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写在《雁荡山揽胜》改版之际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10-10 09: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46 4
《雁荡山揽胜》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已整整六个年头。现在回想起来,这可是一本出人意料的书。
第一个出人意料,从不愿不敢出到后来意外的成了畅销书。

这本书是1993年夏天我应温州雁荡山旅游学校之约而写的。编写旅游学校的乡土教材,没有先例可循,只能一切从头做起。

雁荡是家山,是我熟悉了解的;平时积累了不少雁荡山的资料,也写过一些有关雁荡山的文章;可是一开头,忽然又踌躇起来,不知如何下笔才好!因而我只好一面旧地重游,考察、笔记;一面对原有资料作认真仔细的甄别,汰劣取优。

经过一年半,终于写出了12万字的初稿,于1994年8月由校方印刷一千册,主要作为教材使用。试用一年,校方满意,各界反映良好。于是1995年夏天,我建议学校正式出版发行,不料校方以经济困难为由没有接受。后来校方同意由我个人出版发行。临到由个人出书,我开始很犹豫。但我个人还有点尝试精神,就决定试它一试。
我首先考虑,把阅读对象从旅游学校学生扩大到旅客,从而对试用本作了一番修改。终于在1996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首印一万册。出乎意料的是,至今已连续印行6次,成了一本畅销书。

同时,这本书引起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也是始料未及的。有10来家报刊,对此书刊登报导,或发表评论;浙江电视台还来雁荡为我拍摄了题为《雁荡山知己——滕万林》的专题片。

第二个出人意料的是,本书由开始的定格于“编”,最后成了“编著”。

写作教材么,一般都叫“编”,因它教给学生的应是一些有定论的成说,离开“编”是不可能的。可是七编八编,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编著”。那么,本书的“著”的成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在景点的叙述方面,增补了新编《雁荡山简志》中仙桥景区和羊角洞景区一些遗漏的景点。而且好多景点的叙说是带着笔者个人色彩的。景点的排列次序,也是编著者出的主意。

对摩崖石刻的评析,是全新的工作,过去没有人作过。

在旅游服务部分,八大名菜、六大涉外饭店和花卉盆景等内容,也是本书首次提出来加以系统介绍的。
结合八大景区的八篇山水美学专文,也是笔者的创意。

第三个出人意料的是,此书带出另一本书。

我曾说过,没有雁荡山旅游学校,就没有这本《雁荡山揽胜》。现在我要说,没有《雁荡山揽胜》,也就没有我的另一本《雁荡山楹联赏析》,后一本书是前一本带出来的。

我收集雁荡山楹联始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与收集雁荡山别的其他文史资料一样,只凭兴之所致,并无明确目的,更没有想过将来要出一本这方面的书。

直至1998年秋天,《雁荡山揽胜》已顺利地印行3次,因而才萌发了出一本《雁荡山楹联赏析》的念头,并着手撰写。于2000年4月由西泠印社正式出版发行。

《雁荡山楹联赏析》出版后,口碑似乎好过前书,论者推崇这是一本“填补空白”之作,在我省整理评析风景名胜的楹联文物方面也属开拓性著作。今年6月份,浙江省电视台派员专程来雁荡为我拍摄了专题片《雁荡山题咏》。(原载2003年1月《温州读书报》)


全部回复(4)
已阅
2012-10-10 09:05:00
路过
2012-10-10 10:28:12
一看而过                     
2012-10-10 10:39:45
要是图文并茂就更好看了
2012-10-10 22:09: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