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灿烂的艺术之星 —记画坛一代名家周昌谷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9-26 07: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57 4
周昌谷(1929—1986),乐清大荆人。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已出版《周昌谷画集》(1981年西泠印社出版)、《周昌谷行书字帖》、《周昌谷草书三种》和《周昌谷画集》(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等书画专集;并有《国画水墨技法之探讨》、《妙语与独造》、《光线与明暗》、《用墨和用水》、《东方人看马蒂斯》等论文,发表于香港《明报》和上海《美术丛刊》等报刊杂志。
1986年10月,画家周昌谷不幸病逝,年仅57岁。英年早逝的他,在与病魔作顽强不屈的斗争中,给画坛书苑留下了可以彪炳千秋的硕果。浙江美术学院根据他生前对绘画艺术的卓越贡献,在《沉痛哀悼周昌谷同志》的悼文中,称他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代名家”。
ZX0925113019.jpg
盛名惊世

1955年,26岁的美术学院的助教周昌谷,所作《两个羊羔》一画,获得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美术比赛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这是他为我国美术界第一次获得国际金奖,可谓一鸣惊人。

他出生时,恰逢乐清历史上罕见的大荒年(1929年),其父周庸平先生怀着对来年丰收的企盼,给他起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叫“昌谷”。

周昌谷出身于“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其祖屋“晦侬别墅”门联)的书香家庭。其祖父周莲波是中医师,其父周庸平是当时镇上的唯一书法家,并擅长诗文,有不少藏书。其伯父周六介曾参加辛亥革命,光复后当过杭县(现在的杭州)知事。当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周庸平。

周昌谷天资聪颖,年幼时即喜爱绘画及文学。7岁入大荆小学读书。四、五年级时就津津有味地临摹《芥子园画传》和魏碑字帖,爱看《水浒传》,最喜欢武松这个人物。15岁考入乐清师范学校就读。17岁至19岁曾在绍兴的两所小学中教过两年半书。对任伯年格调清新的人物画情有独钟,于是开始学习任伯年画法。18岁那年,其父以“一艺之长,终身固守;体健则刚,量大能受。”16字相勉。这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19岁(1948年)那年,他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在潘天寿,林凤眠等名师指导下,努力学习,博览群书,成绩出众,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潘老曾对夫人说:“解放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个人。”

获得金奖的《两个羊羔》,是他1954年去敦煌临摹后,到甘南藏区深入生活时,在速写稿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授奖仪式上,他说:“这次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文艺竞赛,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画能得奖。”但他却幸运地得奖了。他并未在盛名下自满自足,而是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的优秀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的长处,且不断注重文学修养和理论研究,追求诗书画印相溶的新境界。他取得了令人钦羡的突出的成就,被誉为50年代革新传统绘画,创建中国人物画的代表人物。

丹心不渝

周昌谷的艺术道路是坎坷不平的。1949年读预科二年级时,因喜爱林凤眠先生的画,曾到林家看画,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却被当时艺术见解偏狭的学校领导戴上“林凤眠新画派小集团”分子的帽子。好在潘天寿先生对他不存偏见,一直器重他。

20925113145.jpg


1955年,他的《两个羔羊》得奖后,誉载画坛。照理说,他的艺术事业如旭日东升,前程不可限量。可是,正在他努力向更高事业境界奋进之时,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十年动乱开始不久,即被关入“牛棚”,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漏划右派”和“小潘天寿”等帽子;接着被抄家、被批斗、被下放劳动。1974年,在批“黑画”中,他又遭到揪斗,他的《荔枝熟了》被列入全国四大“黑画”之一。批判标语真可笑,写的是:“打倒卖国主义周昌谷”、“周昌谷是七十年代的赛金花”,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人想借此剥夺他的艺术创作的权利,从而扼杀他的艺术生命。

从1949年戴上“林凤眠新画派小集团”的紧箍咒,直到1984年才得平反,含冤30多年。其间的种种不平遭遇,给他身心的打击是惨重的。他有过彷徨苦闷,抑郁消沉,但始终没有被压垮,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时刻在跳动着,不管什么打击,都不在话下。

