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内部发行的《乐清地名志》
福溪乡地处乐清市境西北部,西界永嘉县,北连黄岩区,为永乐黄三县(市、区)交会之地。福溪乡是个纯山区,是革命老区,地处海拔500米的山上,全乡总面积26.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有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所,卫生院一所,2004年底总人口6152人。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92元。
福溪乡地处高山,山场面积达3.6万余亩,全乡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毛竹、杉木,柑桔、杨梅、板栗等基地3000亩。其中在50亩以上的农业综合开发场有6个。养殖业还保持着传统特色,有本地猪、本地鸡等,福溪水库生产的鲜美“胖头鱼”,在乐清极为有名。
福溪乡年均外出人口近年来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外务工、务农、经商。在福溪乡“农业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大量村民在海南、广东、宁波、路桥、绍兴等一带种西瓜,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乡党委、政府大力兴建山区基础设施,现在12个行政村都有机耕路,电、电话、闭路电视等网络建设齐全。
福溪乡旅游业开发前景良好,在雁荡山大景区之内,有雁荡山十景之一仙姑洞,还有龙湖、仙人桥等景点开发潜力巨大,可以建设成为集度假、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福溪乡,位于县城北面。东连叶家垟乡,南邻仙溪镇与甸岭乡,四界水嘉县岭头乡,北连黄岩县境。为永、乐、黄三县接壤之地。乡人民政府驻谷湾村。距县城37.2公里。即北纬28°27′,东经121°01′处。
该乡古名塞头。因“塞”与“杀”方言音近,群众以为不祥,以境内有福溪,遂改名为福溪。民国期间为福溪乡。1948年解放,1950年划高余、梅川、岩塔头、福溪、凤溪、甸岭冈脚等村建福溪乡,分湖岙、岭里、御营、四亩垄、四角坵等村建西岭乡;1956年二乡合并称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福溪管理区,属仙溪公社;1961年管理区撤销,成立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仍称福溪乡,属大荆区。总面积26.8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1591户,6470人。其中包括集体户4户,38人;综合居民4户,4人,均系汉族。
境内层峦叠嶂,连绵迤逦,山高谷狭,溪清泉幽。福溪溪谷自西北而东南,蜿蜒贯穿全境。溪谷东北部有凤冠山、平天堂山、仙姑洞山和毛山尖,西南部有眠牛冈、火星岩、湖岙山和凤凰山。福溪水源自西北面永嘉、黄岩二县境内之水,入境后在坦竹坑汇合,向东南曲折迂回,流经水口、湖岙,沿途汇入两侧诸溪涧,注入福溪水库。福溪水库建于1959年,总库容量为20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6700亩,发电装机容量为5000瓩,为本县最大的水库和最大的水电站。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16℃,年均降水量为1874.6毫米,无霜期约240天左右,光照适中,宜农、林业生产发展。
乡内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唯有福溪水库大坝至高塘村有公路,衔接甸岭至大荆公路线。
全乡有粮食耕地1962亩,水田多系梯田,旱地尽为山坡上零星杂地,或沿溪冲积沙地。土壤均系黄泥沙土与石砂土。粮食以水稻为主,番薯、麦类为次。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286公斤,总产量为561吨。有林业用地32323亩,其中用材林13115亩,竹林5844亩,薪炭林3628亩,经济林228亩。山村副业以编制竹器为传统工艺,其产品售往各集镇,颇受欢迎。
现有中学1所,5个班级,教师11人,学生273人。小学15所,32个班级,教师43人,学生840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4张,医务人员7人。乡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等。
境内名胜有仙姑洞(原名穹明洞),系雁荡山仙桥风景区著名风景点。福溪水库筑成后,增湖光山色之美,被誉称为龙湖。
该乡为革命老区,亦是本县解放最早的乡。1942年已建有党组织,成立了两个党支部。御营村地处永、乐两县边界,为当时我党浙南游击总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湖岙(Hu’ao)行政村119户,536人。村民委员会与乡人民政府同驻谷湾村。
以原驻地湖岙村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湖岙村,属西岭乡;1956年并入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湖岙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湖岙行政村,属福溪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196亩,山场166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与竹器加工。
谷湾(Guwan)村38户,193人。曾名古湾。福溪乡人民政府及湖岙村委会驻地。
因溪水流经村前,被鹭鸶山挡住,转一大湾,据传最早曾有古姓人居此,故名古湾。后因方言“古”、“谷”谐音,改称谷湾。位于县城北37.2公里。地处高山深谷,属山区。
湖岙(Hu’ao)村19户,94人。
因地处山岙中的湖(池塘)边,故名。
千张堆(Qianzhangdui)村21户,94人。
村有水碓,原专为做“千张”(迷信用品)捣纸浆用,村因此而得名千张碓。后以“碓”、“堆”谐音,遂演变为千张堆。
山后(Shanhou)村38户,154人。
村在山后,故名。
园山脚(Yuanshanjiao)村3户,14人。
村居园山下,故名。
岭里(Lingli)行政村203户,929人。村民委员会驻岭里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岭里村,属西岭乡;1956年并入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岭里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岭里行政村,属福溪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326亩,山场804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岭里(Lingl1)村128户,589人。岭里村委会驻地。
