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荆高中毕业的一个博士。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08-3-13 1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97 21
今天看到一报道《温州乐清旅美博士郑幼昕:在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当今世界,美国的休斯公司除生产军用飞机外,还曾是最大的卫星制造商之一。休斯公司生产出售的卫星多次由我国西昌火箭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该公司上世纪末升空使用的一些地球同步卫星中,其用于卫星数据搜集和处理的软件程序是由一位中国人设计的。他,就是乐清籍旅美博士郑幼昕。

  郑幼昕1960年6月出生。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从小就生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6岁时,他就要求上学,可只读了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幼小的郑幼昕是一肚子的不满意,可奈何不得。上初中时,学校经常停课,让学生闹革命,生性文静的郑幼昕没去凑那个热闹,而是找到父母所在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借书看,管理员见这个教师子弟爱读书,替他开门、关门,任由他挑着看,并乐此不疲。郑幼昕借到书,白天看、晚上读,家里的煤油问题不够照明用。虽然这样的读书十分杂乱,但阅读面广,倒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1973年秋,郑幼昕进入大荆中学高中部就读。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工农兵最吃香,学生们哪有心思读书啊!郑幼昕不这么认为,读了一些书的他心里相信,不管是种田,还是做工,总归是离不开知识的。所以,对学习是一点也不放松,作业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高中二年很快过去,升学无望。他只得在学校校办工厂当学徒,学钳工,每天在铸件上铲啊铲,跟着师傅搭车床。一天下来,也是够累的,可他仍然坚持读课外书。

  1977年下半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郑幼昕如同在黑夜里看见了灯光一样,立刻备考。机遇总是看中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年高考,郑幼昕被浙江大学物理系录取。

  进了浙江大学,不少同学认为可以歇口气了,郑幼昕就读的专业是流体力学,他清醒地知道,因受“文革”影响,中小学时基础知识残缺不全,尤其是英语水平比之来自城市的同学差一截,所以他从入学第一天起,无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丝毫不敢怠慢。本科毕业后,他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春节也少回家。7年寒窗,住在宿舍底层,他患了关节炎,受了不少折磨。

  1985年郑幼昕取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时他的英语已很出色,每逢系里来外国专家讲学,从上海机场接着到参观访问,都由他全程陪同。这也使他得到锻炼,为以后出国扫除了语言障碍。为争取赴美留学深造,他一边考托福,一边与美国相关院校取得联系。1987年秋,华盛顿一所大学同意出资录取,却因为种种原因一份资料未作快递而误了事。1988年,终于被有着悠久历史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在华盛顿州立大学,郑幼昕攻读的仍是流体力学,从事飞机机翼前沿涡的实验研究。为拿校方的资助,他给导师当助教或助研,即前期辅导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后期协助导师做研究工作,每周约20小时,日子过得挺紧张。由于郑幼昕一惯勤奋好学,深得导师器重,1997年7月,还被派往夏威夷参加学术会议。这期间,美国经济连年不景气,他没有取得美国国籍,就业很困难,有人劝他改行学别的。他再三斟酌,认为导师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跟着学会有所得,终于没有放弃,坚持到次年12月,取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论文还被收入美航天与航空协会论文集。

  1993年,郑幼昕转入华盛顿大学土木系作博士后,工作期间对“三维激光测速的涡动力效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此时美国经济已呈回升态势,尤其是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除硅谷等地外,华盛顿周边地区也成为新的信息产业中心。1994年4月,郑幼昕举家迁到该地区,决心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经过几个月的超常努力,通过自学,于当年10月,即以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的身份,受聘于美国星星公司,从事声音识别软件和医疗技术软件的开发。

  1996年7月,郑幼昕受聘于休斯飞机公司技术部工作。数年后,郑幼昕又作为高级工程师受聘于美国雷神公司。他在休斯公司和雷神公司制作卫星数据的搜集和处理的软件,都是美国航空管理局(NASA)的项目,其软件用于安排卫星的发射时间、轨道遥控、数据的搜集及整理,处理好的数据归档后,可供全球科学家有偿使用,也可根据科学家们的需求,定时定点采样来满足全球科学家们的需求。

  2001年,郑幼昕曾先后受聘于美国雇员保险公司和英国电缆和无线电公司美国分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前者是从事保险业务的软件开发,后者是制作电子商务软件。为寻求更好发展,2002年1月,郑幼昕受聘于美国联邦房产贷款公司任资深技术开发工程师。这是资产在美国排行第二位的实力雄厚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把房地产贷款,通过一系列程序,变成可以在华尔街流通的有价证券,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合法买卖。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银行的流动资金,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给投资者一个新的机会。因为房地产贷款证券总是有固定的回报,所以也受到一些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那些年事较高的投资者及希望得到低风险固定回报的客户的喜爱。公司经营的状况,对美国社会影响较大,董事长也是由国家委派的。

  现在,郑幼昕所在公司有职工4000多人,其中制作软件的就达千人以上。郑幼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证公司每天交易能顺利进行,并提供新证券服务种类,是身受重任的软件制作人员之一。

