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荆镇比较好的介绍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07-3-22 19: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687 10
?? 大荆镇位于乐清市东北部,南临北雁荡山,东南濒乐清湾,是乐清市五大中心集镇之一。全镇面积59.08平方公里,辖建置村54个,居委会4个,总人口数6.8万。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5亿元,同比增长9.93%;人均收入6207元,同比增长5.65%;工农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10.1%。2005年2月成功入围全国千强镇。
??
?? 大荆镇迄今有880多年建制历史,在宋初已是聚居村落,至建炎元年(1127年)始建要塞,为温州十三要塞之一。元初,改称大荆驿,置巡检司。乾隆十四年(1749),乐清县丞暑移至大荆。大荆镇文化底蕴浓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厚。从光绪28年起,大荆镇印山文昌阁就设有印山学堂,乡儒曹志旦曾在此教学。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雁荡山第一大泽——石门潭、普天下绝无仅有的接客僧、东石梁洞的摩崖石刻、元代大文豪家李孝光墓、蔗湖的攀龙牌坊等均结集于此,很有开发价值。
??
?? 大荆镇背山靠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水果有柑橘、枇杷、杨梅、雪梨等,特产有仙佯谢的红陶土、石门潭的香鱼、东林牛郎山的茶叶和水涨片7000多亩天然滩涂养殖的海鲜。每月农历之三、六、九集市日,万商云集,永、乐、温、台边区的商贾纷涌而至。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十三大会市习俗,沿袭至今。
??
?? 大荆镇传统工业产业主要有铸造、机械加工、食品饮料、工艺编织。其中铸造业曾全省闻名,号称“翻砂之乡”。年产10万吨的雁荡山金狮啤酒有限公司坐落于大荆镇,该产品先后容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和中国优质新产品啤酒等称号。近几年来,大荆镇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饮料行业发展迅速,现全镇饮料生产企业有40多家,预计今年年产值超3亿元,并涌现出“小家伙”、“云泽”等明星企业。其中小家伙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儿童饮料行业的三大品牌之一。
??
?? 2001年,大荆镇被乐清市委、市府确立为乐清市的两个副中心市之一。大荆镇党委、政府以建设大荆镇小城市总览全局,开拓创新,坚持以规划指导城镇建设,南拓北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了建设大荆小城市的序幕。
?? (二)
?? 这里的先民在开垦这片荒漠的土地时,见遍地荆棘丛生,因此就名之为大荆。这个命名很好,它能使后人永远不忘先人创业的艰辛。大荆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城邑,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建寨,至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的建制历史。而实际上,大荆的历史比这还不知要早多少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离镇中心二公里的屿后村,先后出土了五代和宋朝的好些陶器遗迹,仅以此推断,在五代以前肯定已经有人群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只是还不见文字的记载罢了。
?? 综观历史,大荆的崛起,与它的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处于四面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寓县城五十公里,高温州九十一公里,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在漫长的战乱迭起的封建社会里,相对来说,它受到的战乱之苦较少,因而得以在战乱的夹缝中崛起。南宋建炎元年,大荆建寨,成为温州十三寨之一,是一个战争防守的要地。驿路交通得以不断发展。绍兴四年(1134),大荆东里铺建立单孔石桥,由此经白溪驿可去温州,白溪驿经此可到黄岩。这相应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离大荆只有七、八公里的雁荡山的迅速发展,便是明证。宋室南渡后建都临安,驿道改从雁荡山中经过,“贵游辐辏,山径改辟,梵刹增新”,看客游人,络绎不绝,能仁寺日食千人,备极一时之盛。