村在窑头岭的里面,故名。是乐清、黄岩、永嘉三县交界处,位于县城北39.1公里。属山区。
大尖坑(Dajiankeng)村7户,30人。曾名大干坑。
大坑少水,故名大干坑,后演变称大尖坑。
下家坟(Xiajiafen)村31户,135人。
村内有古坟,称下家坟,故名。
胡坑(Hukeng)村30户,127人。
村上有小湖,水流入坑,称湖坑,后简“湖”为“胡”。
毛竹园(Maozhuyuan)村12户,48人。曾名毛坦竹园。
村内有一爿园地种着毛坦竹,故名。
御营(Yuying)行政村204户,929人。村民委员会驻御营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胡山冈村,属西岭乡;1956年并入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女形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2年1月改名为御营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御营行政村,属福溪乡。辖9个自然村。耕地340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御营(Yuying)村51户,224人,曾名女形。御营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御营属山门乡二十三都。又据《重修浙江通志稿》(五地理):“晋潘端明御寇结营于此”。故名。位于县城北39公里。地处黄岩、乐清二县交界处。属山区。
百步竣(Baibujun)村14户,57人。
“百步”言极其远。这里通往黄岩县小坑乡的一条山岭,山路漫长,高峻难行,故名百步峻。
高吉(Gaoji)村28户,126人。
村的山形高似蚕茧,故名高茧。“吉”与“茧”方言音近,遂演变为高吉。
东冈头(Donggangtou)村9户,39人。
村在御营东边山冈上,故名。
上三亩(Shangsanmiao)村20户,79人。
村有一块田,面积有三亩,坐落高山上,故名。
栅口 (Shankou)村17户,101人。
村边有块山嘴,形似栅门。故名。
担架(Danjia)村41户,189人。
据传,古有佛寺,寺前有路,坎坷难行,寺僧铲平道路,担去浮土,加以砂石,担担加加,铺成平路,建村时,即取名担加,后以谐音讹为担架。
竹塘(Zhutang)村10户,54人。
原系土纸作坊,中有用竹酿纸浆的塘,故名竹塘。
十字路(Shizilu)村14户,60人。
村边大路交叉如十字,故名。
四角丘(Sijiaoqiu)行政村76户,306人。村民委员会驻四角丘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四角丘村,属西岭乡;1956年并入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四角丘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四角丘行政村,属福溪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132亩,山场2449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四角丘(Sijiaoqiu)村17户,66人。四角丘村委会驻地。
村后有丘呈四角形的大田,故名。位于县城北38.3公里,乐清、黄岩二县交界处,村居高冈上,属山区。
鸡子冈(Jizigang)村28户,120人。
村处形似鸡子的冈上,故名。
坦竹坑(Tanzhukeng)村10户,44人。
以地产坦竹得名。
水口(Shuikou)村21户,76人。
村口有溪水经过,故名。
高余(Gaoyu)行政村126户,552人。村民委员会驻高余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高腴村,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高余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高余行政村,属福溪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223亩,山场2768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竹木。办有造绳厂。
高余(Gaoyu)村126户,552人。曾名高腴。高余村委会驻地。
村近有高腴山,即以山名村,后以同音简“腴”为“余”,称高余。位于县城北38.5公里。南有雁荡山风景点仙姑洞。属山区。
四亩垄(Simulong)行政村50户,210人。村民委员会驻四亩垄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四亩垄村,属西岭乡;1956年并入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归属福溪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59年修建福溪水库时,大部居民迁此,成立四亩垄大队,仍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四亩垄行政村,属福溪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66亩,山场1071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竹器加工。
四亩垄(Simulong)村50户,210人。四亩垄村委会驻地。
村南有一垄面积为四亩的田,故名。位于县城北38公里。属山区。
西庄(Xizhuang)行政村301户,1403人。村民委员会驻西庄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西庄村,属西岭乡;1956年并入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西庄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西庄行政村,属福溪乡。辖15个自然村。耕地523亩,山场8749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制竹器。
西庄(Xizhuang)村23户,114人。西庄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西庄属山门乡二十三都。因地处福溪的西面,故名。位于县城北38.5公里。属山区。
哮喘岭(Xiaochuanling)村29户,137人。
山高岭峻,攀此岭,人吃力气急若哮喘,故称哮喘岭。并以岭名村。