50年代,从那幅描绘甘南藏区人民幸福、宁静、美好的和平生活的《两个羔羊》得金奖起,他就怀有一颗深厚的爱国心。80年代初,他在一篇谈学艺的文章中说:“有祖国作为后盾,我们就会豪气满怀,攻无不克了。
”1983年冬,他在《我爱家乡的美》一文中说:“家乡秀美雄伟的山山水水,引起我对故乡的热爱。扩大地说,它使我有热爱伟大祖国的自豪感。”1985年秋,他还抱着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作贡献的苦心,在给家乡亲属的信中提到:“如果雁荡真有事业心,将来我可以捐一些东西,艺术品可使名山增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最感人肺腑的,是他的那首寄寓着诚挚的故土和爱国深情的《洒骨》诗。1986年,他在寄给亲属的一封信中写道:“北雁荡大荆石门潭石壁有曰:‘云生大泽’。此予洒骨处也。予有诗曰:‘热血难酬积疾深,龙潭洒骨复何寻?愿凭万丈悲鸣水,寄我绵绵爱国心。’”人之将死,其言也哀!这首悲壮的洒骨诗,饱含着他切盼魂归故土的乡情和那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心。那些曾把他诬为“卖国主义者”的人们,见之恐怕也会感到汗颜的吧!

献身艺术

60年代末,周昌谷的身体状况,从强健走向衰弱。1971年,被确诊为乙型肝炎,从而开始了长达16年之久的病榻生涯。像他这样一个长期辗转病榻的老病号,且日益受到死亡的威胁,却不是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磨难,百折不挠地走完自己认定的人生之路和艺术之路,可以想象,这是一种何等坚毅的献身精神。据他的家人回忆,只要他的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总是打起精神,继续学习、作画或撰写画论。
1976年10月,“浩劫”告终,他兴奋地创作了《喜讯传来》一画,表达了他无限喜悦的心情。他要像那位骑着骏马的少女一样,准备扬鞭奋进。

1977年,他应邀抱病赴北京饭店作画。一投入创作就忘记了自己是个病号,一个多月就画了大大小小几十幅作品。当他蹲在地上画《风雪诗思》和《听秋声》两张大画时,头上直冒冷汗,终因劳累过度而旧病复发。经医院的抢救后,本应好好休息疗养,可是他还是闲不住,为了完成李白纪念馆的《子夜歌》诗意图,在病床上又开始进行反复的构思和创作。

1982年6月,在浙江医院养病期间,他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不论行家还是一般群众,看到了这些意境清新高远,技法娴熟精到的作品,皆深为惊叹。大画家陆俨少在《苦涩的怀念》一文中写道:“君久病得此,众大诧异,服其精诚毅力”。这“精诚毅力”,我看,正是他执着的献身精神的表现,的确令人敬佩。

1986年,他病重在上海瑞金医院住院期间,收到乡前辈诗人吴鹭山寄赠的《光风楼诗词》,出于对诗人的感激和尊重,欣然作《诗仙词客图》,把才华横溢、谊笃情深的诗人吴鹭山和一代词宗夏承焘合画在一起。据昌谷夫人王含英回忆,这幅构思独特的作品,是昌谷的一张绝笔之作。他画这张画时,已是瘦骨零丁,生命垂危之际。这不是一般意义的用笔墨作画,而是用生命作画。

艺术、生命,生命、艺术,在一代名画家周昌谷身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生命一息尚存,艺术之光不灭。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可贵的献身精神。

中国画坛上这颗灿烂的明星,在历史的星空虽然只逗留了短暂的57个春秋,但他留在人间的艺术珍品是不朽的。他生前盛名惊世,身后又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钦敬。

“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注】幸哉!幸哉!(原载2002年5月15日《语文小报》、《乐清之子》)

【注】

这句话引自唐朝孙过庭的《书谱》,它的后面,还有一句是:“凭附赠价,身谢道衰。”合起来,大意思是说:有的人的好名声,始终不变,死了以后,反而更显赫。有的人依靠别人的权势增高自己的声价,一旦死去,声价也就随着衰微了。


全部回复(4)
终于有个熟悉了                 
2012-9-26 08:33:58
不错
2012-9-26 10:32:06
⊙﹏⊙b汗!对于大荆名人没有几个人晓得的
2012-9-26 12:46:20
都是大名人啊
2012-10-10 22:12: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