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及其游雁荡诗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4-7-19 14: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97 2

    作者:马升永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高宗南渡,陈与义避乱襄汉,转湖湘,踰岭峤。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夏至行在,累官中书舍人,知湖州,参知政事。时高宗力主与金议和,与义则说,“如果和议能成功,难道不比用兵好?万一不能成功,那么用兵一定不可避免。”主张对金要作用兵的准备。与义为人严肃,不轻易言笑,平时虽谦逊地待人接物,但秉性刚强而不可犯,常向朝廷推荐人士,但退朝回来从不告诉别人,因此,朝野人士都赞誉他。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139年1月1日)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生平以诗著称,有《简斋集》行世。《宋史》本传说他“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这是中肯的评论。与义尊崇杜甫,又长期经受了颠沛流离的逃乱生活,较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接近了人民,因而也进一步体会到杜甫在安史之乱及入蜀后诗作的爱国忧民的精神。他的《伤春》诗谴责最高统治者投降逃跑,赞美将士们英勇杀敌,深度广度虽不及杜诗,但在南宋初期,这样的诗作是难能可贵的。     
    绍兴元年,陈与义历漳州,游雁山,之天台,至夏抵会稽。游雁荡时写有《题大龙湫》和《雨中宿灵峰寺》诗两首。《题大龙湫》诗从背景、位置、态势、色彩、声响、感受诸方面对大龙湫的风光作了尽情描绘,是历朝描写大龙湫诗作中的佳品。从这两首诗看,陈与义此行是由南而北从芙蓉驿进入雁荡山的,所以“晓行”观大龙湫飞瀑,而“逢晚雨”“宿灵峰寺”。南宋初,浙闽驿路从雁荡山外出入改从雁荡山中出入,陈与义的这两首诗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今据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藏《四部丛刊》影宋本《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把这两首诗抄录于此。     
    题大龙湫     
    晓行苍壁中,穷处仍高崖。     
    白龙三百丈,欲下层颠来,     
    映日洒飞雨,绕山行怒雷,     
    潭影纳浩荡,云气扶崔嵬。     
    小儒叹造化,办此何雄哉!     
    亦知天下绝,尊者所徘徊,     
    三生清净愿①,俗缘故难开②,     
    践胜吾岂敢,稽首傥兴哀。     
    雨中宿灵峰寺     
    雁荡山中逢晚雨,灵峰寺里借绳床③。     
    只应护得纶巾角④,还费高僧一炷香。     

    注释:     
    ①三生,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清净,佛教称远离罪恶与烦恼。     
    ②俗缘,道家、佛家谓世俗人事的牵累。     
    ③绳床,即交椅。《晋书·佛图澄传》:“坐绳床,烧安息香。”     
    ④纶(guan)巾,古代用丝做的头巾。     

      



全部回复(2)
2014-7-19 21:12:57
一看而过。。。。。。。。。。。
2014-8-1 15:19: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