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古时还有种种传说。相传北宋时,伏牛山里有一户人家,老两口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忙季吃稠,闲时喝稀,年年丰衣足食。但俩老的独养儿子,是个好吃懒睡不干活的败家子,号叫“瞌睡虫”。这个“瞌睡虫”娶了一个贪吃懒做,挥霍浪费,从来不进灶房的老婆,号叫“没底锅”。老俩口死后,小两口坐吃山空,不久家产就耗尽了。一年腊月初八,家中没有米下锅,东找西寻,从仓底、墙角、地缝里找到了一点米、麦、豆、干菜、玉秸等,就放到锅里煮了两碗杂七杂八的粥,端起来刚喝了几口,—阵大风就刮倒了破房子,压死了小两口。此后,每逄腊八,当地农民都要煮粥给孩子们吃,边吃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饿死的故事,成为勤劳节俭的家教活教材。 相传吃腊八粥还与朱元璋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很贫苦,只得为地主家放牛为生。地主吝惜刻薄,常常虐待他。有一次,他牵牛过独木桥时,不幸牛跌入溪涧里折断了腿。地主大发雷霆,就把他关在冷房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出来后,饥寒交迫的朱元璋遍寻吃的东西,后来在屋角里发现了一只老鼠洞,挖下去竟是老鼠的粮仓,里面有大米、粟米、豆子、芋艿、红枣等等,每样数量都只有一点点。他把这些可以吃的东西一起放在锅里煮成粥,吃起来味道特别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天天吃腻了山珍海味,想换一换口味,忽然想起小时候老鼠粮粥的美味来,就传旨御膳房,用五谷杂粮和干果煮粥。据说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就赐名“腊八粥”。事后,文武百官竞相学样,纷纷煮食腊八粥,不久传入民间,相沿成为节令食物。 古籍中对腊八粥的原料、制法亦有记载。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当时京师寺院,“寺钟腊鼓响郎当,香积厨中笋蕨香。内史传宣颁果粥,深空—样礼空王。”京城街头,“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民间腊八粥,后演变为尝新庆丰收的民俗。现在,腊八粥的风俗已不多见,但类似腊八粥的“八宝粥”,已开发成了著名的旅游产品了。 粥,不仅是传统的风味小吃,而且还是保健食品。粥品营养齐全,容易消化,有健身防病的功效,对老年人尤其适宜。古人早把食粥列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宋朝张来《宛丘集 食粥说》介绍了吃粥有利身体健康。陆游赞同张来的主张,作有《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现代,色、香、味、形俱佳的各类粥品,已成为老少皆爱的节令小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