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铸忠魂 拳拳诗心慰乡情——章纶小传

[复制链接]
574596807 发表于 2011-5-23 16: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352 32
在我的家乡,大荆龙西仙人坦村横屿,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它是砩头溪的一段,溪上风景如画:春天绿柳映堤,江水清澈,时有野花烂漫溪边。夏日蜓飞蝶舞,凉风习习,满天星斗腾腾如一春花事。秋高气爽时,两岸的山峰显得格外生动,溪南侧有一状如乌鸦的山峰正努力地吃着什么,村人取其名为“乌鸦啄青”。溪北侧是雁荡山著名的沓屏峰,严正端庄,一派王者气象。明朝礼部尚书章纶公的墓,就坐落在这里。
墓园有1000平方,主墓石基历经岁月和风雨的洗礼,呈现幽黑的色泽,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象征着章纶是个“忠”“孝”“节”“义”之人。墓园的入口处,有一幅对联:“铁骨埋为泉下土,石肠化作冢中英”,此联通俗地说,是说他的“铮铮铁骨”,渐渐地将变为泥土,他的“烈烈石肠”,则幻化为美丽的鲜花!这“铁骨”“石肠”正是他的刚正不阿的品格象征!
让我们来了解章纶公刚直的一生。
全部回复(32)
一、梦马降生

   章纶生于明永乐11年(1413年)家乡在北雁荡,他曾祖、曾祖父、都没有功名,但为人笃实忠厚,很受乡人称道。父亲名文宝,倜傥有为,明洪武末年做过乡官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母亲金氏,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传说,章纶出生时,母亲觉得庭院的秀竹下,有一条体形高大的白色骏马,正剧烈地跳跃,高扬地嘶鸣。她不禁一惊,定神仔细观察,只见窗外月光皎洁,竹影摇曳,原来是南柯一梦。顿时,腹痛袭来,当晚,章纶呱呱落地。

  章纶刚出生时,看上去天庭饱满,挺直的鼻梁四方的嘴,一幅气宇轩昂的神态,父亲给他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仑”。

2011-5-23 16:04:32
  二、燃竹苦读

  章仑天资聪颖,从小酷爱读书,夜深了,还不休息,母亲担心这样下去有损健康,每夜只给他一枝蜡烛,希望他点完一支蜡烛后就睡。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听到章仑的卧室有读书的声音,起来一看,只见室内枯竹燃烧,章仑正在灯下孜孜孜不倦地读书。母亲深受感动,从此给他加烛并陪他读书到深夜,她感慨地对亲友说:“我的儿子这样好读,以后一定会功成名就!”

2011-5-23 16:04:45
  三、咏梅明志

   章仑稍大(一说8岁),到马屿书堂跟从黄岩名儒章仲寅读书。冬天来临的时候,溪上的梅花盛开了,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咏梅》,章仑欣然写道:

                     “梅生山谷中,

                      不与群芳异。

                      霜寒雪冷时,

                      清香满天地。”

这首诗诗意清新,表现出章仑的情怀品格决非庸俗之辈,他的老师大为赞赏,赞他长大“必树名节” 。

2011-5-23 16:04:54
四、答联定亲

  章仑读书进步很快,23岁那年,他去参加温州府的府试。他背着书爬山涉水向温州进发,走到虹桥瑶岙村时,夜幕降临了,因为没有投宿的旅馆,他到一大户人家借宿。这是温州卫指挥使朱亮家。朱亮见章仑眉清目秀,一表人才,有意试试他的才华。就给章仑出了一幅上联:“树高枝枯难歇无窠之鸟”。仑才思敏捷,马上对出下联:“潭深水满可藏有角之龙。”这上联,朱亮故意把章仑比作是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说我这名门之家不留你这无名之辈,章仑则把自己比作是一条潜伏深潭的蛟龙,总有一天会腾空飞跃。朱亮听了欣喜异常,忙把他叫到大厅,继续和他闲聊,听章仑谈吐不俗,心中更加喜欢,有意要将爱女许配给他。他到后室把自己的意愿告诉妻子和女儿玉凤,并叫母女俩在屏风后窥视。

   这朱玉凤生得如花似玉,她能诗能舞,又喜欢弄枪使棍。她躲在屏风后偷看章仑,见章仑方面大耳,鼻直口方,风度潇洒,对答如流,一下子就产生了爱慕之心。当她听到父亲吩咐烧点心时,她自告奋勇,亲自动手煮面,面煮好了,她又亲自端给章仑吃。章仑肚子饿了,不客气就开始吃了。一吃就愣住了,面还没煮熟!他想:会不会是聪明的小姐在戏弄我?于是他随口念到:“面生人不熟。”小姐在屏风后答道:“姻缘碗底摸”。

   章仑用筷子拨开米面,见碗底放着一只白玉金戒指,他喜出望外,原来小姐喜欢上他了!

