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永坝
麻将,亦叫“麻将牌”、“马将牌”、“麻雀牌”,简称“雀牌”,是源于我国,流行全球的博戏。 麻将分“万”、“索”、“筒”3门,每门有一至九各4张,另加“中、发、白” 和“东、南、西、北”各4张,共计136张牌。有些地方增加了“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春、夏、秋、冬”等各4张,成为“花麻将。”麻将4人同玩,每人13张,以先合成4组和1对牌者为胜,称之为“和”。麻将玩法各地大相异同,千变万化。 麻将起源有不少传说。万秉章说:相传 明朝万秉章在“叶子戏”的基础上创造了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3种基础花色。护粮牌说:江苏太仓有个皇家大粮仓,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种“护粮牌”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郑和说: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将士以掷骰子赌博为消遣。为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具。他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刻了1至9“条”,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刻了1至9“桶”(筒),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至9“万”,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和“发”,还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是“白板”,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命名为“麻大将军牌”,简称“麻将”。此外,还有纪念梁山好汉说。 故乡雁荡民间相传,麻将牌是杨贵妃的骨头做的。据说杨玉环死后,唐明皇李隆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怀念成疾。有大臣制成骨牌,呈献皇上。唐明皇同大臣玩麻将,着了迷,终于忘了杨贵妃。现代麻将于清代由马吊牌演变而成。杜亚泉《博史》载:“马将牌始于何时?不能确定,但当然较默和牌略后。默和牌始于明之末造,则马将牌之改作当在明亡之后矣。相传谓马将牌先流行于闽粤濒海各地及海舶间。清光绪初,由宁波江厦延至津沪商埠。大约明亡后,达官贵胄及其宗亲子弟,各奔于浙闽两粤之海上,故流传此牌。”黙和牌是马牌的一种玩法。 马吊牌又叫“叶子戏”、“纸老虎”,是源于我国的一种纸牌游戏,明代中叶盛极一时。当时有种“水浒叶子”,分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共40张。十万贯、万贯牌面上画有水浒人像,索子、文钱各画穿铜钱用的索子和钱币形。4人同玩,每人摸牌8张,余8张置中间,通过骰点决定庄家,轮流出牌,以大击小,走完一圈叫“一吊”。庄家轮流坐,3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因4门如马之四足,故得名“马吊牌”,又称“打马吊”、“马掸脚”、“马脚”。麻将就是“马脚”音变而成。明代潘之恒、冯梦龙分别著有《叶子谱》、《马吊牌经》。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我国的叶子戏传到欧洲,后改成了扑克牌。清代,马吊牌演变成了麻将牌,文钱变为“简子”,索子、万字不变。“尊空设文”就是“白板”。麻将中的“碰”、“吃”、“杠”等,都能在马吊牌中找到相应的打法。 19世纪20年代,麻将飘洋过海,传往国外,现已成为日本、美国、加拿大、欧洲诸国的热门娱乐工具。有的娱具制造商还设计出别致的变形麻将。加拿大一对华侨兄弟制造了塑胶牌“美国麻将”,“筒”与“索”变成了美国国旗上的“星”与“条”。“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前面标上“$”。“中、发、白”用美国境内人数最多的3个人种:“棕(印弟安人)”、“黑(黑人)”、“白(白人)”表示。“东、南、西、北”变成了“东岸纽约”、“南方墨西哥”、“西部旧金山”和“北隅加拿大”。有的变形麻将是纸牌,“筒” 为金元”,“索”为竹子,“万”是人物肖像,“中、发、白”是3种不同颜色的龙,“东、南、西、北”用云来象征。尽管麻将的图案和称呼发生了变化,但玩法与规则仍与麻将一样。 旧时麻将以牛骨作面,竹片做背,用燕尾隼镶合。昂贵的麻将以象牙、白玉为面,后用名叫“冲牙”的赛璐珞代替。现代麻将则多用塑料、有机玻璃作原料制成,玲珑透剔,精美绝伦,令“雀友”爱不释手,乐而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