潘家(Panjia)村26户,125人。
村以姓氏得名。
竖岩头(Shuyantou)村21户,94人。
村有大岩高高竖立,故名。
马垄丘(Malongqiu)村12户,61人。
村在山丘上,有地似马形,故名马垄丘。
小田冈(Xiaotiangang)村3户,17人。
过去这里用靛青制造染料,有靛缸数处,村即由此得名靛缸。后因方言“靛缸”与“田冈”音近,遂演变为小田冈。
高山(Gaoshan)村13户,77人。
这是西庄村区域内最高的山,故名。
黄箬竹(Huangruozhu)村5户,21人。
因地产黄箬竹而名。
大片(Dapian)村102户,460人。
村的户口较集中,房舍毗连,是山区一个较大的村庄,当地方言称大村庄为“大片”,故名。
大地(Dadi)村13户,57人。
村东有块地,面积较大,故名大地。
路桥街(Luqiaojie)村20户,95人。
此处是通往黄岩县的小坑乡要道,向称路桥街,因以名村。
阳山(Yangshan)村5户,31人。
地处高山向阳处,故名。
乌岩坑(Wuyankeng)村22户,85人。
村的附近,岩呈乌黑色,因名乌岩坑。
马蹄坪(Matiping)村4户,15人。
村居地形似马蹄形的山坪间,故名。
蜡烛尖(Lazhujian)村3户,14人。
村有山峰似蜡烛,名蜡烛尖,故以峰名村。
梅川(Meichuan)行政村76户,378人。村民委员会驻梅岙村。
1949年解放后,与岩塔头、甸岭冈脚合并称梅岙村,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梅岙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梅川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梅川行政村,属福溪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72亩,山场1715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竹器。
梅岙(Mei’ao)村22户,110人。梅川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梅岙属山门乡二十三都。古时山岙里多梅树,故名。位于县城北37公里。东南面为福溪水库。属山区。
石茅岙(Shimao’ao)村44户,197人。
岙边岩石磊磊,茅草丛生,故名。
姜山头(Jiangshantou)村7户,48人。
村在姜山上,故名。
锡恩(Xi’en)村3户,23人。
村名无考。
岩塔头(Yantatou)行政村65户,287人。村民委员会驻岩塔头村。
1949年解放后,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岩塔头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岩塔头行政村,属福溪乡。辖7个自然村。耕地53亩,山场1444亩。
岩塔头(Yantatou)村28户,123人。岩塔头村委会驻地。
村后巨岩,形似秃头,故称岩秃头,后因“秃”字不雅,而俗称“山岩”为“岩塔”,故改为今名。位于县城北36.6公里。三面靠山,东面是福溪水库。属山区。
山后(Shanhou)村5户,23人。
村在高山后面,故名。
外岙(Wai’ao)村6户,25人。
村在山岙外边,故名。
里岙(Li’ao)村13户,54人。
村在山岙里边,故名。
外屋(Waiwu)村2户,10人。
村名无考。
长家辽(Changjialiao)村6户,27人。
村名无考。
阴沟窟(Yinggouku)村5户,25人。
村名无考。
福溪(Fuxi)行政村66户,305人。村民委员会驻前山村。
1949年解放后为福溪村,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福溪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59年由于建筑水库,部份居民迁居仙溪公社花坦新村;1961年水库基本建成,部份居民又迁回水库的前山居住。1962年成立福溪大队,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福溪行政村,属福溪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39亩,山场239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制竹器。
前山(Qianshan)村9户,45人。福溪村委会驻地。
因地处于福溪水库东北山前,故名。位于县城北36.1公里。村临福溪水库,属山区。
桥上(Qiaoshang)村36户,138人。
据传,古代有桥,村处桥上首,故名。
长坑(Changkeng)村14户,67人。
村在一条长坑边,故名。
茅垟坪(Maoyangping)村11户,55人。
村处山坪,有茅草垟,故名。
凤溪(Fenxi)行政村84户,424人。村民委员会驻西岙村。
1949年解放后为福溪村,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福溪大队;1959年建筑水库时,部份居民移居西岙,成立西岙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以村位于凤凰山下小溪之旁,故改名为凤溪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凤溪行政村,属福溪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51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竹器加工。
西岙(X1’ao)村84户,424人。凤溪村委会驻地。
因此处多山岙,该村座落西边一岙,故名西岙,位于县城北38.5公里,三面傍山,东有福溪水库。属山区。
甸岭冈脚(Dianlinggangjiao)行政村71户,318人。村民委员会驻甸岭冈脚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岩塔头、梅岙两村并为梅岙村,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划出,另立甸岭冈脚大队,属福溪管理区;1961年属福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甸岭冈脚行政村,属福溪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88亩、山场130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制竹器。
甸岭冈脚(Dianlinggangjiao)村10户,49人。甸岭冈脚村委会驻地。
村在甸岭的北冈山脚,故名。位于县城北35.3公里。四面环山,属山区。
中岙(Zhong’ao)村61户,269人。
此处多山岙,该村居当中山岙,故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