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乐清县地名志 卷二全县行政区划和居民点
东林乡
Donglin Xiang
东林乡,位于县城北偏东。乡人民政府驻李宅基村,距县城40.5公里,即北纬28°26′,东经121°09′处。东南与湖雾乡相邻,西南连接大荆镇,西邻双峰乡,西北毗连石坦乡,东北与温岭县接壤。
该乡以位于大荆东面,古时其地森林茂密,故称东林。民国时期名东林乡。1949年解放后沿称东林乡;1956年撤东林乡,所辖村分别并入大荆乡和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恢复原辖区,建立东林管理区,属大荆公社;1961年管理区撤销,成立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仍称东林乡,属大荆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3043户,11561人。其中集体户8户,58人;综合居民28户,28人。均系汉族。
该乡地处山区,地势北高南低。以东林溪水之三源流将全境山脉分为四大块,其东为仰天湖山,南为山后塘山,西为小洪坑山,北为前门山。最高仰天湖山,海拔374米。东林溪源出隘门岭、硐垟、蔡界山等三处之水,至溪坦合流,经三官堂又合小洪坑水,过大园,合隐处岙水,自北而南纵贯全境,长约10公里。溪流经过之处,形成狭长的冲积小平原,土壤多系黄泥砂土及狭谷洪积泥砂土。沿溪皆截流筑堰,以利灌溉。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无霜期较平原略短,光照适中,宜农宜林宜茶。
大荆至石坦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尚为便利。水利资源丰富,解放后建有李宅基,大平岙、硐垟、东林等4座水库和100多个山塘,彻底改善了该乡水利条件。其中东林水库蓄水量达61万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100瓩。
全乡有粮食耕地420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番薯为主。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498公斤,总产量2092吨。有林业用地20356亩,其中薪炭林14141亩,经济林1330亩,竹林378亩,用材林145亩。经济林多为茶叶。“牛郎山”茶场茶叶,遐迩闻名,年产达448担。有杨梅500亩,柑桔2470亩,还有雪梨等果木。全乡农林总产值可达92万元。乡民副业多以贩布卖衣为业,足迹遍及全国,沟通了流通环节。各村妇女普遍擅长刺绣,大荆绣衣厂之刺绣,多以该乡妇女为主。
乡、村办企业有农机厂、鞭条厂等8家,1986年总产值达130万元。
现有中学1所,6个班级,教师15人,学生311人。小学13所,37个班级,教师37人,学生1229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乡有电影队1支,影剧院1座,广播站和文化站各一。
该乡蔡界山和小洪坑二村,为革命老区,在1949年前建立了地下党组织,领导当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李宅基(Lizhaiji)行政村213户,868人。村民委员会与乡人民政府同驻李宅基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李宅基村,属东林乡;1956年并入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李宅基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李宅基行政村,属东林乡。辖6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
李宅基(Lizhaiji)村20户,89人。东林乡人民政府及李宅基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李宅基属山门乡二十六都。李姓人在此基地先建村,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0.5公里。属半山区。
岙里(Aoli)村13户,46人。
村处山岙中,故名。
山脚下(Shanjiaoxia)村5户,20人。
以地处西坑山脚,故名。
街里(Jieli)村61户,228人。
过去这里开有药店、鞭炮店、豆腐店等,形成一小街,故名。
上卢家(Shanglujia)村61户,270人。
因卢姓人聚居,而名卢家。后分上下二村,该村居上首,故名。
下卢家(Yialuia)村53户,215人。
村以姓名,而又居上卢家村下首,故名。
盛石(Dieshi)行政村280户,1045人。村民委员会驻叠石村。
1949年解放后为叠石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叠石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叠石行政村,属东林乡。辖10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叠石(Dieshi)村84户,305人。叠石村委会驻地。
因村后山上有三块岩石重叠,故名。位于县城东北43.7公里。属山区。
鹁鸪头(Bogutou)村17户,63人。
村有岩,形似鹁鸪头,故名。
庙前(Miaoqian)村10户,39人。
以村处寺庙之前而名。
隘门岭(Aimenling)村29户,106人。
有山如两门夹峙,其中有岭,故名隘门岭。可通温岭县。
竹丝坑(Zhusikeng)村32户,104人。
村内溪流多而细,似竹丝,故名。
狗头(Goutou)村35户,136人。
以村旁有山形似狗头而名。
黄坭垄(Huangnilong)村35户,148人。
村处在黄泥的山垄上,故名。
山角(Shanjiao)村5户,24人。
村处山角落里,故名。
前山(Qianshan)村15户,57人。
村前有山,故名。
桥头(Qiaotou)村18户,63人。
村位石桥前面,故名。
闹水坑(Naoshuikeng)行政村329户,1342人。村民委员会驻双联基村。