?? 宋亡之际,元兵下台州,矛头直指乐清。大荆旸谷岙鲍叔廉首倡义兵,立寨佛岭,据险固守,终因寡不敌众,鲍及全族人壮烈牺牲。元兵攻掠至永康乡东部,县城降附,竹屿、郭路一带十室九空,导致乐清、樊子、湖头、象浦四镇相继衰废。在元统治者的严酷的军事化管制下,大荆人民不可能不受压迫奴役,但却出了一位“文章负名当世” (《元史》)的历史名人李孝光。
?? 明代,大荆由元代的大荆驿改为岭店驿,设置驿丞。由于乐清在元亡前一年(1367)入明版图,未遭受重大兵燹,因此开始时,滨海市集还是比较稳定。但从洪武二年(1369)五月开始,倭寇劫掠温州及沿海各县,乐清亦不能幸免,直至嘉靖四十二年(1571)倭患平息,其间两百年,乐清、霞堡、岐头、蒲岐、磐石、鹗头(今南岳)、瑶岙、芙蓉、黄华、沙角(今海屿)、水坑(今东联)、湖头、馆头等地均受其害,经济停滞,集市亦随之萧条。而地处乐清东北部的岭店驿,相对来说比较平静,驿前筑埭蓄水灌溉农田,驿前路形成了街道,永嘉、仙居等县的山货也运到这里交换从水涨运上来的海货,集市贸易得到了发展。成化十二年(1476)后,改设为市。被誉为“忠节名臣”的礼部侍郎章纶,是这个朝代崛起的一位历史俊杰。
?? 清代康熙元年(1662),岭店驿改称大荆营。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曾一度率部进驻乐清城。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王朝为从根本上断绝沿海人民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采取“防海迁界”政策,强令沿海三十里居民一律迁入内地。磐石、蒲岐、后所等城均在迁界范围,沿海一带,村落一空,田园荒芜。这二年。而岭店驿成了当时唯一幸存的市集,并改称大荆营,兴筑大荆城,大荆成了清王朝温台防海的枢纽地区,城营驻军曾达千人之多。乾隆四十四年(1779),乐清县丞署移至大荆。大量的军需,势必刺激当地生产 的发展,比如,当时大荆成了沿海盐业生产的主要基地,铸造业、丝织印染业的兴起等等。这也相应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城内街屋增多,形成每旬三、六、九日集市的风气,成了附近地区(包括邻县)山货与海产南北货的一个交换中心。十九世纪中叶,因大饥荒和兵燹,曾导致集市贸易的一度衰退。至清代末叶得以恢复发展,城内街屋已近四百间,集市人数常达五、六千人之多,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景象。
?? 在战事频繁、科技落后的封建社会,大荆得地势之利,经济和文化曾有过稳步崛起的时期;而面临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大荆如何继续崛起不落人后,倒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
?? (三)
?? 民国初年,蒋叔南经梁启超的介绍认识了康有为。康的这次雁荡之游,接送的自然是蒋叔南。康有为带了一班随从,除了官僚屈映光、姚琮之外,还有他的门生以及大官僚的门下客。他们游过天台,从海门坐船到大溪,再由大溪乘轿子到大荆。在蒋家逗留两天后,又乘轿子鱼贯入山。在蒋叔南和其弟蒋季哲的陪同下,畅游了雁荡山。他在为《雁荡山志》所写的序言中记下了这次雁荡之游的情景:“问斤竹之涧,逾马鞍之岭,听龙湫之瀑,登雁湖之巅,人灵峰之奥。干岩万壑,竞秀争流 ……丘壑之美,以至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也许正是由于奇秀的雁荡山风光给他这么美好的印象,激发了灵感 书兴大发,不断挥毫泼墨,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墨迹题刻。
??
??  据了解,康有为在这次雁荡之游中留下的墨迹题刻,约有20来件。为叙述的方便起见,不妨把它们归于三类:一、楹联类;二、诗歌类;三、题崖题额类。
??
??  在楹联一类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大龙湫龙壑轩的那一幅“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这拔地而起的“一峰”,是指大龙湫入口处右侧的那座山峰。在人口处看去,此峰像一把剪刀,人称剪刀峰。在入口处中途回头看,却像一根高大的柱子,人称天柱峰。走到大龙湫右侧往外看,则象船上的一张帆,人称一 帆峰。同是一峰,站在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去,形状各异,真可谓移步换形,神妙莫测!这变态无常的“一峰”,当日经向导介绍点破后,康有为曾为之喷喷称赏不已。下联写出了大龙湫瀑布凌空而下的磅礴气势,很为传神。此联在“文革”期间曾随龙壑轩同毁于火。现已据《雁山一览》印影放大重刻,悬挂在 新建的龙壑轩门口。
??
