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内部发行的《乐清地名志》
龙西乡,位于县城北偏东。乡人民政府驻仙人坦村,距县城31.3公里,即北纬28°23′,东经121°02′处。东接卓南乡,南邻雁荡山与雁芙乡,西靠永嘉县境,北接仙溪镇。
该乡以地处雁荡山西北部,有龙潭、龙溜等风景,故名龙西。1949年解放后,成立保龙乡和龙西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龙西管理区,属仙溪公社;1961年管理区撤销,成立龙西公社;1983年10月政社分设,复称龙西乡,属大荆区。总面积40.31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3038户,11460人。其中集体户11户,69人;综合居民23户,23人,除土家族1人外,均系汉族。
境内崇山峻岭,逶迤连绵。砩头溪谷自西向东蜿蜒贯穿全境,将全乡山脉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山势高峻,北半部山崖壁立。砩头溪源于西南边界处的里坑,蜿蜒而下,沿途注入两侧山崖下泄之诸溪涧,汇成大流,在方凤垟出乡境入南閤溪。水利资源丰富,多数村庄均建有小水电。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约2000毫米,光照适中,无霜期较平原地区稍短。有利于农林业生产发展。但砩头、庄屋一带,由于地形作用,历年平均降水量高达2127.1毫米,最高年甚至达3295.6毫米,最低年也有1234.1毫米,为全县各地降雨量之冠,降雨量多集中于7—9月,是全省主要暴雨中心。
大荆至庄屋公路,沿砩头溪横贯乡境,交通颇便利。
全乡有粮食耕地1805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及麦类。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为482公斤,总产量为870吨。有林业用地44991亩,其中用材林18468亩,竹林5101亩,薪炭林4882亩,灌木林4394亩,经济林2119亩。茶叶和药材金银花收益颇为可观。近几年大力发展柑桔、肖梨等果木,收效显著。各村农户培植观赏花木甚普遍,行销各大中城市,为山乡农民致富的又一途径。
村办企业有风解、电镀、胶木、麻袋、草席等厂,从业人员50余人,1986年总产值为46万元。
现有中学1所,5个班级,学生328人,教师10人。小学11所,39个班级,学生1520人,教师40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1人。有广播站、文化站等。庄屋村建有影剧院1座。
该乡为雁荡山八个风景区之一的显胜门风景区之主要部分,有龙溜、仙杖峰、会仙峰、仙岩洞、散水岩、显胜门诸景,尤以显胜门和散水岩为最。
文物古迹有明·礼部侍郎章纶墓,在仙人坦村横屿龟山北面。墓葬规模较大,分五坦,全用青条石砌成,墓为我县现存规模较大的明代墓葬之一,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该乡除北垟村外,余均为革命老区。
仙人坦(Xianrentan)行政村258户,1122人。村民委员会与龙西乡人民政府同驻仙人坦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仙人坦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仙人坦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仙人坦行政村,属龙西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38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土特产有金银花、茶叶、柑桔等。
仙人坦(Xianrentan)村114户,487人。龙西乡人民政府及仙人坦村委会驻地。
仙人坦村有会仙峰,峰下有岩石,形似仙人,或坐、或立、或蹲,形态逼真,故以仙人坦名村。位于县城北偏东31.3公里。大荆至庄屋公路,穿境而过,设有车站。属山区。
大山(Dashan)村35户,175人。
村处仙人坦后山,山高谷大,故名。
西山头(Xishantou)村25户,111人。
村在西山头,故名。
横岩(Hengyan)村10户,42人。有巨岩横于村边,因以名村。
横屿(Hengyu)村74户,310人。
溪边有屿(又名下水龟),横列山前,村在其旁,因以名之。
北垟(Beiyang)行政村217户,881人。村民委员会驻北垟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北垟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北垟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北垟行政村,属龙西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37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办有枕席厂。
北垟(Beiyang)村195户,784人。北垟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北垟属山门乡二十二都。村在南閤溪北面田垟中,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1.8公里。大荆至庄屋公路经村前而过,属半山区。
竹园(Zhuyuan)村22户,97人。
过去村处竹林中,故名。
上山(Shangshan)行政村261户,1123人。村民委员会驻上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上山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上山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上山行政村,属龙西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35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土特产有金银花、茶叶、柑桔等。
上山(Shangshan)村111户,434人。曾名象山。上山村委会驻地。
山形似象,因名象山,并以此名村。村庄依山坡往上而建,而方言“象”、“上”谐音,故称村为上山。位于县城北30.5公里。属山区。
林家山(Linjiashan)村66户,310人。
古时林姓人在山上建村,故名。
小爿(Xiaopan)村22户,89人。
近村有山分大小两爿,该村在小爿,因以名村。
上山庵(Shangshan’an)村62户,290人。