  郑幼昕认为,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他要密切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使自己始终是处于计算机技术前沿的一员尖兵。
全部回复(21)
哇好有才呀, 有才就有财#ii18#
2008-3-13 17:05:21
会读书那里读多一样可以成材
2008-3-13 17:41:03
是真的吗?那大荆中学也好好!
2008-3-13 18:38:26
厉害,中学和大学都跟我有渊源,可就是不认识,前辈.
2008-3-13 18:38:45
晕!!!想不到我们大荆高中出了个这么了不起的人物啊!
2008-3-13 19:56:17
大荆高中有出这样的人才吗
2008-3-13 20:46:16
有了更好,没有以后出来几个也可以
2008-3-13 21:34:54

想不到有这样人物啊,作为后辈,我们应该要加油了。#ii3#
2008-6-14 13:14:25
大荆人才啊  可是人才 都留不住啊  所以大荆  不发展啊 #ii1#
2008-6-14 13:18:41
大荆让博士来干嘛啊?开店啊?#ii19#
2008-6-14 13:19:30
就是因为不发展 所以博士留着 也没用     然后就大荆人才走光光啊
2008-6-14 13:21:27
福溪中学 仙溪中学还出了博士生导师呢



乐清海外留学人士李志林:从放牛娃到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侨网     2007-8-23 10:05:00  
   
      “李志林当选国际制图协会的副主席了,知道不?”近日,福溪乡甸岭冈脚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李志林的家人更是欢天喜地。在日前俄罗斯莫斯科结束的国际制图协会(ICA)第23届国际制图大会上,由中国政府推荐的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李志林当选为ICA副主席。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身在香港的李教授。

  现年47岁的李志林出生于乐清市福溪乡甸岭冈脚村,他是家里的第5个孩子。因为家里穷,小时候的李志林一边上学,一边照看四五头牛。为多学点东西,他不但上本年级的课,还上高他一两年级的课。上小学、初中时,他都是读几年便跳一次级,但成绩始终名列第一。1976年,读完高中的他停学回乡劳动。1978年恢复高考后,李志林以高分被西南大学录取,学的是测绘专业。1985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英国留学,进入格拉斯哥大学的地理和地形学系,主攻地图的处理更新,于199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96年,他来到香港理工大学,现担任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李志林以其在地图科技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唯一获得该奖的香港学者。

  经过10多年的研究,李志林发现,地理空间实体及相互间的抽象关系可以用数字来表达,并研究出了一套数字地图概况测算方法,最终形成理论成果。李志林介绍说,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加速发展,地形、建筑、道路等变化迅速,地图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时全中国不同类型、比例的地图繁多,按照目前的技术,如果将现有的地图全部更新一次,需要5至10年时间。若从测量开始到数码地图的制作,都运用他的研究理论成果,在更新改动地图时,只要更新大比例尺的地图,其余较小比例尺地图都能自动更新。现在这种方法已应用到全国1比5万的地形高低地图上,其他1比25万、1比100万等地图都能自动更新,从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李志林的研究为我国数码地图的绘制及应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乡了,有机会的话,我更希望能回去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家乡人民造福。”李志林告诉记者,他的父辈仍住在甸岭冈脚村,2004年5月他回了趟家,从市区出发到福溪那边后,还要坐车、爬山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家乡是个多山、地形复杂的地方,要发展的话,必须进行造路、通水、通电等工程,这更需要一幅精准的地图。等我的研究形成系统后,我一定会率先把自己的研究引入到家乡!”李志林这样说。
2008-6-17 13:32:05
凡事多从正面思考  



--------------------------------------------------------------------------------

http://www.wzrb.com.cn/   2006年05月12日 08:40  
  
  李志林

  向朋友介绍自己时,我有时会说:“我是个假温州人,因为我出生在温州的一个偏僻山沟但不会讲温州话;我现在是个假香港人,因为我是香港永久居民但不会讲香港话。”朋友就会戏言:“这就对了,你便是真温州人了,因为温州假货多。”这个例子说明:我从负面介绍自己而勾起了朋友对温州的负面联想。反过来讲,这也说明从正面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艰苦童年苦中有甜

  从1978年离开温州到现在快三十年了,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在温州山沟沟里的学习生活却永远难忘。虽然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但现在从正面思考一下就觉得苦中有甜,可真让城里人羡慕。我的高考受到当时乡村干部的打压而一波三折,也因此成了流传当地的民间佚事,但在我的记忆里只剩下感激而没有其他。

  在我5岁那年,父亲得了重病。为了医治父亲,家人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不够,还得到处借钱。我们一下子从一个富裕的中农家庭变得赤贫。父亲十几年后才得以康复,所以青少年时代的我是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度过的。当时家里连红薯干都不够吃,糠饼、野菜抢着吃。由于长期吃不饱,身体一直很瘦。但现在发现,这些都是健康食品,在大城市是高档食品。仔细想想,自己真幸运,早就过上了高档生活,现在也用不着为减肥而发愁。

