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身于宋神宗无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喜文学。身世的高贵,双亲的文才,全都转接在这个女子身上,濡染了文学艺术的精华,造就她空前绝后的盛况,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8 S6 [) k5 ]2 e0 I
8 w" {+ o; y9 }6 _面对文学艺术的熏陶,让她能更深切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可从她待字闺中时作的诗便可知分晓:
{4 ?) D- O3 ]0 i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细,
a6 A w# P) M l; L2 H8 ^! H, W- D8 v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7 L, |: [4 y! A; }; Z
8 V5 T; C4 V* @% C一个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驾驭文字的能力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对文学的执爱令她外美如花,内秀如竹。诗词的言语大气如虹,就连在男人为天的封建社会里,许多文人墨客也自叹不如。3 f" P1 E) `0 e! E0 A
2 \) ]/ b' v q9 v爱情的甜美让她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郎。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此时的她,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经爱情的滋润,文笔中的甜蜜更溢于言语,《减字木兰花》:
2 y2 q7 c' m#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测道,奴面不知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 ?. H H! S2 o对夫婿的撒娇和她对美丽的自信喜形于色。
0 l, Z( c# K7 Q
* s! D* c' H/ M, j3 {: e7 c再看一首:《一剪梅》9 O% g9 J. A4 \% y$ I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7 n$ n5 Q) J* U2 v5 ~! P! M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外闲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8 I- h6 s s0 h' d
真是爱之深,思之切。一种酸酸的甜蜜更是萦绕心头。$ y8 \0 y! f, x9 g6 M8 l
* d* F B, E7 D7 r更为惊奇的是,李清照不是一般哦吟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每一个不同的氛围里潜心修炼,将这一门艺术练得炉火纯青,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m9 r7 G) H7 p3 A a
/ f" H9 {0 A+ y, G" o请看:〈醉花阴〉* a. v+ Q0 h: T# n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 a3 _9 X0 ~6 y( D9 U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给世人留下了任之畅想的悬念。
6 l' }. z) L$ X4 C% \: ^1 @% k+ [( d% o0 m7 x$ A
如果说历史在此时能划上完美的句号,让他们两个夫唱妇随到白发暮暮的那天,那么,就没有了后来的悲壮局面。
4 c9 v# o) G" o3 U- @% L; ?3 O
, X! w4 D$ l8 q公元1127年,赵宋王匆匆南逃,赵明诚在京城建康做知府,不想这时又发生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指挥战乱。而是偷偷用绳子弃城而逃。事定之后,他被朝廷革职,李清照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大节大义,为丈夫临阵逃脱感到羞愧。赵被革职夫妇二人沿着长江流亡。行之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又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3 s$ D# t! B' d1 Y, A) S& y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 H7 l* C1 _; K( k. S2 N5 ^ k丈夫在其身后听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顿觉羞愧难当。第二年被召回复职,但随即病重身亡。* g! j# g+ d8 m6 ^
6 X* o, o, T8 e V: K3 D5 [5 V% ?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更不能没有爱。一个从小就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千金小姐,此时被困在干涸的河床上,怎能不叫人犯愁?
9 j$ ?% R9 [) D5 H3 K. z6 P0 D: l9 ?7 k, D8 V. c5 F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殊不知这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李清照身边的《金石录》。后因不能如愿便对李拳脚相向,大打出手。望着这个小白脸,李视人格高过生命,便坚决地与他分手。其间张汝舟在得意时告知李科举作弊过关的事。便拿此事告于官府,奈在封建时代,不管输与赢,女告男就得坐牢两年。李这个柔弱女子在感情上却绝不凑合。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做精神上的奴隶。这场官司的最终结果是张汝舟发配到柳州。李也随之入狱,幸好,朝中友人极力相助,只坐了九天便被释放了。$ c: N2 O. L& ]) ~5 _
^; }; z) V# c( J0 L3 b* v
1129年9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开始逃亡。途中诗籍文物被抢的抢,偷的偷,国己不成国。她在无处容身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W' Y1 E6 e' O" O* s8 I6 u
. p8 [3 ~1 _# `" C2 q大约在温州避难时,她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 e9 q2 l+ ]/ m- g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u4 P- `3 ~: o7 `9 E3 H! o北人是指流浪的人,这里也指她本人。" x! w) j3 ~ b0 z E3 R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李流亡到金华,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7 N9 L" }; _6 e: n; _; h7 ]7 v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R! ~$ k3 Q: `( P* Q; G( a& }( A$ N& o
其实,这还不足以打到她的坚强,时至李渐入暮年。一孔姓朋友,有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说:“你该学点什么了,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顿时一阵眩晕。童言无忌,却打碎了她全部的骄傲和自豪。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吟下了这浓缩一生的酸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 u6 d8 t4 t: V&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杯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Z2 c! ]( c' ?0 B是的,她的国愁,空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4 u* S( v9 Y' \! |
6 g0 V \; S: T) ` s" h“才藻非女子事也”,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一个“愁”字!# n( ]; G( v R) v `
环顾上下两千年,相知有谁?/ d# `: R* b' Z+ T) D; R
似这样的奇女子,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的美神吗?
x5 ]% M, r) M* M" o(文中部份内容摘抄于某文集。)" R4 ?. v; o0 E7 V+ c' k6 n
6 b3 L5 C& e* N! ?4 u& H
[ 本帖最后由 尼姑来也 于 2008-4-7 22:3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