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閤村地处雁荡山北部,因位于两山垄汇合如门的南面而得名。它依山傍水,自然景色秀丽,是个钟
灵毓秀之地。明代名臣章纶就诞生在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南閤村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该村有关章氏及其他主要文物遗迹有:
雄伟古朴的牌楼群 在村中心的直街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五座牌楼(原有七座),人们称为“牌楼群
”。这一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既表现出明代的建筑风貌,又象征着章纶和他的子孙们的不朽业绩。每座
牌楼的结构均为三山顶六柱单间式,脊饰龙吻,两根立柱为圆角方形石柱,四根边柱为圆形木柱。左右柱
子基座用条石叠成。柱梁上之斗拱结构更具匠心,显出时代与地方特色。牌楼上的大红匾额,分别题有楷
书“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用以表明章氏几代的功名与地位。世进士牌
楼为章纶、章玄应、章朝凤立于嘉靖二十三年(15鸲);恩光、方伯牌楼分别为章玄梅、章玄应立于正德年
间;会魁、尚书牌楼为章纶先后立于正统四年与弘治初年。牌楼群清时曾经重修,但主体部分仍保持明代
的建筑风格。现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六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考察后说: “尤其在一
个山村里,保持着这样古朴的五座牌楼,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少见的”。
低矮古拙的“尚书第” 在牌楼群西南的凤凰山脚,有一座北朝南的尚书第。原为三进合院式建筑,
现存前后二进。前进为三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台门,上悬“尚书第”金字红匾;后进系硬山顶重檐
式五间楼房正屋及左右厢楼。台门正前有照屏。整个建筑显得低矮古拙,亦足可衬托章纶之清正廉洁。章
纶致仕后在这里度过了安静而舒适的晚年,正如他在《乐静为八干赋》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恬然在安宅
,俯仰可徜徉。消忧有琴书,协意如宫商。”现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宪忠亲赐其额的“笃忠堂” 在尚书第西侧,有章玄应为祭祀章纶而建于成化初年的笃忠堂。堂内壁
间嵌一青石碑,碑额篆书“重建笃忠堂碑记”,碑文有“笃忠堂者,为宪忠皇帝赐恭毅公之堂额也”之语
。清顺治六年(1649)因兵事被毁。现有建筑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
藏书万卷,环境清幽的藏书楼 与尚书第相连接的西侧,有建于成化十三年(即章纶归田后的第二年)
的藏书楼。楼位南面北,四周层峦叠嶂,环向拱揖,环境清幽。正中匾书“藏书楼”三字,楼中藏书万卷
余,左右置书充栋,中间设香案,“朔望必盛服北拜”。可惜毁于清代兵祸,现仅剩原拱门的颓垣断壁。
庄严肃穆的章纶墓 在横屿山之北,墓道长约七十米,前镌一联:“铁骨埋为泉下土,石肠化作冢
中英。”墓用条石砌成,四坛。第一坛石碑正面为墓志,系明礼部侍郎谢铎撰写;背面为神道碑铭,系次
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尹直撰文、光禄大夫柱国小师兼吏部尚书万安书丹、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户部尚
书刘吉篆额。全墓庄严肃穆,令人生敬。是乐清现存规模较大的墓葬之一,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逶迤雄伟的城堡 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后依高山,前临大溪,“西自上川堂迤北沿桂花街至
马屿山下,形如弓;又东自马屿文昌阁后折南至东坑前,总长三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均用块石砌成。设
五门:正东门称“迎晖”、东北门称“回春”、正北门称“大门”、西北门称“拱辰”、西南称“望平”
,气势雄伟。现存正东、西北二门和部分残墙。
美如画卷的村间街道 村北沿溪的一段道路,因路旁植有桂花树而称桂花街,以秋来桂花飘香而引人
人胜。更令人欣赏的是村口的直街,路面以鹅卵石别出心裁地铺设成各种图案。一块块红褐色的卵石,历
经沧桑,被一代又一代人踩磨得如玉一般光洁。两侧又新建了“忠节阁”等讲究别致的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