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简评李孝光的《雁山十记》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10-5 08: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30 5
李孝光是诗人,也是散文家。《雁山十记》是他的游记,过去有人认为它可以当作一部雁山小史来读。建国后的大中学校的文科教材,还选用了其中的《大龙湫记》和《始入雁山观石梁记》。可见《十记》在李孝光散文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十记》没有注明具体的写作时间,个别篇章虽然提到在哪一年与客人一同出游,但也不是写作的时间。从文中所述的内容看,《十记》是作者至正三年应召入京以前之作,入京之后,作者再没有机会游雁山,也没有余暇写这些游记了。

李孝光应召之前,在五峰山下过着恬澹闲适的隐居生活,热爱家乡,钟情山水,正如他在《始入雁山观石梁记》的劈头所说:“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他在游山时触景生情,诉诸笔墨,前后积累了这十篇游记。这些游记以记叙为主,写他的所见、所闻和所历,也写他的所感,从中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恬澹闲适的情思。比如在《宿能仁寺东庵记》的结尾写道:“予从大龙湫出,夜宿山人家,迟明,浩上人迎舍东庵。”《十记》中提到和山人、僧人亲密关系的还有多处,可以见出作者的为人。而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大龙湫记》中对潭内斑鱼的描述:“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说斑鱼“如避世士”,不正是“避世士”的李先生的心态的投射吗?

《十记》中的抒情、议论不多,但时有精彩之笔。比如《大龙湫记》一文中在描写大龙湫瀑布“从天上堕地,不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等壮观景象之后,接着引用了南山公的两句赞语:“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从这个侧写法中,自然地抒写作者对大龙湫瀑布的赞美之情。在《暮入灵岩记》中,有几句议论非常精辟。当游览灵峰后,客人说雁山景致恐怕没有比灵峰更奇特的了,作者接过话荐说:“予为言之,峭刻瑰诡,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峰言锐,岩言大也。”寥寥数语,揭示了灵峰和灵岩各自的特色,何等鞭辟入理,令人信服!《谒钦禅师过马鞍岭记》写得比较特别,文中简略地写到和客人一起访钦禅师,不遇,遂还,然后过马鞍岭,借宿山人家。但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写两位客人和作者的问答式谈话。作者从客人的一句问话中,引发了一通议论,论述儒、释、道的关系,也颇具见地。看起来这个写法不像一篇游记。其实,以记事做引头,阐发一个道理的这种游记写法,前人早已有过。《广雁荡山志》编者把它归之于“志余”卷,未免失当。

《十记》均为短小精悍之作,最长不过六百字,短的只有百余字,总共不到五千字。无论文字如何精炼,内容总有限,前人以为它可以当作一部雁山小史来读,未免夸大。当然,正如《元史》所说,李孝光“为文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十记》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它所留下来的有关雁山的历史掌故、风物概貌的记述,对于今天也是有用的,比如《游灵峰洞记》中有关灵峰洞的记载,《游惠上人开西谷记》中有关净名坑及维摩石室旁的西谷景观的描述,就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些景点的古今变迁。又如《暮入灵岩记》中所记的“剑峰泉”的位置在小龙湫稍西处,这不正是给有志探索剑峰泉(剑泉)奥秘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还有关于雁山的开发历史、物产以及雁湖沉塔等等记载,对于进一步了解雁山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原载许宗斌主编《箫台清音》)


全部回复(5)
一看而过                     
2012-10-5 09:15:58
再看而过
2012-10-5 09:23:06
只看过大龙湫的
2012-10-5 12:15:38
一看好、再看好、只看也好!
2012-10-5 20:27:34
多理解大荆文化
2012-10-10 08:21: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