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阮伯林著《雁山片石》
明代的隐逸诗人何白,字无咎。公元1562年生于乐清的丹
霞山下,因此自号丹邱生、丹霞山人等等。何白自幼聪颖过人,
五六岁即已学会做诗,弱冠时已满腹经纶,文章盖世。可是他一
生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从不想去做官,这其中的原因,据说
与雁荡山中的一个老婆婆有关。
传说何白青年时读书有成,视那状元郎如自己衣袋中的东
西一样,便很自然的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去参加科举考试。当他
经过雁荡山白箬岭下的路廊时,感到有点累了,便在路廊中小坐
休息片刻。没成想,他这一休息,便使他的人生旅途发生了一百
八十度的大转变。
当时,白箬 岭下路廊中有一个老婆婆在摊锡饼,卖给过往路
人作点心。何白这时正巧也感到有点饿,便向老婆婆买了一筒
锡饼充饥。他一边吃着锡饼休息,一边看着老婆婆摊锡饼。只
见老婆婆右手抓一撮已和好的面粉,在高温的锹盘上轻轻一抹,
一张又圆又薄又平整均匀的锡饼就摊好了,稍停片刻,左手轻轻
一揭,把锡饼打个翻身,又稍待片刻,那锡饼就熟了,老婆婆左手
轻轻揭起,随手往身后一扬,那锡饼就象鸟儿一样飞落在老婆婆
身后的筛子上,一张迭着一张,整整齐齐的不差一丝半毫,而老
婆婆的眼睛始终只盯在锹盘上,看也不去看身后半眼。何白被
老婆婆这一手绝技折服了,不禁赞口道:“婆婆真是好手艺。”谁
知那老婆婆听了嬉嬉一笑,说:“我这算得什么,不及人家王羲之
和何白公一根脚毛呢。”
何白见眼前这位乡下卖小吃的老婆婆竟把自己的名字和一
千多年前的大书圣王羲之扯到一起,感到既意外又诧异,便问:
“婆婆刚才说的王羲之和何白—公,你可认识?”
老婆婆两手仍旧不停的摊锡饼,口中回答说:“人家王羲之
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了,我一个当今的乡下老太婆怎么能认识
他。不过那个何白公,听说就是当今的名人,只是他家离这里有
好几百里远,老太婆我只是听人说而无缘得见他。”
何白越发吃惊起来,又问:“婆婆既然说王羲之是一千多年
前的古人,他有什么本事能令婆婆这样佩服?”
老婆婆说:“看来你这个书生是个孤陋寡闻的人。你没听说
过王羲之当年写了一个‘钉’字扔在地上,就发出叮叮挡档的声
音的事吗?”
何白说:“这事倒是听过,婆婆不提醒,小生一时间却也想不
起来。人家王羲之是个大书圣,所以笔底能出金铁之声。可是
那个何白小子有什么能耐,敢劳婆婆对他如此夸奖?”
老婆婆说:“你这个书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敢称何白公为
小子。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王羲之的字,何白公的画’这句话
么?”
何白打了个躬说:“让婆婆见笑了,小生确实没有听说过这
话,有劳婆婆相告。”
老婆婆说:“人家都说何白公画了一棵稻穗,被风吹到院子
里,一群麻雀就争着啄吃了下去。有一次他为朋友画了一只小
鸡,朋友拿去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不久,一只老鹰就从半夭空猛
击下来攫走了那画。还听说何白公为雁荡山净名寺画了一棵大
白菜,寺里的和尚当作宝贝一样藏在方丈室不轻易让人看。听
说那白菜在天气好的时候,叶的颜色就碧绿蛙青,干旱久了就枯
萎发黄,更神的地方,听说风吹来时,那菜叶儿还会迎风轻轻摆
动哩。你这个书生呀,要是有何白公的一半本事,就不必去考功
名罗。”
原来何白不仅文章好,学问大,画也画得好,老婆婆说的这
几件事倒都是事实,只是他自己不曾料想到社会上对他有这样
高的评价。刚才听了老婆婆的话,想想也有道理。人生考功名
中状元,不过就是为了名扬天下。现在,连路旁卖小吃的老婆婆
都已知道我的名声,我还去中那状元做什么?想到这里,就向老
婆婆道了谢,和书憧一起转道往雁荡山中游玩去了。
从此,何白就断绝了考功名做官的念头,一生悠游林泉之
间,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了众多赞美雁荡山和祖国山水风光的
优秀诗文,名垂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