   第二天,由朱亮提出,把女儿许配给章仑。章仑见朱亮心诚意实,小姐不俗,就同意了这桩婚事。
2011-5-23 16:05:00
五、太守亲授

   章仑辞别朱公一家,一路跋涉来到温州府城,参加府试,中了秀才。太守何文渊读了章纶的文章,认为措辞立意均不同凡响,赞叹道:“这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好好培养必有成就!”于是把章仑留在府中,亲自教诲,并改“仑”为“纶”(意为经纶之才)。章纶得到何文渊的教导,学识猛进,尊称何为“恩师”。
2011-5-23 16:05:06
六、拾金不昧

   明正统三年,章纶参加乡试,中了举人,随即北上京师,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礼部春试。至金华时已入夜,他投宿于一家旅店。入睡前,看见一个装有金银的铁匣,他料定这是前批旅客丢失的,决定在那里等候失主,第二天同行书友催他上路,他说自己病了,要再留宿一夜。不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踉踉跄跄地进来了,他急切地问章纶有没有拾到他的金匣物品,纶原匣归还,老人感激涕零,取出一枝金钏酬谢。纶笑着说:“一整筐贵重物品我都不要,难道会要一枝金钏吗?”老人记下了纶的姓名及家乡,叩头道谢而去。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章纶认真、诚实、执著的性格。
2011-5-23 16:05:14
七、三试三中

   明正统四年(1439年),26岁的章纶会魁殿试中了进士。三年三度考试,他都榜上有名,一时名声大振。皇帝赐他一个匾额,荣归乡里后,章纶奉旨造了一座牌楼,上写“会魁”二字,这座牌楼连同其后代奉旨造的另六座牌楼(两座被焚),至今仍屹立在南阁村,南阁村的牌楼,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2011-5-23 16:05:22
八、不辞瞽妻

  章纶回乡后的第二件事是和朱玉凤小姐完婚。可正在这一年,朱小姐得了一场大病,病后双目失明了!朱亮怕这桩婚事会耽误章纶的前程,主动提出解除婚约。章纶坚决拒绝了,毅然和瞎了眼的玉凤成亲了。婚后,夫妻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不久,玉凤生下一子,名玄应,她相夫教子,不辞辛苦,玄应成年后,也考中了进士。

  “不辞瞽妻”一事,让我们看到了章纶的高尚品德。

2011-5-23 16:05:29
九、土木之变

   明正统14年(1449年)二月,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其首领也先亲率大军骚扰内地大同一带,也先的军队攻势猛烈,锐不可挡,大同兵连连失利,无数城堡陷落。大同前线战败的消息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煽动挟持下,准备亲征。这时,那位曾写过《石灰吟》的兵部侍郎于谦出来劝阻了,吏部尚书王直则带领一批文武官员集体上书规劝英宗待机出征。

   但年轻气盛的英宗一意孤行,他和王振率50多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过怀来,至宣府,半个月不到就进入大同。也先故意主动问北撤离,引诱明军深入,至土木堡,围攻明军。此地地高无水,将士又饥又渴,仓猝应战。瓦刺军四面围攻,明军惨败,50万大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被木棰棰死。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这事变成为明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和王直等迅速拥立英宗御弟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即明景帝,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2011-5-23 16:05:36
十、北京保卫战

   也先企图以英宗为人质扶持明朝,景帝上台,意味着他的计划落空了,于是1449年冬天又率大军进攻北京,他们把英宗放在德胜门外的一间空房里,引诱明军来营救。双方大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又在彰义门外展开激战,于谦领导的明军越战越勇,加上天寒地冻,瓦刺军军心瓦解,退出塞外,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明朝转危为安。

   明朝发生“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这两件大事的这一年,章纶还在南京任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这官职相当于五品之职。这样的低位参与朝政大事他是没有资格的,何况又远在陪都南京。

2011-5-23 16:05:43
十一、掷杯别师

   1150年,38岁的章纶在南京任满,他通过考试升官至京都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就在到北京上任的途中,他读到了一纸诏文,内容是景帝将哥哥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并废英宗的皇后钱氏,立朱见济的生母杭妃为皇后。

   章纶生性耿直,他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他认为英宗既已归朝,新皇应还位于他,现在景帝不仅不还位而且要重立太子,简直是沾污名节,危及国家社稷安宁!到北京后,愤愤不平的章纶立即去拜谒了正直的吏部尚书王直,并准备上书劝谏景帝。王直劝他:“现在易储之事已定,你还是不要说吧,说了反而没有好处。”章纶暂时打消了进谏的念头。

   过了几天,他又去拜见恩师何文渊,何进京做官已好几年了,章纶到何府的那一天,他正因拥护新皇废立太子有功升官而设宴庆贺。

   他见章纶到来,举起酒杯请章纶喝酒,并对章纶说:“易太子的诏文是我写的,今天我们来痛饮一杯,为了朝廷这件大喜事!”章纶一听,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从前清廉正直,道德高尚的恩师居然会大力支持易储,沦为新皇的一条走狗,他正色说:“过去,你是温州人民交口赞誉的太守,现在,想不到你居然做出这样名节扫地的事!”说完,章纶掷了酒杯,拂袖而去,并从此与何文渊绝交。