村有溪坑,流水声响颇洪,俗称为“闹”,故以闹水坑名村。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已名闹水坑,属山门乡二十七都。1949年解放后为闹水坑村,属东林乡;1956年并入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仰天湖村组成闹水坑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仰天湖村划归桐阳大队,该队仍称闹水坑大队,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闹水坑行政村,属东林乡。辖7个自然村。耕地57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
双连基(Shuanglianji)村2户,5人。闹水坑村委会驻地。
古时,此地有两座大屋,屋基相连,故名。位于县城东北42.7公里。三面傍山,属山区。办有茶叶加工厂。
叶家山(Yejiashan)村50户,210人。
从前叶姓人始在此建村,故名。
冈头(Gangtou)村85户,340人。
村处牛郎山山冈头,故名。
双溪口(Shuangxikou)村57户,230人。
村处两溪相会处,故名。
后转(Houzhuan)村40户,175人。
村名无考。
老和堂(Laohetang)村10户,42人。
村边古有和尚堂,故名。
下塘(Xiatang)村85户,340人。
村名无考。
蔡界山(Caijieshan)行政村261户,1097人。村民委员会驻龙头冈村。
以驻地龙头冈,系蔡界山山区的中心点而名。1949年解放后称蔡界山村,属荆北乡;1956年并入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小洪坑合并成立蔡界山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小洪坑划出自建大队。该大队仍称蔡界山大队,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蔡界山行政村,属东林乡。辖9个自然村。耕地47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西瓜、柑桔等。
龙头冈(Iongtougang)村80户,340人。蔡界山村委会驻地。
村处蔡界山的中心点,村后山冈,形似龙头,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1公里。四面环山,属山区。
茶子坑(Chazikeng)村4户,17人。
村古时在山坑边多种茶,故名茶子坑。
陈家岭(Chenjialing)村4户,17人,
以姓名岭名村。
大沙溪(Dashaxi)村73户,292人。
村坐落大沙溪边,遂以溪名村。
里头(Litou)村60户,260人。
村处蔡界山村最里头,故名。
水磨坑(Shuimokeng)村19户,80人。
古时村里水坑上建有水碓以磨粉,故名水磨坑。
荸荠田(Biqitian)村,11户,48人。
以田中种荸荠得名。
新庵堂(Xin’antang)村,7户,30人。
古时村中有新建尼庵,故名。
高椅岩(Gaoyiyan)村3户,13人。
村有高岩形如坐椅,故名。
溪坦(Xitan)行政村357户,1434人。村民委员会驻溪坦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溪坦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溪坦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溪坦行政村,属东林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62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种杨梅等果树。
溪坦(Xitan)村108户,416人。溪坦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溪坦属山门乡二十六都。村处两溪间的平坦地上,故名。位于县城东北40.7公里。大荆至石坦公路穿村而过,属半山区。
大平岙(Daping’ao)村62户,230人。
因村里面山岙又大又平,故名。
上溪坦(Shangxitan)村75户,234人。
村在溪坦上方,故名。
桥头(Qiaotou)村112户,554人。
又名下溪坦。村处桥上首,故名。
小洪坑(Xiaohongkeng)行政村48户,230人。村民委员会驻岩下村。
以驻地一带(包括7个自然村),历来统称小洪坑而名。1949年解放后为小洪坑村,属荆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划归蔡界山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自建小洪坑大队,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小洪坑行政村,属东林乡。辖7个自然村,耕地130亩,以种值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
岩下(Yanxia)村7户,37人。小洪坑村委会驻地。
村处小洪坑高岩下,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9.6公里。属山区。
大岙山(Da’aoshan)村10户,45人。
村居大山的山岙里,故名。
外厂(Waichang)村10户,56人。
地处小洪坑外首,过去村居都是茅屋,(俗称“厂”),故名。
四块岩(Sikuaiyan)村7户,28人。
村前有大岩四块,故名。
牛郎头(Niulangtou)村6户,30人。
村边有岩形如神话传说中人物牛郎的头,故名。
路下(Laxia)村4户,20人。
村在大路下首,故名。
四份头(Sifentou)村4户,20人。
村中只有四份人家,故名。
前溪(Qianxi)行政村280户,1175人。村民委员会驻新屋村。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前溪属山门乡二十七都。1949年解放后为前溪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前溪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前溪行政村,属东林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61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
新屋(Xinwu)村40户,190人。前溪村委会驻地。
1958年山洪暴发,村庄被冲毁,后全村重建新房,因名新屋。位于县城东北40.9公里。属半山区。
寨岭脚(Zhailingjiao)村43户,188人。
村处寨岭下,故名。
杨家(Yangjia)村21户,91人。
古时杨姓人在此建村,故名。
