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荆三溪九里桥记

[复制链接]
xunfang 发表于 2008-7-21 16: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07 7
陈遇春

    大荆,乐清之附郭也。溪有三,曰蒲溪、曰新溪、曰中溪,水由雁荡十八溪汇合石门潭而出,湍激迅悍,人多病涉。是宁、台之接壤,实行旅之通衢也。

    尝驾木桥于溪上,屡兴屡圯,有时圯而不能兴,艰险殆难言状。若易木为石,三桥并举,阙一不可;且桥下筑基磐固,厥工巨焉,非大有力者不能成事,此难之又难也。

    蒲桥长计二十六丈六尺,阔九尺五寸,新桥长计二十一丈六尺,阔如之,中桥长计十一丈一尺,阔亦如之。蒲桥距新桥四十五丈,新桥距中桥五十丈,向无官道,不可不兼营也。复于桥畔建屋五间,使长途跋涉晨昏得以暂息,其待人也亦以周焉。

    道光丁酉,里人孟基隆、朱伯贤二君各捐八百两为倡,居是地者,或助以金助以粟助以佣工,仅购蒲桥十分之七,而桥上石板尚未得具,将何以处新、中二桥乎,而事又不可以中止。戊戌春,闻余自括苍归,赴郡商于余。适余前一月兆梦,有九人造余室,一人中坐,左右列坐各四人,其事也为桥而来,嘱余募众成之,但未明言筑桥之处所。余颇异之,而姑置于不意。不数月有客来,助钱六百缗,问其姓名,不答也,再三诘之,则曰:“我自平邑来,书平邑民人可耳。”余不能不深异其事。从此,闻风遐迩,不独瓯人自相劝助,即四明寓瓯者,无不乐输,共醵金六千两有奇。由是三桥次第告竣,一似有桥即有神以主之,岂偶然事哉?

    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此就北方而言。北方流水湍急,沙土无坚性,宜木而不宜石,必待岁(木少)之修筑。若南方用石,一劳永逸,非若徒杠舆梁之,不胜其扰也。

    孟、朱二君经营四载,必力俱废,为人也,非为已也!其见义勇为有如此,乃今而后,过是桥者,莫不曰“昔为木,今为石,于万斯年,并受其福”。余因记其创建之由,并捐助姓氏及购材工作需费若干数,均勒于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全部回复(7)
看不懂啊
2008-7-21 16:33:49
古文?不明白
2008-7-21 16:41:27
#kk03# 没有空看,谁翻译一下
2008-7-21 17:17:45
文言文。 能看的懂
2008-7-21 17:24:04
偶是小学文化 看不懂#kk05# #kk05#
2008-7-21 17:37:16
修桥补路功德无亮,孟基隆、朱伯贤二君义举值得后人怀念!
2008-7-21 19:41:32
  陈遇春(公元1765~公元1842年后不久),字镜帆,永嘉(今鹿城区)人。廪生。为温州名士。襄助重修中山书院,参与重建西山护国寺和新建乐清大荆三溪九星桥。著有《梧竹山房文稿》、《溪山吟稿》、《雁山游草》,编辑刊刻《东瓯先正文录、栝苍先正文录》等。传见〔光绪〕《永嘉县志》卷一七。雁荡山灵岩寺门口左侧嵌有陈遇春书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新开天窗洞岭碑记》。温州城区现存唯一的一座石牌坊“会典标名”(原在信河街珠冠巷,现移至九山),即为表彰陈遇春而建。

  陈遇春所著《梧竹山房文稿》,温州市图书馆有刻本存。收文《瓯栝文录序》、《东瓯文存序》、《新修中山书院记》、《重建半塘亭记》等23篇。《溪山吟稿》二卷,首有黄友教、陆景华、余占魁所作序文,李銮宣、端木国瑚等人题词,收录陈遇春诗《楠溪道中》等69首。陈遇春诗文多记温州人和事。《东瓯先正文录》,收入东瓯先正宋文六卷、元文一卷、明文四卷,赋一卷。
2011-11-26 09:56:5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