村旁象山,古时有上山庵,即以庵名村。
菖蒲塘(Changputang)行政村55户,231人。村民委员会驻菖蒲塘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并入山岙头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山岙头分出,该村自立为菖蒲塘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菖蒲塘行政村,属龙西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112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
菖蒲塘(Changputang)村37户,135人。菖蒲塘村委会驻地。
古时村建在盛长菖蒲的池塘周围,故名。位于县城北29.5公里。属山区。
下寮(Xialiao)村13户,66人。
村下古有茶寮,故名下寮。
剥牛湾(Boniuwan)村1户,9人。
古时附近村人都在此湾边宰牛,而当地俗称宰牛为“剥牛”,故名。
锯板坦(Jubantan)村2户,11人。
地平坦,古为山村居民锯木板之处,因名锯板坦。
摊洪外(Tanbongwai)村2户,10人。
俗称山洪暴发,山土塌倒为塌洪,村在塌洪处的外边,因称塌洪外,后讹“塌”为“摊”,故名。
屿头(Yutou)行政村50户,206人。村民委员会驻屿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并入山谷坑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屿头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屿头行政村,属龙西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88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
屿头(Yutou)村50户,206人。屿头村委会驻地。
村建在屿山的西南首,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0.6公里。属山区。
山岙头(Shan’aotou)行政村60户,279人。村民委员会驻山岙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菖蒲塘村合并为山岙头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该村自立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山岙头行政村,属龙西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145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
山岙头(Shan’aotou)村54户,226人。山岙头村委会驻地。
村处山岙里首,故名。位于县城北29.1公里。属山区。
天灯(Tiandeng)村8户,53人。
过去此处设有路灯,俗称“天灯”,因以名村。
东加岙(Dongjia’ao)行政村197户,826人。村民委员会驻东加岙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东加岙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加岙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东加岙行政村,属龙西乡。辖3个自然村。耕地224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
东加岙(Dongjia’ao)村154户,632人。东加岙村委会驻地。
地处下水龟屿东边山岙里,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0.5公里。属山区。
方凤垟(Fangfengyang)村5户,22人。
地形似凤,村前有垟,故名方凤垟。
大山田(Dashantian)村38户,172人。
村内有片很大的山田,因以名村。
贵坑(Guikeng)行政村168户,691人。村民委员会驻马家山村。
因辖村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龟坑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龟坑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改称贵坑大队,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贵坑行政村,属龙西乡。辖9个自然村。耕地273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土特产有茶叶、柑桔等。
马家山(Majiashan)村35户,147人。贵坑村委会驻地。
村在山岙中,过去马姓人居此,故名。位于县城北31.5公里。属山区。
岩桥(Yanqiao)村37户,162人。
村中有桥,用岩石建成,即以桥名村。
再城(Zaicheng)村21户,92人。
村名无考。
南山(Nanshan)村8户,28人。
村处山南,故名。
贵坑(Guikeng)村60户,233人。
村原名龟坑,后以“龟”、“贵”谐音,遂雅化为贵坑。
下岙(xia’ao)村1户,6人。
山有上下岙,村居下岙,故名。
上岙(Shang’ao)村1户,7人。
村居上岙,故名。
外崀(Wailang)村4户,15人。
山分里外崀,村居外崀,故名。
平园坑(Pingyuankeng)村1户,1人。
村处平坦的山坑中,故名。
砩头(Feitou)行政村267户,1071人。村民委员会驻砩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砩头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砩头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砩头行政村,属龙西乡。辖3个自然村,耕地39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土特产有茶叶、柑桔等。办有锯板厂和茶厂。
砩头(Feitou)村191户,803人。砩头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乐清县志》名■头,属山门乡二十二都。“■”后皆书作“砩”,《康熙字典》释“砩”云;“音废。以石边水曰砩”。
村处石砌大水坝北首,故名。位于县城北29公里。属山区。
横冈(Henggang)村6户,16人。
