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篇关于腾龙90微的帖子,希望对拥有它的朋友有帮助!
(在蜂鸟网看到的)
微距头没有恒定光圈?
在使用SP90头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该头在微距对焦时最大光圈会变小,有时变成3.5有时变成4.0,怎么回事,是与相机有关吗?
如何设置固定2.8光圈去拍摄???
确实如此,在1:1比例下的光圈最大好象是3.5.在1:2的时候才能到2.8的.
光圈一点都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像距变大,需要增加曝光。尼康相机直接在机身上显示合适的光圈,所以不需要补偿,但是你读到的光圈就变了!
老顽童正解光圈没变,是等效光圈值变了,如果用佳能机机,它会告诉你目前光圈还是2.8,不过测光时它会自动给你降快门速度,而用尼康机机,它就会直接显示等效光圈值.
再补充一下:你那个头在任何状态下物理光圈没变,不过在微距拍摄状态下,由于像距变大,通光量减少了,因此其等效光圈值就减小了.
一个普通的镜头如50/1.8,在机身与镜头间加上接圈,拍摄距离近了,标示光圈仍1.8,实际光圈小于1.8。
通光量改变了,1:1的时候就相当于5。6光圈
在微距1:1时最好曝光过1档到2档.我的适马105MM微距头在1:1时光圈只有F5.6
俺的观点是分清标称F值和有效F值两个概念:
焦距与等效光圈直径的比值是标称F值
像距与等效光圈直径的比值是有效F值
平时因为物像距的比值很大,所以可以用焦距代替像距,也就是用标称F值代替有效F值。但微距时就不能代替了。实际上,大多数的微距头在1:1时,有效F值都比标称F值小2档左右,包括佳能百微这样的内调焦微距头也如此(别认为它的镜头不伸长有效F值就不变化了)。
不过我想说,除了很极端的情形,没有什么人用 F2.8 拍微距的。因为景深太浅。
其实微距头用大于 F8 光圈的概率很小,大光圈除了能够使取景器明亮一点外没有什么意义。
俺为啥要提4*5座机,如果你使用过你就明白了。
一只普通的4*5标头,150/5.6,它在无限远合焦时,皮腔的长度是150mm;如果把皮腔延长到300mm,那么它的和焦点所拍到的物体,与底片的成像是等大的,也就是1:1的放大比;这时候,如果按照入射光曝光,是要欠曝的;根据皮腔延长后的曝光公式,曝光值应该正好是相差一档。如果有机背测光表,你会发现实际通光量收缩了一档;而一般135相机实际上就相当于机背测光,即使你把光圈设定到f2.8,但是因为镜身延长的关系(等同于皮腔延长),实际通光量降低了一档,相机自动将有效光圈识别为f4。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f2.8的微距镜头,在1:1拍摄时,你在机内只能看到显示f4。
精品 主题:衍射和有效光圈数(引文)-答微距镜头光圈值的变化 收藏
macrobug
资深泡菜
泡网分:13.5
交易分:0
帖 数:3001-234
图 数:0/6-0
字 数:264K-7K
注 册:2001年01月 这段引文来自中文版的John Shaw’s, Close-up in Nature:《近距摄影技巧》,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引用这段文字起因是这个帖子:适105/2.8微距头在1:1时最大光圈是多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非常迷惑。让我们看看John Shaw这位公认的微距摄影师是如何回答的。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f-制光圈和t-制光圈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中文版的译文作的不是非常完美,有些话看着可能有些别扭,是由于英文直译中文的结果,建议有条件的朋友直接看英文。浏览数:3695 回帖数:5
macrobug
资深泡菜
泡网分:13.5
交易分:0
帖 数:3001-234
图 数:0/6-0
字 数:264K-7K
注 册:2001年01月 《衍射和有效光圈数》
节选自John Shaw’s, Close-up in Nature,中译本
当你在近拍系统中增加延伸筒来获得放大倍率的同时,你将损失一定的景深。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光学事实,所以通过缩小光圈到它的最小位置来重新获得失去的景深就显得有意义。当放大倍率接近1×时,这样做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当在较大的放大倍率时,你会发现在获得景深的同时又失去了照片的清晰度。此时你碰到了衍射的问题。
衍射是处理光线在镜头的光圈叶片周围的弯曲路径时遇到的一个物理问题。如果你用一个小孔或最小的光圈离开胶片平面一定的距离,你肯定会遇到麻烦。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孔洞离开胶片平面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当使用较长的延伸筒而且放大倍率较高时,你会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光圈孔离胶片越远,图像的分辨率损失就越大。
F-制光圈只有镜头聚焦于无限远处的才是f-制光圈。一个f-制光圈是镜头焦距和光圈直径的比率,它与实际通过镜头的光线多少无关。
我们称光线的实际通过量为传输光圈或t-制光圈。当你把镜头向远离胶片平面的方向移动时,镜头上标的f-光圈与t-光圈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必须要被考虑的。
考虑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角度是关于损失在延伸筒中的光圈级数。假设使用一个对称的镜头,在1×的情况下拍摄,两级光圈损失在延伸筒中。如果你的镜头设置在刻度f/16,两档光圈的损失相对于放慢了两级光圈或者通过镜头的有效光圈数为f/32。当然,TTL测光装置会自动考虑到这种光线的变化。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把镜头从相机上取下,并且从前面和后面观察它们时,光圈孔径没有什么不同,则称镜头是对称的。当你从自己镜头的后面观察时,会发现今天已经几乎没有对称的镜头了。微距镜头非常接近对称镜头,速度更快的镜头不再速度慢的老式镜头一样呈对称性了。
取一把尺子,在镜头的前后两端分别测量光圈的直径。如果测量值是相同的,那么它们是对称的,否则就不是对称的,这时以PMF为单位计算镜头的不对称度。PMF是从后部观察到的光圈孔径(出光口直径)与从前部观察到的光圈孔径(进光口直径)之比:
PMF=出光口直径/进光口直径
现在让我们回到有效f光圈数,看一下PMF如何影响它的。对称镜头的PMF值为1。对于对称镜头,我们用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实际使用中的有效f光圈数:
有效f光圈数=标定的f光圈数×(放大倍率+1)
假设,标定的f制光圈为f/16,那么放大倍率为1时,实际有效的f光圈数时多少呢?