2011-5-23 16:05:50
  十二、上书复储

   景泰五年,新太子朱见济病死。表面已经平息了的易储议论又纷纷而起。东宫太子之位不能长久空着,否则会使社稷不安,国家动荡,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昏庸的景帝自然也知道。但是,立谁呢?自己唯一的儿子已死,最合适的人就常理看来应是太上皇之子见深。而现在,上皇仍健在,在南宫虎视眈眈着这个原本属于他的皇位,如果恢复了朱见深的太子位,不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代理皇帝?贪权的景帝是决不会干这件蠢事的。

   景帝对重立太子这件朝中大事不理不睬。朝野上下,官员百姓都在背地里议论纷纷,但是在朝廷上,谁也不敢说什么。景泰五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的任何一个冬天都要寒冷,从北京到南京,明王朝的文武百官,几乎个个都龟缩在棉袍里,对朝政大事,装聋作哑,不吭一声。

   但是,这样一种让人窒息的空气,不久被三位正气冲天的大臣打破了!他们是在北京做官的礼部仪制清司郎中章纶、御史钟同及一位远在南京的大理寺少卿廖庄。

   1455年5月的一天早晨,章纶和钟同在太顺门外等候上朝时相遇了。两人谈起朝中大事,感叹不已。他们都认为应恢复朱见深当太子。两人约定先后上疏。钟同的奏章直截了当,要求皇帝选一个吉日,搞一个仪式,复还储位。景帝看后,很不高兴,但又不好发作,勉强交给礼部,想不了了之。

   但是,两天后,章纶又上奏了,他的奏章题目为《修德弭灾十四事》。章纶在疏中请求皇帝“于深宫之内远美色,退声乐,以保圣躬”,“善待太上皇以敦友于情,复汪后皇后位以正天下母仪,复沂王储位以定天下之大本。”意思是请皇帝要保重龙体,不要沉迷美色。希望皇帝善待上皇,恢复被废汪后的皇太后之位,并恢复前皇太子的储位……

2011-5-23 16:05:56
十三、打入天牢

   景帝看完奏章,觉得章纶的言语如针一样刺到了他的痛处,他火冒三丈,命令立即传旨。当时天色已暗,大大小小的宫门早已上锁。可景帝一刻也不能等了,他命令太监将圣旨从门缝中传出,命令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立即把章纶和钟同关进监狱!

   章纶在上奏章给景帝之前,早已料到会招来灾祸,他在奏章前面部分痛切地写道:作为臣子我知道逆耳之言一说出口必定会招致危险,但是现在天将降祸,我朝老百姓要遭殃,为了使朝廷事事平安,为了使大明江山百代永固,为了使天下百姓幸福平安,我必须上这个奏章,即使因此获罪致死,也在所不惜!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敢于这样置生命于不顾直言上疏的人有几个?唐朝的魏征是其中一个,他给皇帝进谏有200多次,唐太宗大部分都恳切接受,一次他阻止了皇帝的泰山“封禅”大典,另次则打消唐太宗建洛阳飞山宫的念头。正因为魏征的劝谏,使得他养成了经常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使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魏征死后,唐太宗放声痛哭,并要大臣们以魏征为榜样多多进谏。

   然而章纶生错了时代,昏庸的明景帝不能跟胸襟开阔的唐太宗比,他的忠心换来的也不是皇帝对他的器重,而几乎是杀身之祸。

   今天,我们为章纶生错了时代而惋惜。但是,我们更为乐清大地上曾有这么一位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怕杀头的前辈而自豪!

2011-5-23 16:06:05
十四、饱受酷刑

   让我们再来看看入狱后的章纶。

   在狱中,锦衣卫对章纶、钟同动用了多种酷刑,逼二人供出主使。这些酷刑,有“炮烙贴身”、“锡龙缠身”(在锡龙内灌满开水,能使人烫得肌肤糜烂)、红钉插指(在十个手指甲尖内插进烧红的铁钉),铜炉烈火(在铜炉内置炭火,将人坐在上面烧烤),棍棒夹胫,种种酷刑无不用极。

    章纶二人在酷刑面前表现得很有气节。除了强调上书复储是他们自己的主见外,他们始终沉默着,坚毅地忍受了这惨无人道的刑法。

    章纶在受“炮烙贴身”等酷刑后下居然没有死去,这真是一个奇迹!据说这跟行刑官行刑不严有关,据说,这位行刑官就是当年章纶拾金不昧,原筐归还的失主。

    拷问五日之后,明景帝决定置章纶于死地。正准备执行,忽然天昏地暗,风沙大作,大雨倾盆。景帝一惊,难道是忠臣受害,天地不容?于是改为长期监禁。

    章纶初入狱所受的苦难及所表现的宁死不屈的气节从他所写的《初入狱》可以得到证明。

                    朝奏封章上九天,晚来下狱拘挛。

                    肌肤遍历风霜苦,肝胆原同铁石坚。

                    已有忠言照日月,为因正气塞乾坤。

                    圣心启沃宽心日,定使微臣节义全。

2011-5-23 16:06:54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