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李子瑾和丰子恺的诗画因缘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9-22 16: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09 5
我喜爱子恺漫画,有幸曾得《子午山纪游册》一本。这本册子出版于1941年冬天,因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物质紧缺,册子是用厚毛边石印的。1981年,在我与丰华瞻先生通信中,丰先生知道这本册子,即来信索观。我想,既然丰先生要,可能有用;我这个绘画的门外汉留着也不过是蠹蛀虫蚀的材料而已;于是就寄赠给丰先生。以后丰一吟女士知道我处有这本册子,亦曾来信索观。记得她在所作的《丰子恺传》中,也未提到这本册子。看来这是一本被遗漏的从未再版过的册子。

3年以后,我忽然想起,这本《纪游册》凝聚着李子瑾和丰子恺的一段诗画因缘,值得一记。可是这本册子已不在我手中,仅凭记忆难以下笔,而当时丰先生正去美国讲学,只好暂时搁下。第二年(1985年)10月,我给已回国的丰先生写了一封信,谈了我的想法,请他从《子午山纪游册》中拍几张他父亲的漫画和抄几首李子瑾的诗给我。丰先生当即回信,并随信寄来李子瑾的诗5首。不久又寄来了子恺漫画照片5张。这次能把下面的李诗丰画再次公诸于世,是应该首先感谢丰华瞻先生的热情帮助的。

李瑜(1908—1946),字子瑾,晚号石雪,乐清雁荡山北閤人。自幼天资颖异,发愤攻书。20岁出头,赴沪进康有为创办的“天游学院”研习,学业大进。康氏去世后,李瑜寓居沪上,常与学者名流章太炎、朱疆村、喻长霖等人诗文酬唱。后又从朱氏学习作词,造诣益深,词风大变。24岁不幸丧子,悱恻缠绵,幽思悲远,作《思子》等文14篇,以自排遣。后结集为《李子瑾文录》,由95岁的马相伯老先生题签,由章太炎、孙德谦等先生作序,还有喻长霖、黄宾虹等先生的题辞,于1934年出版。抗战期间,李应友人之邀,避乱西南,前后结识了不少诗朋画友。于1941年初至遵义。

丰子恺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一位杰出的漫画家。他在1937年离开他的故乡石门湾“缘缘堂”,率领全家逃难到大后方。1940年2月随浙大迁往遵义。《丰子恺传》有这样的记载:“在遵义,除了新相识的诗画朋友,浙大同事和学生之外,也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久别重逢的老友。”当时才34岁的李瑜,是属于新相识的诗画朋友之一。丰华瞻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提到:“先父与李子瑾相识,往来较多,我亦见过他。当时他在遵义为个别学生教诗。”

1941年初春,天气晴明和暖,李瑜和丰子恺等结伴游览子午山。山上有郑珍墓及莫吕亭墓与黎庶昌墓,位于遵义城东80里的乐安江上的沙滩。郑为清代学者、诗人。精于经学和小学,为晚清宋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莫为道光举人,通经学和音韵学,擅长诗文,并熟习兵法。黎是外交官,光绪8年充英法德秘参赞,后任日本钦差大臣,有政绩。当时一起去的还有赵恺、冯励青、罗巴山、卢濯清等人。乐安江水浩渺平广,山明秀越,环境幽豁,风景清丽。这几位诗画朋友瞻仰了郑、莫、黎三墓,畅游了子午山,一路上诗情画兴甚浓,创作了不少诗画。后结集命名为《子午山纪游册》,内收序、传、诗、文和跋共31篇(其中李瑜的占10篇)和漫画13幅。由赵恺老先生题字,浙大王驾吾教授作序,李瑜作跋。

“梅随客至香初透,柳待春回绿未生。”是李瑜一首七律中的两句。诗句写的是初春景色,景中有情,显得很美。丰子恺撷取了宜于入画的“柳待春回绿未生”一句,作成漫画一幅(见插图)。

3231.jpg


为了更好地理解欣赏李诗和丰画,我们不妨把李的这首七律照抄在下面。诗前有这样一个长题:《辛巳人日,胡公献之招同乃康、子恺两先生、励青、巴山诸兄往游子午山,夜宿其家,即席赋此。子恺先生因以余句作迎春图》。这个长题似乎也可看作是诗前的一段小序,交代了此诗和丰画的成因。再看原诗:

出郭偏劳拄杖迎,车鸣唤起为公行。
梅随客至香初透,柳待春回绿未生。
破野光浮知月上,连山影落见云横。
重寻已许烽消后,绕座应先奉玉觥。

首联写东道主胡公出迎(是记事);颔联写早春梅花初放柳树尚未发叶的景象(是写景);颈联写黄昏月上云横的景色(也是写景)。细加咀嚼,这两联是景中含情。“破野”句使人自然联想到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柳待”句是寄寓了切盼春回大地——抗战胜利的心愿。尾联第一句写相约在抗战胜利后的重游,第二句写对主人情谊的酬谢,与首联出迎遥相呼应(是抒情)。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联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瑜他们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并未丧失信心,相反,他们是相信抗战必胜的。

在李瑜的这首七律中,丰子恺何以选了“柳待春回绿未生”这一句作为画题呢?我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丰子恺身历和目睹了战乱之苦,对日寇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1938年1月,他的“缘缘堂”毁于日寇的炮火,他愤怒地拿起了笔,写下了《还我缘缘堂》等文章,声讨了日寇的罪行。他是多么希望抗日战争能早日胜利呵!而李的这句诗的寄意,正和丰的切盼抗战早日胜利的思想契合,因此会自然地引进共鸣,引起创作的冲动。再次,丰子恺一向喜欢画杨柳和燕子,因为在丰的心目中,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杨柳是春天的主人。俞平伯先生曾因之要送他一个“丰柳燕”的绰号呢!而李诗所吟咏的恰是杨柳,正好符合丰子恺的艺术题材上的爱好。《柳待春回绿未生》一画的正中画的便是两棵尚未舒展叶子的大柳树。柳树下面的桥上巧妙地画着三组或坐或立的人,仿佛正在谈论着抗日战争的前途,正在期待着烽烟的熄灭。这同“绿未生”的杨柳盼望着春回大地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这幅漫画就这样完满地表达了李诗的意境,从而取得了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艺术效果。

李瑜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才子型人物,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章和书法均好。惜英年早逝,良可叹也!2001年冬,李佩瑶和李凝芳女士为保存其令尊的遗稿,央黄士华先生编辑成书,内收录李瑜书法、诗词、文录和集评等作,较全面地反映其成就,颇值一读。(原载1994年2月《温州方志通讯》、1995年5月28日《温州日报》、2001年6月《箫台清音》、2001年12月《李子瑾书法诗文集》)


全部回复(5)
丰子恺这个人很熟悉
2012-9-22 16:34:31
不错
2012-9-22 18:57:49
同LS
2012-9-22 20:27:50
谢谢光临!
2014-1-13 17:03:16
丰子恺
2014-2-21 20:55: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