??  其次说仰天窝的那一联:“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此联是从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一诗中摘取来的。上联中的“三径”是指隐居之地,典出《三辅诀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瓢饮”是讲生活清苦,典出《论语·雍也篇》孔子赞颜回的那句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下联是说居处在百层的高岩上。康为写此联赠蒋叔南,倒也偶合蒋当日的处境。1927年,蒋在下灵岩村紫霄嶂顶的仰天窝盖了三间平屋,过着他那种“好与闲云共昼眠”的悠闲檐泊的隐居生活。上联之意正与之相似。位于紫宵嶂顶的仰天窝,面对高耸入云的白云岗,背依层恋幽谷的石泉坑,两接悬崖削壁的瓢饮谷和高矗云天的观音峰。在仰天窝上筑室而居,用一句“岩栖在百层”来形容,也是颇为切近的。
??
??  其三,是小荆王家台门的那一副。联额为“万峰环供”,概写了王宅四周环山的地理风貌。上联“西山爽气迎双阁”,是写宅第的风光美好,王宅座落的西山的灵爽之气迎接着秀丽的北阁和南阁;下联“东晋流风第一家”,是写王家的门第高雅,有东晋王姓高门大族的遗风。这副对联的字写得特别好,很能代 表康体书法的独特风格,堪称康有为晚年书法的佳作。有人以为此联为蒋叔南代书,我看是没有根据的。据说,康给王家题写了这副对联,王家为了表示谢意,还特地请了一位能做广东菜的厨师,办了一桌很丰盛的广东菜宴请康有为呢!
??
??  其四,是大荆东里蒋家台门的那副对联:“古之遗爱亦名东里,天生我才只看南山。”联额为“亦澹荡庐”。此联为蒋叔南自撰,为康有为1925年所书。蒋早年肄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是同盟会和光复会会员,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附,绍兴禁烟监督和军事参议院咨议等职。1915年32岁即“解甲归雁荡”,过着隐居的生活。此联正抒写了他归隐后的心情。上联写居宅所在地的村名;下联写他的自甘澹泊的胸怀,并未免不含有几分自我调侃之意。
??
??  其五,谈一下北阁李家台门的那副对联:“门对仙溪水,居邻五老峰。”此联写李宅门前和宅后的景色,自然贴切,但从字迹的风貌神采来看,不像是康的亲笔。我以为十之八九非出于康有为之手。一是此联无上下题款;二是此联为草书,与康其他所题行书体不同。据说蒋叔南学过康体书法,并替康代书过。 当蒋陪康游北阁时,北阁李家通过蒋向康素题门联,可能因康离荆在即,来不及书写此联,于是只好由蒋出手代笔书写此联相赠。因历来传为康有为所书,现暂且列入,以待考定。 在诗歌一类中,从现在所见,康有为留下的七律和七绝约有四、五首,内容皆与蒋叔南有关。下择其一,作简要阐说。
??
??  此诗题为《雁荡以灵岩为美,屏霞庐踞之,为雁荡第一胜处,再赠此诗》。诗云;“背依屏风百丈霞,美专林壑擅为家。悬崖终岁跳珠玉,近海行厨足蟹虾。如是潮音闻昼夜,不空山色老松花。安禅谷里诃梨勒,帝释岩中播耨迦。”细揣诗意,前六句是写屏霞庐独得林壑之美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境。末两句较为 费解。“诃梨勒一是天竺果名,可供药用,汉语是“天主持来”之意(见《翻译名义集》)。“帝释岩”为天帝住处,佛经称诸天天主为“帝释”。“播耨迦”是汉语“渡彼岸”之意(见《翻译名义集》)。看来作者用佛经词语是一种比喻,以“诃梨勒”比喻屏霞庐;以“帝释岩”比喻“雁荡第一胜处”的灵岩;以“播耨迦”比喻屏霞庐主人的一种独特的人生追求。只要把比喻义放到最后两个句子中去,那么这两个句子所寓含之意,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
??  在题崖题额类,据了解计有七处。一是“蒋仁济堂药店”题额刻石,在“文革”期间被泥封,近年已为蒋家族人取下保存。二是“大荆通俗图书馆”题额,在大荆解放初期,被一个乡下人背去,不知下落。三是“耆英”二字匾额,是题赠热心当地教育事业的周莲波的,解放前夕已不知去向。四是“灵岩寺”匾 额,已毁,尚未修复。五是东石梁洞“天然第一”题额,毁于大办食堂期间。六是“天阶”题额刻石,是康有为游了苦竹洞和长寿洞后回到北斗洞时题写的。大约因“天阶”所在之处,天高路远,人迹罕到,故至今尚存。七是“白龙飞下”题崖,这处题崖最著名,不能不多说几句。
??
