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过年:扫尘·祭灶·过小年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3-1-23 18: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71 5
作者:张永坝
   
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部分地区以二十四日为“小年”,是仅次于大年的一个传统节日。小年,又称“小岁”、“小除夕”、“小节夜”,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宋代文天祥《狱中》诗:“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后来,以除夕前一夜为“小除夕”。小年,家家户户都要扫尘和祭灶。此外,还有剪窗花,写春联,理发洗浴等习俗。
扫尘,北方叫“扫房”,南方称“掸尘”。温州人谓“掸新”、“换新”,谚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扫尘,是春节前传统的家庭大扫除,源于远古时驱除瘟疫的宗教仪式,早在帝舜时已有。我国自古重视环境卫生,夏帝少康发明了笤帚、簸箕,商代有了清扫垃圾的劳务,周时已开始洒水扫地,唐朝出现了专职清洁工。王建有诗:“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扫地夫就是古代的环卫工人、清洁工。宋代形成了扫尘习俗,岁末“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南宋都城临安,已有公共场所清洁工。清代蔡云《吴歈·打尘埃》:“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戴复古《除夜》诗:“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扫尘古俗,现在已演变成讲究爱国卫生的良好传统习惯。
小年时,民间要送灶王爷上天,叫“送灶”、“辞灶”;除夕时迎回,叫“迎灶”、“接灶”。合称“祭灶”、“谢灶”。温州平阳、永嘉一带,旧时是正月初四夜迎灶。《辞海》:“旧俗夏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送灶日’,亦称‘辞灶日’,以纸马饴糖等送灶神上天。民间往往在灶头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除夕又迎回,谓之‘迎灶日’。”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老灶爷”、“灶司菩萨”、“东厨司命”、“灶公灶母”等,温州人叫“镬灶佛”、“镬灶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善恶的神,是旧时帝相士庶家家都要供奉的家神。在我国汉族民间祀奉的众神中,能进居家的神除福、禄、寿、禧、财等五神(星)外,就是灶王爷了。周代已列为“五祀”之一。《礼记  曲礼下》:“(天子)祭五祀。”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
灶神来历,众说纷纭。一说为黄帝。《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一说为炎帝。《淮南子·汜论训》:“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绣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一说为祝融。《礼记·月令》:“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为灶。”《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此外,还有鬼神或精变说、人死变神说、穷蝉演变说等。汉时,曾对灶神的性别发生过争论。《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可见,灶神开始为女性形象。据《太平御览》引《五经异义》载,郑玄以为“灶神祝融为老妇”;许慎以为“非老妇也”,认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可见灶神形象是由女变男,后世以男人形象出现。唐时,灶神不仅有妻室儿女,还有属僚。段成式《酉阳杂俎》:“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陕西省旬邑县则传说灶王姓张名奎,是纣王的大臣,与妻子一起死于国难,姜子牙封为灶神,张奎为灶王爷爷,他的妻子为灶王奶奶。
民间各种灶神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要算张姓灶王爷了。传说张生原来家境殷富,双亲健在。他娶了勤劳贤慧的妻子郭丁香,一家和睦,生活美满。后来,张生外出经商暴富后,带了小妾李海棠回家,一纸休书赶走了结发妻子郭丁香。此后,张生与海棠好逸恶劳,花天酒地,坐吃山空,过了几年,家产败尽,双亲气死。李海棠受不了贫困生活离家出走了,张生就沦为乞丐。有年腊月的一天,饥寒交迫的张生来到一户人家厨房讨饭,见是前妻郭丁香施食,羞惭万分,乘人不备,一头钻进灶膛里活活被憋死了。据说玉帝与张生同姓,念其有悔改之意,就封他为灶王,成为玉帝在人间的耳目。
灶神的职司也有变化。先秦时,灶神职司仅为灶事,主管人间饮食制作。自汉代开始,成为天帝派往人间司察人们功过的神祗,增加了赐福降灾、夺人寿命的职能。民间相传,每逢小年时,灶神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家人一年中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所做的坏事。除夕子时,带着玉帝赐福或降灾的旨意,返驻家中。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引《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礼记·祭法》郑玄注:“(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淮南万毕术》:“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南宋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据说夏天象征火,灶亦代表火,故有祭灶之俗。周代夏日祭灶,原意祈求保存火种,祭品为豆类。汉代改为腊日祭灶,祭品用黄狗、黄羊。汉魏时已有灶君上天诉人罪说法,祭品黄犬。唐时祭灶只是“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王爷上青天”(罗隐:《送灶》)。宋代有“以酒糟涂灶门”的“醉司命”做法。南宋时,把用钱买官推衍为钱能通神,祭灶时除了点香烛、摆酒宴、烧纸马外,还要上供粘粘甜甜的灶糖,意在封住灶君的嘴,请他“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清代厉鹗《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黐粘。俗嗜难颐解,微甘使口箝。不妨吾舌在,蜜味得柑甘。”可见,行贿之风,源远流长,神佛也难免。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家都建新房,改柴灶,用上了煤气炉,灶司菩萨没有藏身之处了。农家供灶神,祭灶等旧俗,现已不多见了。
全部回复(5)
23可是我生日啊
2013-1-23 18:15:53
一看而过                  
2013-1-23 20:15:36
飞过
2013-1-23 21:03:00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衣袖,带走了一个荆币。
2013-1-23 21:40:41
飘过 飞过 走过 路过
2013-1-23 22:45: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