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雁荡山的开发年代,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是晋时开发说,另一种是宋时开发说。晋时开发说,源于西域书(佛经)。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在《雁荡山》一文中提到此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近来写雁荡山游记的同志,还有持这种看法的,甚至把观音洞内的那座九层楼阁也说成是晋代的建筑。持宋时开发说的是沈括,他在《雁荡山》一文中说:“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自宋至今,好多写雁荡山游记的,吟诗作赋的,以及写雁荡山志的,常承袭沈括的这个看法,以讹传讹,颇有点影响。
我认为,把雁荡山看作在晋时已经开发,或说成至宋时(大中祥符年间)才开发,都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先谈晋时开发说何以不能成立。
所谓雁荡山开山祖师诺讵罗,是何许人也?据记载,诺讵罗是晋朝眉州青神(即今青神县,在四川中部,岷江中游)人,居住在蜀之中岩山。他离开峰岩奇峭的中岩山到雁荡坐化,有这么个传说,大意是:在永和年间(345—356年),诺讵罗率子弟三百出山游方的时候,他的师父告诉他说:“你出游四方,遇到胜妙山水,以‘花名村,鸟名山’的所处,便可起塔立寺。”诺讵罗拜别师父之后,离开中岩山,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来到一处山下,见田间父老,便发问道:“这儿是什么地方?”父老回答说:“这儿是芙蓉村。”接着诺讵罗指着前面的山问道:“这山叫什么名字?”父老回答说:“这山叫雁荡山。”诺讵罗一听,自然非常高兴。他想,这“芙蓉村”和“雁荡山”,正是“花名村,鸟名山”的所处,正是他师父告诉他可以起塔立寺的地方,于是,他就决定在这儿居留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在他大德临终时,就在大龙湫的观瀑庵坐化了。沈括所谓“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便指此事。可见,后人所信奉的雁荡山晋时开发说,其源出于西域书(佛经)。沈括虽然引用了这个故事传说,但并不信以为真,因为他是主张雁荡山宋时开发说的。
根据沈括的说法,东晋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也没有到过雁荡。依《宋书•谢灵运传》所载,谢是个山水狂,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真可算是“搜奇剔隐,靡所不至”的了。象他这样一个人,只要当时雁荡山稍有隙路可通,他是不可能不到的。他在永嘉作太守的时候,确曾渡江而上,到达筋竹涧口,但见层岩叠嶂,无路可通,便只好止步不前了。浓括对此作过确当的分析。因为雁荡诸峰为深谷林莽所蔽,深藏不露,“自岭外观之,都无所见”,难以为人所发现,“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有人仅据谢灵运有《筋竹涧越岭溪行》一诗似写筋竹涧附近景色,便认为“谢公屐”还是在雁荡山留下了足迹,这未免有失牵强附会。至于雁荡山有条谢公岭,它曾被人作为谢灵运到过雁荡山的明证。其实这条谢公岭与谢灵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们所以称为谢公岭,是因为岭东旧有谢家岙,这条岭是谢家岙人所筑。把谢灵运附会到谢公岭身上去,这可能出于借重谢灵运,或者可能是出于一种随意联想,都是不足为凭的。
从上叙述可知,在谢灵运的时候,雁荡山还未开发。而诺讵罗率子弟东来雁荡,时在永和年间(公元345—356),比谢灵运作永嘉太守时要早得多,说诺讵罗到过雁荡,这在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至于把观音洞内那座九层楼阁说成是晋代建筑,那更是不近情理。所以,我们认为把诺讵罗视为雁荡山的开山祖师,是不确的。诺讵罗率子弟东来雁荡,并于大龙湫观瀑坐化,这显然是佛教的传说。传说是传说,事实是事实;事实不能因传说而改变。把传说当作事实,作为探讨问题的依据,这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雁荡晋时开发说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由于把传说和事实混淆了,将传说误作事实。
再谈宋时开发说何以不能成立。
宋代学者沈括提出雁荡山宋时开发说,他有没有依据呢?依据是有的。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和尚行亮,神昭来到雁荡,就是住在灵岩的安禅谷。他们在新市蒋光赞的资助下,创建了殿宇。接着僧徒上疏请皇帝赐额,于是雁荡山水灵秀闻名于京师。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兴建石梁,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县尉甄昂开发荡阴山水(即今南北閤)。施元孚的《雁山志》说:“自太平兴国二年至皇佑元年,共七十有三年,山景毕开。”至宋高宗南渡偏安,雁荡和浙南其他名胜之地一样,更是游人云集。那时,山径改辟,梵刹增新,置驿传餐,可谓备极一时之盛。
因此,说雁荡山宋时已经开发,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主张宋时开发说的人,忽略了宋以前的事迹,故得出了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从已有的材料来看,我们确信雁荡山在唐时已经开发。据记载,唐文宗(公元827—840年)时的温州刺史张又新曾经到过雁荡山,并留下了好几首游常云峰和照胆潭的诗。唐懿宗咸通间(公元860—874年),灵峰洞多怪(按我们的看法,不是神鬼作怪,而是野兽作怪。笔者注),善孜和尚住在这个洞里, 日夜诵法华经驱妖除怪。唐代和尚贯休(公元832—913年)的“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两句诗,从时间上来推断,也是没有问题的。沈括在《雁荡山》一文中引用了贯休这两句诗,本来是可以抓住它,对雁荡山的开发时间作进一步考察的;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把它当作西域书(佛经)中关于诺讵罗传说的附会材料,未加深究,一滑而过。这是很遗憾的。从以上的叙述可知,雁荡山东西内谷道路,在唐代肯定已经开通了。故唐代和尚惟一游雁荡后,留有“一生看不足”之句。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水心(公元1150—1223)诗云:“雁荡初传晚唐世。”这句诗,既反映了艺术的真实,又反映了历史的事实。这位反对当时唯心主义性理空谈,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的学者的看法,是可信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雁荡山在唐代已经开发,宋时开发说是不能成立的。
沈括的《雁荡山》一文,对雁荡诸峰的特点及其成因的阐述是相当精辟的,难能可贵的。此外,这篇笔记散文字句精练,结构层次分明,叙事前后照应,富有情趣,都是值得予以肯定的。我们指出它对雁荡山开发时间的记叙不确切,只是为了搞清楚历史的问题,而不是想由此引出否定沈括这篇笔记散文的价值的结论。对于九百年前的沈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对雁荡的开发时间作了错误的判断,不是没有可能的。
本人初稿写成后,曾就正于同好友人,那位朋友认为:关于雁荡的开山祖师是否是诺讵罗,还应作进一步考虑,似不宜一笔加以否认。显然,他对晋时开发说采取保留态度。这个问题当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在没有足够的历史材料证明雁荡在晋时已经开发之前,我还是坚持雁荡唐时开发说。如果以后发现更有说服力的材料,证明雁荡确在晋时已经开发,那么,我是乐于修正自己的谬见的。(原载1979年11月第二期《雁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