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一举人——张锦
山
前不久,写了一篇短文《乡先贤张桂萼》,发在网上。现连带想起另一位张姓人士---张锦山。
|
他也是大荆荆东村人,。“文革"前,在张家的中堂,还挂着一块“文魁"的匾额,表明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举人。张氏后裔小玉君家里,现在还保存这块被锯成两半的残匾。
《大荆镇志》的大事记上是这样写的:“嘉庆二十三年(1818)大荆东门人张锦山,更名锦鸿,中戊寅科徐士芬榜举人。"这个记载有点含糊。查阅有关资料,徐是平湖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乡试第一;二十四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一等,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任江南副考官。次年(1823)为会试同考官,不久升广东学政。据此,嘉庆二十三年中进士的是徐士芬,而不是张锦山。张锦山中进士应是在道光三年(1823)。张氏后裔小玉也说,那块匾额是道光年间的浙江省巡抚题写的。
我们从时间上来推算,这位举人老爷是张桂萼的堂房叔伯。桂萼生于1832年,锦山是在1823年中举人的,他的出生时间肯定是在1800年前后。这就是说,锦山比桂萼要大30来岁,应该是长一个辈份的人。
这位举人老爷的平生事迹,因张氏后裔和乡人皆一无所知,而张氏的宗谱又于“文革“期间烧毁,无法查证。我们自然不好想当然地来一番虚构,把他天花乱坠地胡吹一通。有就有,缺就缺,只能如此!
同是张家的两位都有一定名望的人,而蒋叔南在《雁荡山志》中,把一位没有科举功名的张桂萼列为乡贤,却没有把一位中过举人的张锦山老爷纳入乡贤之内。这难免令人打上一个问号。
张桂萼晚年隐居雁荡,热爱雁荡。这和蒋叔南中年后弃官归隐雁荡山,热心雁荡山的建设,情况有些相似。蒋把张桂萼列入乡贤,惺惺惜惺惺,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把张锦山列为乡贤,就有点令人费解。蒋当年肯定见到过张家中堂悬挂的这方“文魁“匾额的。在明清时代,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是皇帝派专门的主考官监考的,应试者要三场都过关,才算考取举人,并可以直接授官,是相当吃香的。蒋为什么不为张锦山树碑立传,可能是张锦山虽然中了举人,当了老爷,有些名望,但一生没有留下可以颂扬的业绩,于是就把他忽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