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嘉依绿园藏板《广雁荡山志》,于乾隆庚戌(1790年)春镌刻,嘉庆戊辰(1808年)增订,同治己巳(1869年)补版。全书计三十卷,对雁荡的历史、地理、风物等等的记载,相当详细。其中又收录历代诗文近三百篇,卷首有雁荡山图二十八页,卷末附游法三十六条。
《广雁荡山志》是怎样编纂成书的呢?这部山志的编订人曾唯在他所写的“叙”中曾坦率地告诉我们,他是以前人辑录的有关材料为依据而编纂起来的。在曾唯做这项总编订工作之前,有几位作者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值得一提。
元代李孝光写过《雁山十记》(载《续文献通考》),过去有的评论者认为,它可以当作雁荡山的一部小史看,但严格说起来,它还不能算作“传信”的“志”。开始雁山志的草创工作的是明初的释永升。他所写的东西较为粗糙,对山中的景物缺乏具体的记载;同时编次详略不当,猥杂伪作,不足为信。
真正开始写雁山志的作者,要算是明代嘉靖年间乐清人朱荡南。这时距离开山时间已有六、七百年,从事山志的编写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朱辑成《雁山志》四卷(又称旧志)。后来虽经章千峰、侯二谷二人的补续,增加一些时贤诗文,但还是只传其大略。书中所记载的湫、泉、洞、谷等仅有四十余处,只对龙湫、龙鼻、风洞、石门潭诸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至于峰和岩石,只提到二百余景的名称,而未作具体介绍,此外还有一百多景连名字也没有提及。
至清初,乐清人李象坤,编写了《雁山志》二十二卷。他的贡献在于增设“志余”一门,并且增加了诗三十二首和序记、杂文一百〇九篇。
清代施元孚,也是乐清人,因屡试不售,除了以诗文自娱外,则耽于山水之乐。他在雁荡山居住了二十多年,足迹遍全山,对雁荡山的景致非常熟悉。因此,他编辑成的《雁山志》十三卷,考订详细,的确不是非亲历其境的人所能做到的。他增设了“游法”这一门类,可供游人浏览时的参考。但缺点是,在引用旧志的时候,作得不够恰当,显得有些牵强杂乱。
清代四明人范藕萍,他是促成《广雁荡山志》编纂成书的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甲午(1774年)作乐成司训,在他委送乡试去省城的时候,施元孚把自己编辑的《雁山志》请范带交给省督学韩城鉴定。丁酉(1777年)冬,范作乐成教谕,考虑出版施的《雁山志》,但施元孚不幸突然去世。因此,范藕萍准备由他来完成施元孚的未竟之业。他取去施元孚的遗稿,除了参考朱荡南《旧志》之外,又参考了《浙江通志》以及诸名家文集,增补了一些新内容,订正了一些错误。但仍存在着不少舛错附会之处,体例也不够完备,因此正在考虑怎样修订。
从上年述可知,曾唯之所以能完成《广雁荡山志》的编纂工作,显然与施元孚、范藕萍等人的劳迹是分不开来的。
曾唯,是永嘉人。他对雁荡山可谓“游屐屡经”,确是一个老雁荡。他计划把各种雁荡山志汇辑成书,因此平时十分注意搜求有关雁荡山的记载材料。后来经友人介绍,获悉范藕萍已编纂了雁荡山志的初稿,于是便向范藕萍借用,范慷慨地把书借给他。他经过细心参阅,略者详之,芜者删之,兼采李象坤《雁山志》的优点,将全书分为八个门类。脱稿以后,又经友人程养斋的厘订,然后才算完成了全书的编纂工作。
曾唯对这部自己所编纂的《广雁荡山志》是很自信的。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这大约是文人的“通病”吧,曾唯也在所难免。他在为出版这部山志所写的“叙”中是这样看的:这部山志的问世,才使雁荡山的真面目得以显露,为世人所知。雁荡在过去没有山志,说雁荡有志,就要数他编纂的《广雁荡山志》了。客观地说,曾唯的编纂工作是有相当成就的。他纠正了旧志中的许多错误,特别纠正了旧志以下三大错误:一、雁荡的开山始于宋代;二、大、小龙湫的水源来自雁湖;三、谢公岭是谢灵运经过的地方。范藕萍在为《广雁荡山志》所写的“跋”中,也对曾唯的编纂工作表示肯定和钦佩:“以四谷(注)领诸景,条分缕析,……令读者一览瞭然,可谓独出心裁矣!”但是这部山志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也还存在着不少不足和错误之处。比如,卷首的雁荡风景图,画得既不准确,也不美观。有些名胜的地点弄错了,“石门”本在西外谷,却错记在东内谷……。个别诗文作者的年代,说法不一,前后矛盾:《题壁二绝》的作者回道人,一处说是明代人,又一处说是唐代人,再一处说是宋代人。此外,存在着景致名称雷同的毛病:东内谷灵峰照胆潭上有一个“风洞”,西内谷连云嶂左绝壁上也有一个“风洞”。东内谷响岩门上有一个“朝天鲤”,西内谷千佛岩旁也有一个“朝天鲤”。再如,书内还存在着不少的封建迷信等糟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山志的内容就显得更为不足了。鉴于上述情况,似乎有重新编写新山志的必要。
末了,值得一提的是,范藕萍和曾唯二人编纂山志的合作精神。范乐意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慷慨地借给曾使用,而曾在编纂成书的时候,也不抹煞范所作的贡献。这种不愿剽掠他人之美为己有的谦逊友好的合作精神,即使在今日,也还是值得赞许的。(原载1981年3月《雁峰》)
【注】
“四谷”:是指东外谷、东内谷、西内谷和西外谷。其分界线,是这样的:谢公岭是东外谷和东内谷分的界线,岭东为东外谷,岭西为东内谷。马鞍岭是东内谷和西内谷的分界线,岭东为东内谷,岭西为西内谷。桐岭(又名芙蓉岭、东岭)是西内谷和西外谷的分界线,岭东为西内谷,岭西为西外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