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又回来了。带着我的文,含着泪来了。这是我次不是小说了呢,第一次写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哈!最后祝大家在荆网玩的愉快~~~~哟西~ ) E3 ~6 K4 x- U9 s+ m& P; N! S
看似沉醉,实则心酸 9 S' m) C: x% n6 |* i8 I+ _5 G
——评《春风沉醉的晚上》 " b p' e; b0 V8 n& i) Z
1 T" R' o ] |" k' } 若说《沉沦》是大胆的自我暴露,那么《春风沉醉的晚上》便是明净之中摄人心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总是透露着深沉的人道主义。《春风》亦是如此。他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陈二妹。 " i: v( e$ @+ S: @% S& L/ m
故事中陈二妹的出场便是与“我”在邓脱路房子楼梯口的相遇,而邓脱路便是人们口中的贫民窟。这一出场便暗示了二妹人生的悲剧。在这之前,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我”住的房子。“若站在楼板上升一升懒腰,两只手就要把灰黑的屋顶穿通的。”这一看似夸张的描写也道出了房间的矮小,再加上终日不见阳光,便把小阁楼呈现出来,这样读者便能想象出住在隔壁的陈二妹的房间也好不到哪里去。虽有阳光从朝南的窗户里反射进来,但却驱赶不走本质上的漆黑。 在二妹看来,我似乎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流浪人,所以她对于“我”在夜深人静出门的行为表示怀疑,而“我”向二妹道清缘由之后她又恢复了对“我”的信任。这足见她的孤寂,急需一个倾诉的对象。“我”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她内心的空白,尽管白天工作劳累,但在晚上回来之后与“我”的闲聊也可以缓减平日里的压力。 从细处看来,首先,作者在前文用一段话描述了房东老人的样子,起初读的时候感觉有些多余。明明是“我”与二妹的故事为何要出现房东呢?而到后面才发现这便是二妹口中的老好人,为她办好父亲的丧事,这也便成了二妹要继续去工作的理由。或许她只是要交了房租而被迫去做工。这也令我想到了现今社会的“车奴”、“房奴”等人,每个人其实都在为生活而忙碌。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无奈。 再者,作者在介绍二妹家境的时候却留了一个口,未对她的母亲花任何笔墨。这也让读者有广泛的想象空间,但却也逃离不出悲苦的命运。这又是作者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笔法,令我们读者陷入他所设的圈套中。 其三,作者对于“我”这个形象的设置时没有贬而带有褒。对于二妹的“香蕉之恩”,“我”始终都没有忘记。于是在我获得了五块大洋的稿费之后也不忘买些糖食与二妹分享。这是一种人性的美好的体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样复杂的背景中,这一点美好显得特别的珍贵。 文章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恰如其分。第三部分的“黑暗的小房子里的腐浊的空气,同蒸笼里的蒸汽一样,蒸得人头昏欲晕”这一句,确实令我感觉窒息了一般。这便为后文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去散步作了铺垫,又暗示了这个泥浊的社会需要清新的空气,再如结尾的“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这个比喻看似同前文表达同一个意思,放在结尾却有不同的意味,让人感觉到那个年代的社会一直被黑暗笼罩着,却没有人出来呼唤光明。但下一句又说:“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了来”,这说明未来还是很光明的。 一男一女住在同一楼里,这事在如今看来似乎是件浪漫的事,也是一些少男少女梦想的事情。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来说,对于“我”和二妹的相遇来说只是受社会压迫的两个人的彼此安慰。即使“我”有“想拥抱她一回”的轻薄欲念也终未实现,是理智将“我”唤醒。对于“二妹”,“我”更多的情感是怜悯,于是发出了“这女孩真是可怜”的感叹。对于自己温饱还未着落的“我”来说,若有帮助二妹的想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时的郁达夫为生活所迫,辗转于安庆、上海、北京等地,也见到了不少生活的贫困和艰难,深知失业的痛苦。《春风》中的“我”的处境大部分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喜用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这大概也是郁达夫小说的成功之处吧。以“我”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线,令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纵观整个故事,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心和对作恶者的愤怒感。几番风雨,几多辛酸,作家只有感受到了“生的苦闷”才会写出这样令人产生共鸣的故事来。所以看似沉醉的晚上,细细读来却是心酸。 & q0 Y. E( k$ X' n4 N1 A+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