前溪(Qianxi)村141户,555人。
村前有一溪,因以前溪名村。
田黄(Tianhuang)村35户,151人。曾名田横。
地处山坡,田多横向,故称田横。“横”、“黄”方言音近,遂演变为田黄。
仰天湖(Yangtianhu)行政村75户,302人。村民委员会驻仰天湖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闹水坑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闹水坑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划归硐垟大队;1964年又划出另立仰天湖大队,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仰天湖行政村,属东林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16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
仰天湖(Yangtianhu)村72户,292人。仰天湖村委会驻地。
村处仰天湖边,以湖名村。位于县城东北42.2公里。属山区。
桐坑里(Tongkengli)村3户,10人。
村边山坑种有桐树,因称桐坑。村居桐坑里首,故名桐坑里村。
桐阳(Tongyang)行政村280户,1178人。村民委员会驻硐垟村。
1949年解放后为硐垟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隐处岙合并,成立硐垟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隐处岙划出,仰天湖并入,属东林公社;1964年仰天湖又划出自立大队;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桐阳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桐阳行政村,属东林乡。辖6个自然村。耕地59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
硐垟(Dongyang)村54户,216人。桐阳村委会驻地。
村处硐垟岭下,故名。位于县城东北40.7公里。属山区。
大龙头(Dalongtou)村17户,83人。
村处于形似龙的山垄首部,故名。
硐垟干(Dongyanggan)村101户,425人。
因干姓人在硐垟附近建村,故名。
龙潭口(Longtankou)村88户,353人。
村处于龙潭口,故名。
硐垟岭(Dongyangling)村9户,39人。
村处于硐垟山岭上,故名。
打鼓岩(Daguyan)村11户,62人。
村处于形似大鼓的岩边,故名。
隐处岙(Yinchu’ao)行政村102户,434人。村民委员会驻隐处岙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隐处岙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并入桐阳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自立隐处岙大队,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隐处岙行政村,属东林乡。辖3个自然村。耕地26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办有化工厂。
隐处岙(Yinchu’ao)村35户,140人。隐处岙村委会驻地。
村四周树木茂密,隐处山岙中,故名。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隐处岙属山门乡二十七都。位于县城东北39.7公里。属半山区。
沙坑(Shakeng)村29户,130人。
其地原系一条山坑,多沙石,因名沙坑。
岙里(Aoli)村38户,164人。
村坐落四面环山的山岙里,故名。
大园(Dayuan)行政村292户,1226人。村民委员会驻大园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大园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大园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大园行政村,属东林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68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
大园(Dayuan)村238户,1011人。大园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大园属山门乡二十七都。村建在一片很大的园地上,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9.2公里。属山间小平原。
大园山头(Dayuanshantou)村5户,17人。
村处在大园的山头,故名。
东山(Dongshan)村9户,33人。
村里原有庵堂名东山堂(今已圮),即以堂名村。
路廊边(Lulangbian)村40户,165人。
以村旁有路廊而名。
西下(Xixia)行政村101户,392人。村民委员会驻西下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西下村,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西下大队,属东林管理区;1961年属东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西下行政村,属东林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21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
西下(Xixia)村80户,304人。西下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乐清县志》载,西下属山门乡二十七都。村西有山,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8.4公里。大荆至石坦公路穿村而过。属半山区。
下元角(Xiayuanjiao)村21户,88人。
村处西下村北首角落里,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