村处横向山冈下,故名。
上砩头(Shangfeitou)村70户,252人。
村在砩头上方,故名。
显胜门(Xianshengmen)行政村150户,651人。村民委员会驻山谷坑村。
1949年解放后,与屿头村合并为山谷坑村,属保龙乡;1956年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屿头村分出自建大队,该队称山谷坑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显胜门行政村,属龙西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212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土特产有毛竹、金银花等。
山谷坑(Shangukeng)村142户,606人。显胜门村委会驻地。
村处显胜门附近山谷中,前临溪坑,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29.5公里。属山区。
卷头门(Juantoumen)村5户,26人。
村前有石砌拱形门墙,俗称卷洞门,演变为卷头门,因以名村。
岩西(Yanxi)村1户,1人。
村在鸡冠岩之西,故名。
岩皮头(Yanpitbu)村2户,18人。
村处一大块岩陂上首,故名岩陂头。后讹“陂”为“皮”。
兰田(Lantian)行政村176户,731人。村民委员会驻兰田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兰田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兰田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兰田行政村,属龙西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349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土特产有茶叶。
兰田(Lantian)村93户,388人。兰田村委会驻地。
村中有一丘常年积水的田,俗称滥田,“滥”与“兰”方言同音,雅化为兰田,位于县城北27.9公里。属山区。
西岸(Xi’an)村14户,69人。
古时村西有庵堂,名西庵,遂以庵名村。后因“庵”与“岸”方言谐音,演变为西岸。
陈家坑(Chenjiakeng)村29户,117人。
据说,古时陈姓人住此坑边,故名。
南山(Nanshan)村22户,84人。
以村南有山冈而名。
染背(Ranbei)村18户,73人。
村在染垅山背,故名染背村。
庄屋(Zhuangwu)行政村339户,1362人。村民委员会驻庄屋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庄屋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庄屋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庄屋行政村,属龙西乡。辖7个自然村。耕地42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办有胶木厂。村有自建影剧院一座。
庄屋(Zhuangwu)村280户,1133人。庄屋村委会驻地。
传说从前建有山庄,因以庄屋名村。位于县城北27.8公里。有公路通至大荆。属山区。
岩背头(Yanbeitou)村6户,19人。
村建在岩背上头,故名。
宅柱(Zhaizhu)村13户,52人。
因宅边有岩石如柱,故名。
岭脚(Lingjiao)村7户,31人。
村在散水岩岭下,故名。
黄泥岙头(Huangni’aotou)村2户,12人。
村处山岙中,多黄泥土,故名。
西山岙头(Xishan’aotou)村6户,31人。
村建在西山的岙头上,故名。
山溪平(Shanxiping)村25户,84人。
山溪之间有山坪,故名山溪坪。后“坪”简写作“平”。
叶山(Yeshan)行政村184户,821人。村民委员会驻叶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叶山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叶山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叶山行政村,属龙西乡。辖11个自然村。耕地42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盛产毛竹。
叶山(Yeshan)村85户,392人。叶山村委会驻地。
古时叶姓人聚居此山上,故名。位于县城北26.7公里。属山区。
榔头(Langtou)村38户,144人。
村在山崀头,方言“崀”、“榔”音近,遂演变为榔头。
外崀(Wailang)村7户,33人。
村在山崀外边,故名。
大岭(Daling)村6户,29人。
村在大岭上,故名。
里坑(Likeng)村23户,89人。
村在山坑里边,故名。
小岩孔(Xiaoyankong)村13户,74人。
村后有小岩孔,因以名村。
锯板岭(Jubanling)村1户,3人。
岭上有岩,状如锯板,故名锯板岭,并以名村。
横圳头(Hengzhenton)村4户,22人。
村以有横向水圳得名。
高塘(Gaotang)村2户,10人。
村中有塘,名高塘,即以塘名村。
大岩洞(Dayandong)村3户,11人。
村中有大而深的岩洞,称大岩洞,即以洞名村。
白堂庵(Baitang’an)村2户,14人。
以村旁有白堂庵得名。
李家山(Lijiashan)行政村114户,523人。村民委员会驻李家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李家山村,属龙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李家山大队,属龙西管理区;1961年属龙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李家山行政村,属龙西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164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土特产有茶叶。
李家山(Lijiashan)村89户,393人。李家山村委会驻地。
村在高山上,李姓人聚居于此,故名。位于县城北30.8公里。属山区。
东坪(Dongping)村1户,8人。村东有山坪,故名。
平坑(Pingkeng)村5户,31人。
村边山坑颇平坦,故名。
杉树坪(Shanshuping)村5户,28人。
其地原是一片盛长杉树的山坪,故名。
平崀头(Pinglangtou)村14户,63人。
村在平坦的山崀头,故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