??  “白龙飞下”四个大字,位于大龙湫连云嶂西壁上。这是康有为雁荡留题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崖面高330公分,宽130公 分。远远看去,顿觉体阔势宽,平正端庄,古朴雄浑。大龙湫落差190余米,为我国东南巨瀑,水从卷壁中凌空腾飞,状如银龙滚滚而下。用“白龙飞下”四字比喻大龙汛瀑布的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是很贴切生动的。据说,康当日题写这四个字的时候,曾遭到一位叫赵丹秋的幕僚的异议,以为用“白龙飞下”形容大龙湫不恰当,不如改为“白龙飞注”为好。康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对赵的异议不予理采,并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这使赵讨了个没趣,大为不快,特地写了两首嘲讽康的诗,其中有“头*维新血,心辜复辟名”和“奇峰孤拔真高士,瀑布飞扬总下流”等句。这不仅翻了康的政治老底,还自以为是“高土”,贬康为“下流”。因康当时已回大荆,赵便差人把诗送到大荆。那时康已离开大荆去海门,那人又把诗送到海门船埠头,见康正下船,便把诗递交给康,康展读之,不免为之变色动容,也只好付之一笑,随船缓缓离岸而去。后来,康有为写了“天下几名士,东瓯一狂生”的条幅相赠,以示回敬,总算了此讼争。
??
??  自唐以来,雁荡历代留题甚多,仅摩崖石刻就有300多处,但鱼龙混杂,良莠杂陈,真假难辨,实为憾事!康有为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作书胎息北碑,以平长的弧线为基调,内紧外松,因势逸出,开张洒脱,颇见汉魏风姿,气象浑朴,只是用笔偏于率直,结体稍欠凝敛,行款的纵向连贯性不够。但在众多的 雁荡留题中,仍不失为难得的佼佼者,且留题之数又较他人为多。它不愧为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将永为名山生色,也将永为游客平添一种幽深浓郁的诗情画意。
?? (四)
?? 《清裨类钞·蒋叔南搏狗头虎》
??
??
??  温州雁荡山产一兽,全身为虎形,头略小,类狗,人呼之曰狗头虎。威猛不及真虎,而凶狠过之。喜搏食牛羊,牧者常戒备。狗头虎见人众,亦无惧,且往往被其伤害。净名寺门临吉星溪,溪有桥曰吉星桥。桥之南有墙,高丈许,直亘对岸之山下,墙以内竹木错杂。蒋叔南尝读书于寺,某年春,一日午饭后,倚栏纵眺,瞥见隔溪竹林中有一兽,狗头虎也。黄毛蒙茸,止于林中,搏一羊,吮血嚼肉,呼同侣共观。时有周某欲击之,谓若能获得,作下酒物,岂不大快。蒋与同侣各携坚木棍以出。蒋力较诸人强,遂绕道伏于桥之南端墙侧,盖预知其必向此而行也。周率三人出大门,大声发喊以吓之。虎乃弃残羊向桥而奔,蒋举棍突起,击中其耳府。耳府鼻观,为兽之要害,最易受伤之处也。虎大吼,回身跃墙出,超过四丈余地。五人亦大喊追之。虎沿溪狂奔,溪中白石累累,有粗如杯者,大如碗者,被虎爪打击,若弹丸之出于炮口,呜呜四射。适以老人肩物止路旁,警告蒋曰:君等无火器,欲与之搏乎?五人闻言大慑,勇遂顿减,为之木立。虎渐奔渐缓,向溪东十井阬而去,至阬口,频频回顾,其目光炯炯,虽距离较远,尚极可怖也。
??
