎?“---从李瑞清遇盗说起 在清朝末年做过江苏布政使的李瑞清,民国初,离开了官场,跑到上海滩靠卖字为生。因其书法造诣高,与同时的曾熙号称“南北二宗”,所以买他字的人很多,收入不少。当时的黑帮分子看到他笔杆子换钱那么容易,以为他是个大款,于是就向他敲诈,写信要他向汇丰银行汇300银元。开始他并不怎么介意,以为是开欢笑。可后来恐吓信接二连三,甚至以性命相威胁,他就不得不认真对待,特地给黑帮分子写了一封信。信中陈述了自己在辛亥以后的坎坷处境,全家40多口人全靠自己一人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实在没有积蓄的闲钱可以帮助你们。俗话说得好:“有钱钱当,没钱命当。”我无妻无妾,没有子女,身边的亲人都是兄弟姐妹的子女,或者鳏夫孤儿。况且世风日下,奸佞当道,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唯求速死。以此坦诚相告,倘有一句不实,无论手枪还是手榴弹,尽管射我炸我,都无所谓。当黑帮分子读了这封信后,竟然被感动得哭了,反是送了300银元给李瑞清。看来,这班黑帮分子倒是富有同情心,蛮讲人性和道理的。 看了这件往事,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庄子·胠箧篇》开头一段中盗跖和他的学生的一番对话。当学生发出“盗亦有道乎?”的问话后,盗跖随即反问了一句:"怎么会没有呢?”接着解释说:要成为大盗还必须具备“圣、勇、义、知、仁”五种品质。缺乏这五种品质,是成不了大盗的。于是庄子下结论说:“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按此,那么,敲诈李瑞清的那班黑帮分子,大概也可说是“有道”之人。 前面说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贼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听起来圣人不是挺好的么,可是后面却来个大转身,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真有点不可思议。庄老夫子为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在他看来:善人可以根据圣人之道做好事,不善人可以根据圣人之道做坏事,而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人多,结果便会落得圣人之道有利天下的少,有害天下反是多旳可悲下场。所以,他就不卖圣人的账,诅咒起圣人来。 庄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文汪洋恣肆,是一位大哲学家。但看问题的方法未免偏颇,在他看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与我、是与非、大与小、生与死、贵与贱,都是一样的。于是成了一个相对主义者,所以会说出前面那段前后矛盾的话。这是他的一个时代的缺陷,不必苛求,也不必去多说。 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庄子,眼光还是很尖锐的。他在上面提出的“圣人之道”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被不善人糟蹋的结果,这个看法,对于后人,还是很有启发和警示意义的。他在文中写到的那些惨酷的事实,以及历史上不断出现的这方面的记载,我们暂且不去提它,只要稍稍关注一下现实情况,就会认同他的看法是不错的。试看,社会空气之所以混浊,怨气、怒气弥漫,充溢着一股暴戾之气,难道与那些口头上高喊公平清廉而背后徧私贪污的不善人,与那些公权私用、不择手段打击陷害他人的不善人,与那些暗中动用视频或探子敲诈官员的不善人,与那些出卖有毒食品的不善人等等人,无关吗?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不说自明。 面对前面的得道之盗,这些不善人也许会感到羞愧。如果这些不善人肯向这些得道之盗虚心学习,甘拜下风,那倒是件好事。不过,这只能是一种疵人的妄想罢了,怎么可能呢? 《元史》说:“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唯贤而择。”话说得很好听,可惜做不到。也许那时的人们“封建”惯了,怕民主惹麻烦,所以就廻避了,事情也就办不好了。现在既讲立法,又讲民主,还讲任人唯贤,苟能照办,那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的呢?(原载2014年第三期《浙江杂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