有效f光圈数=16×(1+1)=32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称镜头的延伸筒上将消耗两档光圈来达到1×的放大倍率,这是因为有效的f光圈已经变为32了。那么对于非对称镜头又是如何呢?我测量了自己的一只180mmF2.8镜头,PMF值大约是0.5。当这个PMF因素添加到有效f光圈数公式中时,新的公式如下:
有效f光圈数=标定的f光圈数×【(放大倍率/PMF)+1】
对于180mm镜头,以实物大小拍摄,标定光圈为f/16,此时又如何呢?
有效f光圈数=16×【(1/0.5)+1】=48
这时损失超过3档光圈,而不是对称镜头的2档光圈。但考虑一下放大倍率变大时发生了什么,我试着用最小的f制光圈,刻度为f/32。让我们看看3×放大倍率时的情况:
有效的f制光圈=32×【(3/0.5)+1】=224
这大约比标定的f/32要小5.5档。即使一个真正的对称镜头,在这样的放大倍率时,也将损失4档光圈,所以标定的f/32变成了有效的f/128。
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分辨率的损失或者记录细节能力的损失。野外工作通常需要使用有较长的焦距的镜头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工作距离,但焦距越长延伸筒的尺寸越长。并且所需的延伸筒越多,你的衍射问题就越严重。当我们进入高的放大倍数时,一般总是忘记自己并不是在正常的f-光圈下工作,现在的小光圈已经成为有效果的微孔。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衍射是一个由于小光圈孔洞远离胶片平面所造成的问题。作为一个通用的准则,在使用直延伸筒并且放大倍率超过真实尺寸时,避免使用任何一个小于标记为f/16的光圈。
这里有几个方案,但不是所有的都对野外工作很适用。当放大倍率超过1×时,应该倒置镜头,因为这需要较小的延伸筒来达到任何给定的图像尺寸。较小的延伸筒意味着较小的衍射,因为f-制光圈没有改变许多。然而,对于野外工作,我不认为把镜头倒置是一个好方案。
一些物体没有重要的细节,因此分辨率的损失从景深角度讲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平滑表面的物体也许会使衍射问题变得毫无意义。
我认为野外工作时最好的方案是,通过采用某些不需要很长延伸筒的途径以获得放大倍率来避免整个问题。它将解决大多数衍射问题,保证取景器中的图像尽可能的明亮清晰,并且使用最快的快门速度可以消除一些倒易率失效问题。那么,最神奇的答案是什么?利用叠加镜头是一种方案(我相信这是最好的一种),另外一种是使用增倍镜。我自己在野外工作时,对于放大倍率为实物大小的,一般采用直延伸筒,对于放大倍率在1×和2×之间的,再加上一个两片组屈光镜作为放大器,而对于超过2×的,我就采用镜头叠加。
[macrobug 编辑于 2002-05-10 09:49 ]
Macrobug:f制光圈与T制光圈不是这样的关系,它们二者的关系只靠镜头的透射率T来发生:T制光圈=F制光圈/T^(1/2)。
俺以为,还是从有效光圈来理解比较合适,因为有效光圈涉及照度问题。微距镜头就是等效于一个普通镜头+内置皮腔,也受到照度公式的限制。
前两天做镜头对比时也觉得奇怪, 105Micro-Nikkor在较近时成了F3, 而不是更远时的F2.8,
可AFS XGP同样的物距时一直保持是F2.8. 另外拍极近物体是105M变成了F5或更小, 而XGP
加上TC-14E和Canon 500D Diopter后始终还是f2.8... 看来俺要出105M进1228了
其实不用那么复杂,一般来说,有效光圈=光圈×(1+放大倍率)。因为1:1微距镜头放大倍率比较大。所以在最近对焦距离,也就是实现1:1的时候。
通光量实际光圈大约比显示光圈小两倍,但因为微距头是特殊制作的,所以不影响景深,微距头景深非常浅。焦平面非常明显。
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