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划龙舟、包粽子、办诗会纪念屈原的习俗。久而久之,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端午本为与屈原无关的时令节日,”华中师大楚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蔡靖泉认为,“先秦时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过举行一些活动祈求丰收、禳除灾害。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了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些本为祈禳的活动也与屈原联系起来。”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怀沙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沿水招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两千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的场面被沿袭演变,成为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并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则分析,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有关,但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是根据自己时代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先民的遗风作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据了解,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自汨罗江畔的楚人献给屈原后,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劲松认为,端午习俗虽然并非源自屈原,但如果没有将屈原人格精神注入端午习俗,端午可能在历史的传承选择中不过是一般性的地方节日,绝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大节,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
端午也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一,楚人纪念的是屈原,越人纪念的是勾践,吴人纪念的是伍子胥和曹娥,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不同纪念对象。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和最大。
端午节属于谁?
据流行的说法,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生。其实,端午起源更早,不仅名称多样,而且内容丰富,颇具地方色彩。端午是祭祀诸神的节日,享祀者除了屈子,还有孝女曹娥、药王、蚕神以及善降鬼魅的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端午的食品如粽子,最初也非为投祭屈子,而是用以祭祀水神。实际上,端午的许多风俗都与驱鬼避邪禳疫祈福有关。
端午节爱国与民俗的完美结合
又到一年粽飘香,你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赛龙舟、挂艾草……端午的旧风古俗你又知道多少、品味过多少?目前,在大城市里,人们大多只知道这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顶多还知道吃粽子跟纪念屈原有关。其实,端午节的内容非常丰富,节日本身就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众多别称,也表明端午节具有丰富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