??  《清裨类钞》:清代裨官野史类笔记小说。
??
??  蒋叔南(1884—1934),乐清大荆人,名希召,以字行,别号亦澹荡人、雁荡山人。略  
??
??  狗头虎:当地方言,狼。
??
??  这是最早有关蒋叔南的文字资料。
?? (五)
??中国近代第一旅行家——蒋叔南
??
??
??  蒋叔南(1884—1934),乐清大荆人,名希召,以字行,别号亦澹荡人、雁荡山人。父炯清末举人,性英敏,尤精经学,叔南幼承庭训。清末朝廷丧权辱国,民族危机加剧,促使蒋希召投笔从戎,考入浙江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保送进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一期骑兵科,与蒋介石(在炮兵科)、张群等为同期同学。期间,他参加同盟会。
??
??  卒业后回温州,与革命党人张云雷等加入光复会。1911年11月杭州光复,蒋希召赴上海见陈英士,参加光复上海之役,任沪军二师团附,后出任绍兴禁烟监督。民国成后,蒋希召任北京总统府军事咨议,因与蔡锷过从甚密,遭袁派党羽排挤。民国四年(1915年)南归后,任研究系机关报——上海《时事新报》经理,在沪与梁启超一起主持了一系列纪念蔡锷的活动。民国六年(1917)年夏蒋希召离沪返乡隐居,开始从事雁荡山开发事业,到1934年去世,近二十年的时间他为提高雁荡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做出卓越贡献。因而被《旅行杂志》誉为“中国近代第一旅行家”,被梁启超誉为“徐霞客第二”。
??
??  蒋叔南一生著作颇富,《雁荡名胜》摄影集(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名胜:雁荡山》(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雁荡新便览》(192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雁荡山一览》(1936年出版)与《东瓯雁荡名胜便览》(1937年出版)、另有《雁荡山志》54卷未刊稿本、已迄《蒋叔南游记》若干。1934年卒于家,葬于灵岩展旗峰南麓。好友冯玉祥挽之:“半世功名随流水,一生事业在名山。”
??一九三零年六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永嘉徐定魁部及黄岩部分农民武装共 600 多人,在进军海门 ( 今台州椒江 ) 途中阻折回,途经乐清隘门岭时,突遭以蒋叔南为首的大荆反动民团伏击,死伤数十人,大部分被俘。随后,反动民团继续展开搜捕,并在大荆小山头对被俘、捕的人员大肆杀戮,革命志士先后牺牲 471 人,后埋于船山,史称 [ 隘门岭事件 ] 。
??
?? 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英雄事迹, 1999 年 10 月,根据中共浙江省委 [1997]63 号文件 < 关于隘门岭事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批复 > 意见和温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 关于落实建造隘门岭事件纪念碑亭有关的通知 > ,中共乐清市委决定,在大荆镇小山头建造 [ 隘门岭事件纪念碑亭 ] ,并立碑铸言。纪念碑亭又名 [ 赤魂亭 ] ,占地面积 18 平方米 ,旁有两棵百年古樟,郁郁长青,诏示着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 ( 二 000 年九月二十九日被命名为乐清市级 )
全部回复(10)
比我手头的资料还多点,只是多了点虚的!!!不看自夸,只看历史,我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原则。
2007-3-25 00:56:10
牵强镇——大荆镇,是个青山(满山青草)绿水(一池绿藻)的地方。
2007-3-25 01:00:24
据说,蒋叔南退隐是因为他儿子吸毒,蒋公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为首,家都管不好,还管天下人,惭愧!
2007-3-26 13:36:43
而且蒋公不是病故,而是在石门潭投潭自尽的!
2007-3-26 13:37:40
我们大荆还那么古老啊,还出过文物,天啊,真的假的?
2007-3-28 18:44:32
好长。。回家慢慢看。。。
2007-4-2 13:34:05
这么多的内容啊!要一半天看哦
2007-4-12 23:52:22
哈哈。。貌似很强的镇啊。
2008-5-23 17:04:48
嗨,那是古代吧, 真的很想说一句, 为什么我们去雁荡山还要钱!
2008-5-25 22:08:53
精典,没看过这么细的
2008-5-28 08:29: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