  上学前,我放过牛。但是我也从中悟出一些哲理。早先我放4头牛,后来只有3头。至今记得很清楚:放4头牛时比放3头容易得多,这绝对不是说谎。4头一起时,它们都很听话。有时我们早上将它们赶到山里,太阳下山后,它们会在山口等我们,而且一字形排开,前面站着的是一头大公牛。可惜,在一次发洪水时,这头大公牛摔了一跤以至腿骨折而离开了队伍。剩下的三头牛以后就不再听话了。吃庄稼时你怎么打也不走,经常气得我直哭。这使我体会到了领头牛的作用。说实话我一直怀念着这头领头牛。

  尽管家里穷,母亲还是支持上学。她说:只要你能上,即使出去要饭也会让你上。小学时,我们山区上学的孩子少(小学毕业时,我们班只剩下两位同学),读的是三复式的班级。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个老师轮番授课。虽然我们的各种教学条件都很差,但复式班的好处是你可以不仅上本年级的课还听高年级的课。另外,因班里人少,老师也可因人制宜地教。这点可比城里的学校好。

  上初中时,我们每天早上花一个小时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走到学校上课,下午又得花一个小时走回家。虽然当时感觉很辛苦,但这样我们不用花钱便把身体锻炼好了,何况一路上可欣赏美好的山水风光呢。可以说,我们每天在旅游,只不过是当时体会不到而已。

  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跟父亲学会了犁田,而且成了一把高手。犁田的学问也不小,犁得不好水稻田就会漏水。因为冬天时稻田是干的,田土就裂开很深。早春将水放到田里,使土发软。犁田时每两犁之间要有一定量的重叠,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稻田的裂缝垛上。如果两犁之间出现缝隙就赶紧用脚去踩几下。当了两年的犁把式,培养了我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

  复习高考两上两下

  1977年恢复了高考,消息是当时在大荆工作的高中同学董训观告诉我的。那是9月的一天,我挑一担簸箕到大荆去赶集。凌晨3点30分出发,我早上7点多赶到集市。他在仙溪到大荆的公共汽车上看到了我,便到集市找到我,请我吃了午饭,并告诉我仙溪中学要在10月农忙假的两周办个高考复习班。我说:等我将买来的几百斤毛竹都做成簸箕卖了后就去复习。我们复习了两周就参加县初选。拿到准考证后,我们又在仙溪中学复习三周后参加了全省的统考。结果仙溪中学的成绩不理想:75届全军覆没、我们76届只有我一人上了录取线、77届考上两人。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感到高兴。但是,谁也想不到政治审查出了问题。后来通过朋友从县招办得知,当时的乡村干部写了些不实而且对我很不利的话,我根本不可能被录取。第二年初,中央决定扩大招生,我们这些1977年考上了但没有被录取的考生都收到重填志愿的通知。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我填了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为第一志愿,结果还是没有被录取。1977年乐清县大荆区共考上了35人,扩大招生后只剩下两个政治审查不合格的人,其中一个便是我。我当时心里的确很难过,感到希望破灭,哭过几次。

  这时,同学徐炳昌的一个亲戚在江西包了一批农活,我想去那里打工。在这十字路口,哥哥李志孩提醒我:要不你就再试一次,如果今年还上不了大学明年就去江西打工也不迟。我接受了哥哥的建议,准备再考一次。但是我们村在学大寨筑小水库,白天黑夜地干,不许旷工。如果旷工就会被重罚,所以我没有时间复习功课。到了5月份,仙溪中学又要在农忙假的两周办个复习班。我征得妈妈的同意后作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接受生产队的罚工去复习。我进复习班的入学考试成绩是并列第八,但老师及同学们都非常同情我。他们处处帮助我、鼓励我、给我提供方便。记得家住学校附近的金少杰老师甚至将自己的办公室都让给了我们。这样,1978年我又在仙溪中学复习两个月便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结果没有让老师和同学失望,我上了重点线。由于1977年的政治审查在全国都有问题,1978年时单位的评语得让本人过目并签字。乡里给我的评语是“学习社会主义课认真”,我签上“同意”。

  后来,我被重点大学之一的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我觉得1977年高考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的确很不幸,但对我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说实话,如果没有上重点大学,也许出国留学的机会就少多了,我人生的道路肯定跟现在不一样。所以我对当时的乡干部只有感激而没有任何气愤。

  藉此文,我希望所有正在艰苦奋斗的年轻人振作精神、从正面思考问题、向前看。我相信:只要努力,未来一定更美好。

  题图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在2004年7月召开的大会上授予李志林教授Schwidefsky奖章。

  博士小档案

  李志林 1960年出生于乐清市福溪乡,1976年毕业于仙溪中学(高中),198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后留校任助教。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英国留学。1986年获格拉斯哥大学奖学金而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为英国新堡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及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1994年初到澳大利亚科廷工业大学任讲师,并开始指导博士生。1996年到香港,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鉴于贡献突出,2005年,香港理工大学再次授予其“校长特设杰出成就奖”(科研)。
2008-6-17 13:34:07
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肖包周人。名字叫  林武 。他家在肖包周桥头那最破的那就是他家。小时候很多做父母的打孩子是因为读书不用功。而他的爸爸打他是因为他读书太用功。把身体搞垮了。他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在在什么国家我给搞忘了。还在往高层考。
2008-6-17 13:37:27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