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蛏即工玳,温岭人习惯称它为“烂子麻壳”(其命名一说是其壳薄易碎,白壳上常有黑色点如烂芝麻,我小时候一直以为它叫“烂脚麻壳”)。至于为什么叫“工玳”这个奇怪的名字,我没有细考,温州洞头那边有一个民间故事,解释了圆蛏何以叫“工玳”的来历(见邱国鹰编的《海洋民间故事》,余时平、郑卫勇搜集整理),大意是:昔有12岁童养媳名工黛者,遭婆婆虐待,不能吃饱穿暖,还要整天捻苎麻,但还是动辄得咎,常遭打骂。工黛常独自坐海边叹息流泪。
一日,工黛又遭婆婆打骂,她带着满身伤痛,跑到海边坐在岩壁上恸哭,她越哭越伤心,最后竟自己用未捻完的苎麻丝捆住脖子将自己缠死了。工黛家人闻讯前来寻尸,却是找遍海边也未见其尸身。
第二年夏天,海涂上生出许多形如拇指的薄壳贝类,有人将其捡来煮熟剥开,见其肉如苎麻丝缠着,尝后味道很鲜。老人们称过去海涂上不长此类东西,自从工黛用苎麻缠死后才有,这是工黛变的啊。
“工玳吼吱吱,一个钱三畚箕”,工玳旺发季节,路过海涂细听,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人们说,这是工黛在诉余恨。“它变成贝类,就是想给世间留下一种最便宜的食物,让贫苦人家的姑娘充饥度生,不去当童养媳受折磨啊。”人们怀念好心的姑娘工黛,于是就将这种贝类叫做“工玳”。
圆蛏价极廉,记得小时,一角钱或者不到一角钱就能购一市斤,除了鲜食外,温岭人习惯将圆蛏腌制后吃,小时候,时有乡人购上数十斤乃至数十斤“烂子麻壳”,把“烂子麻壳”放进小缸等容器中,加上盐腌制。这种菜是温岭穷苦人家的过饭菜蔬,谈不上美味,近几年生活水平好起来后,很少见到人吃烂子麻了,偶尔在酒店看到有鲜食的烂子麻壳售,尝了后,滋味平常,因为这种烂子麻肉薄,不如缢蛏那样腴美,温岭乡贤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他乡吃到乡味盐■子鱼后写了首诗《吉州李伯高会判送盐■子鱼》:
“每思乡味必流涎,
一物何能到眼前。
努奋两螯眸炯炯,
饱吞三印腹便便。
形模突出盐池底,
风味横生海峤边。
合为莼鲈动归兴,
久抛东浦钓鱼船。”
乡味让他流涎,如果从美味角度来说,“烂子麻”大概是够不上的。它只是温岭穷苦人民的生活见证。温岭民间还流传着《请吃“烂子麻”》这样一个故事(详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温岭县卷》,张鸥客讲述,张岳记录),故事说的是:温岭乡贤谢祭酒(温岭人对明茶陵派主将谢铎的尊称)在成化年间由翰林院编修进为侍讲,给太子讲授书史时,常劝太子勿学奢华,讲求节俭,但太子却将他的话当作耳边风。
某日,谢铎正在吃饭,太子进门来,见谢铎桌上只有一小碟菜,吃一口饭,夹一个小壳儿,吮两口又放回碟子,很像舍不得吃。太子怪而问为何物,何故如此舍不得吃。谢铎心思太子见惯山珍海味,哪里晓得“烂子麻“,趁此机会让他尝尝穷人家的味道,便道:“启禀太子,碟里盛着的乃是东海里摸来的一种稀罕宝物‘分金对’。”
“啥叫‘分金对’?”太子问,谢铎道,“一分黄金只能买上一对呢!”太子听说此物贵重难得,很想一尝,谢铎忙用筷子夹起一个请他尝尝,太子高兴地咬了一口却是满口卤味,叫苦不迭。“谢铎忍住笑,一本正经地说:‘太子啊,不亲口尝尝这分金对的滋味,你哪会知道百姓的生活呢?’”
这个故事很有点意思,忆苦思甜,不妨经常吃点“分金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