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观音洞和灵峰寺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9-6 09: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67 3
观音洞,原名灵峰洞,又名罗汉洞。前人在写到灵峰寺的时候,常把观音洞也写进去。宋王十朋《题灵峰寺三绝》中就有“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之句。元朱希晦《灵峰寺》诗中有“晴峰亏日月,石室閟烟霞”之句。明章元应《灵峰寺》中亦有“千崖周匝无多地,一洞空明别有天”之句。观音洞和灵峰寺本不在同一处所,但人们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把两处合在一起来写。


观 音 洞


观音洞,藏于合掌峰(灵峰和依天峰相合如掌)之间,朝东。洞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依岩构筑九层楼阁,为雁荡山第一洞天。从地上仰视,显得那样隐深、神秘、庄严,宛如一处仙府阆苑。从山脚要经412级逶迤石蹬,才达顶层大殿。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殿内供奉高大魁梧、威武庄严的护法神四大金刚。到大殿中央,可见娴静庄严的观音菩萨端坐中央。傍立18罗汉雕像,神态各异,骨相奇特,栩栩如生。岩壁上新增了三百应真,更显出一派佛门气象。洞顶有泉水三束,名洗心、漱玉、石釜。位于洞顶左侧的洗心泉,从石罅中滴入洗心池中,水质清洌。漱玉泉在天王殿后,泉从洞顶洒下,似珠如玉,在阳光照射下,五彩缤纷。石釜泉在漱玉泉后面,水从釜形洞顶石缝中涓涓下滴,似一幅悬挂着的珠帘。洞顶外首,有一个阔尺余,长三四丈的裂罅,视通天空,名为一线天。站在第七层向外看,还能观赏到以下几处景致,左手面岩壁上有一指观音和侧面观音,右手面岩壁上有地藏王菩萨。洞外奇景林立,值得细细品赏。原来那个双笋峰,此时也变作蜡烛峰了。


关于观音洞的历史,据山志记载,已有一千多年。唐代咸通年间(860—874),高僧善孜独居洞中,日夜诵《法华经》,“驱妖除怪”,始创筚路蓝缕之功。宋代崇宁五年(1106),当地人刘允升“搜剔沙石,至费二千金,厥洞始显。”不久,洞内塑观音大士、十八罗汉,并于岩壁上塑五百罗汉,于是改名罗汉洞。元时,五百罗汉被人取走。清代同治年间(1862—1892),改称观音洞。洞内原来木结构的九层楼房,因年久失修,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危房。1982年,省建设厅拨款修缮改造,至1984年完工。大体改为砸石仿木结构,基本上保存了原有宏伟、粗犷、古朴的建筑风格。这里有一个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这原来的木结构的九层楼房,是何时建造的?据一般楼房的使用期限,我们不妨假定洞内的楼房的使用期为一百年。现从它修缮改造的时间往上约推一百年来计算,其时正在同治年间。所以,我认为它是在同治年间建造的。可惜现在还没有找到正式的文字记载。这里提出这个推想,以待后日验证。


观音洞经“文革”之灾,原有文物几乎破坏殆尽。自拨乱反正之后,落实宗教政策。1984年,心参法师从临海杜桥庆国寺返回观音洞,恢复了佛事活动,奉观音菩萨,铸铜钟,建元宝桌,塑三百罗汉,请进口玉佛,并逐渐修复和增补楹联、碑刻等文物。遂使香火日盛,游客不绝。


山门上的“观音洞”三字题额,出于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手。门联“胜境人知游雁荡,名山我欲礼观音”,为书画家谢稚柳所书。“天王殿”题额,为高倬云所书。门口“泉可洗心如皎月,峰长合掌礼青天”一联,为书法家潘受所书。四层休息厅,有清人何士循联:“天可阶升,毋中道而废;心能泉洗,即出山亦清。”为书法家林剑丹所书。六层,有书法家冯增荣所书联。七层药师殿,楹联较多,以苏渊雷、张鹏翼、陈铁生等人所撰书的数联,最引人注目。


洞中的碑刻,以天王殿后蹬道旁体势奇逸奔放的明代杨宗业草书诗碑,最为游人所津津乐道。第八层的体积最大而无上下款的“最上一乘”楷书碑,究为何人所书,揣测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推敲。于1984年上石的邓拓草书诗碑“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以其直抒胸臆,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而颇受人们的关注。另有明代追记刘允升开辟此洞的碑记2方;清代题名碑1方、记事碑2方;民国题字碑2方、修筑石阶碑记和修凿养生池碑记各一方;现代题字碑和建造九龙壁碑记各一方。皆见证了观音洞的文化历史。


灵 峰 寺


此寺座落在灵峰和观音洞左侧下,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据《广雁荡山志》记载,灵峰寺是宋天圣元年(1031)僧人文吉创建,初名碧霄庵(灵峰原名碧霄峰),于康定三年(1041),赐额“灵峰禅寺”。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废圮。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才由僧人启运、三摩重建。至雍正年间(1723—1735)又废圮。乾隆十三年(1748),僧人会觉重建。七年后,建成天王殿。卅二年(1767),陈梦说在《游雁荡记》中写到“山下有寺,曰灵峰寺,瓦屋数楹,松竹萧疏。”后又废圮。至民国23年(1934),才由僧人白波重建。那时,郁达夫在《雁荡山的秋月》一文中写道:“现在在这倒灵峰前的一块隙地上,方在构木新筑灵峰寺。”新建筑的灵峰寺,是七间楼房,黄墙青瓦,周围层峦叠嶂,奇峰环拱,清幽肃穆。它不仅是僧人礼佛参禅之所,也是香客游人歇宿之地。由于这新建的寺宇清幽雅洁,又是游人密集之处,故寺内收藏了不少名人的书画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厅堂内就悬挂着叶圣陶的篆书斗方,邓拓的诗书条幅和潘天寿、潘韵合作的山水中堂等佳作。但好景不常,1960年冬,灵峰寺改作灵峰招待所。上世纪80年代,寺院左侧,楼群拔地而起。90年代初,灵峰招待所又更名为灵峰饭店。不久,曾进升为雁荡山四大涉外饭店之一。本世纪初,为便于管理灵峰观夜景等原因,灵峰饭店渐趋于停业。据说,日后另有他用。看来,1934年新建的灵峰寺至1960年冬为一大转折,此后不到半个世纪,又经数次变化,可说是变化最为急骤的一个时期。而实际上,1934年新建的灵寺峰的历史,在1960年冬就结束了,还不足30年。众所周知,灵峰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而一篇谈雁荡山历史记事的文章,竟然把它忽略了。现作以上补叙,以资史鉴。(1998年12月初稿,2000年12月改定)


全部回复(3)
路过
2012-9-6 09:54:29
不错
2012-9-6 09:55:48
去过了
2012-9-6 10:44: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