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剥皮的红花芋
张永坝 文/摄
日前,老伴的二哥送我一本新出版的《大荆镇志》,我翻看了“经济篇”中的“蔬菜生产”、“名优土特产”,竟没有提及红花芋。而其实,大荆红花芋与瓯柑、瓯江仔鲚、茶山杨梅、沙岗粉干、泰顺三杯香、马站四季柚等,都是温州土特产。
大荆是位于雁荡山东北角的一个古镇,是乐清市最北边的最大集镇。自古以来,每逢农历三、六、九是大荆街市日。深秋时节,大荆红花芋就粉墨登场了。当年每逢大荆市日时,南门街口小溪东侧的石头路上,摆满了一箩筐一箩筐的红花芋。别看它外表黑黝黝毛绒绒的,粘着泥巴,乃是名闻遐迩的芋中上品。以前,大荆各乡各村农民,习惯在山地梯田种植红花芋。
大荆红花芋与众不同,它个儿大而均匀,去皮后呈粉红色,艳如花蕾,肉嫩味香,深受食者青睐,因久负盛名,是当地外销的名优土特产,1994年就有40万公斤运销日本。
我国是世界上种芋面积最大的国家。芋只有旱芋、水芋两大类,旱芋有红白两种。芋还分为魁芋,以母芋为主,淀粉含量高,粉质,香味浓,以广西荔浦芋最著名;多子芋,子孙芋众多,粘质,主要品种有杭州白梗芋、四川红嘴芋、长沙雪芋等,大荆红花芋也属多子芋;多头芋,球茎分蘖丛生,母芋与子芋、孙芋无明显差别,互相密接重叠成整块,介于粉质与粘质之间,如广东九面芋、莲花芋等。
当年我家常在地里种一些芋头。冬天,父亲先把土地翻整好,堆成番薯垅一样的芋头垅。然后选取芽尖完好的芋仔,在芋头垅泥里隔一尺左右埋一颗。不久,种芋的顶芽长出一支长长的紫褐色叶柄,上面的绿色叶片宽大厚实,呈心脏形。叶面光滑有蜡质,积水如珠,不断滚动,晶莹可爱。种芋顶芽长成新植株后,基部短缩茎膨大发育成母芋。母芋节上的腋芽会发育成新的球茎,从而长出子芋,此后还会依次环生出孙芋甚至曾孙芋。子子孙孙环拱着母芋,“四世同堂”,有时一株芋可产近5公斤。秋天成熟后,破垅掘取芋头。子芋圆形或椭圆形,球茎上具叶痕环,节上的棕色鳞片毛为叶鞘的残迹,顶上长有粉红色的芽尖。
小时候,我特别爱吃芋头。对于长年累月以番薯丝果腹的贫苦孩子来说,芋头乃是一种美味佳肴。故乡芋头的吃法很多,妈妈常把“芋头娘”(母芋)切成片,置于大米与番薯丝之间煮熟食用。芋子有两种吃法,至今记忆犹新:一是芋头炒小面。把芋头切成小块,加上配料烧熟以后,再放入适量的小面(细粉干),将汤汁全部吸干,使小面粘在芋头上,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山里人常常用此来招待客人。
还有一种是连毛芋蘸蟹酱卤。将连毛芋头洗净煮熟,蟹酱卤放点肥猪肉蒸熟,连毛芋边剥皮边蘸蟹酱卤食用,鲜嫩绵软,味道真是好极了!我经常偷两个连毛芋,悄悄地放在灶膛的柴火灰里,过一会儿就会烤熟,取出来剥皮食芋,味道格外甜香。有些地方,街头就有叫卖烤芋,好像烤番薯一样。最令人难忘的是上世纪困难时期,我家和故里乡亲们一样,把芋头叶柄当作菜蔬食用。把芋的叶柄切成小段,煮熟后用盐腌起来,还是不错的小菜。现在,芋柄和芋叶只作牲畜饲料了。故里还有一句谚语:“烂番薯远远送,烂芋头变米粽。”这是说番薯烂了都丢掉,而烂芋头却像粽子一样好吃。我想,烂芋头不会真的特别好吃,更不会胜过粽子,但在饥荒年代,凡是能入口果腹的东西,贫苦农民怎么舍得丢掉啊!
芋营养丰富,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皂素和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可晒成芋干存作主食,还可提取淀粉,制作芋泥罐头等食品。芋还可药用,功能益脾胃,调中气,解毒消肿。但芋汁粘滞,多食则容易引起肠胃积滞,甚至引发胃痛。
芋自古是饥荒年月的保命主粮,颇有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英雄本色。各地都有著名的芋肴,温州的“鸭煲芋”就是美味的家常佳肴。在乐清大荆、温州以及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
传说明代戚家军在温台一带英勇抗击倭寇。有一年中秋节晚上,依山驻扎的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夜半时,狡猾的倭寇偷袭了戚家军。戚家军被围困在山上,数天以后粮草已绝。戚继光一边传令加强防守,一边派出士兵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士兵在山上发现了许多长着大叶子的植物,在地下挖出许多黑黑的生毛块根,去皮后洁白如玉,煮熟后试食,觉得味道很好又能耐饥,就把它拿给戚继光看。戚继光尝食后很高兴,就问叫什么名称,大家都说不知道。戚继光感慨地说:“由于我的麻痹大意,造成了今天的危难。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取名叫‘遇难’吧!”当晚,戚家军官兵饱餐一顿“遇难”后,一声炮响,个个奋勇杀入敌阵,成功地冲出了倭寇的包围。后来,“遇难”因谐音就演变成“芋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