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黄两地的盘山古道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1-10-8 12: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29 15
11.jpg
路廊
33.jpg
石桥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盘山上走的人开始多起来,开始有了路。只知道宋代的温州状元王十朋有一首描写盘山的诗:“一岭迢迢十里赊,行人终日踏烟霞。青山遮莫盘千匝,归梦何曾不到家。”盘山路极难走,《嘉庆太平县志》上说:“盘山……山势自雁荡东北太安山(原注:俗名太湖山,乐清界)奔腾起伏至绣岭(原注:黄岩界),南纡北指,曲折盘旋,周围数十里,故名日‘盘’。瓯人语‘盘山盘半年’,极以状其险远。”山路如此险远,人们却还是要走,自有其不得不走的理由。
盘山岭是温岭、乐清、黄岩的交界地,是古代台州、温州之间的门户。要想登门入户,就不能不走。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南移,台温两州地位上升,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盘山岭上自然行人不绝了。也无怪宋代以后,对盘山的记载渐渐增多。直到明清时期,盘山依然繁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游雁荡,在游记中曾提到路过盘山岭。其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十一日日记云:“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到了清代,还由南来北往的行人及当地民众集资,在岭脚建了一座路廊,遮风挡雨,供人休憩。古道的衰落始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路交通网的兴建,走的人渐渐少了,盘山古道亦渐渐被遗忘。
在我走进盘山的时候,除了一个挑担的农夫,三两洗衣的村妇,再不见他人。温暖的阳光照在水田上,泛着银光。一条小水蛇从我的脚边溜过,吓了我一大跳。溪水潺潺,修林茂竹,溪光山色间,一条青草侵阶的古道逶迤盘旋,转入深山更深处,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空气清新宜人,好像可以滴出水来。久违的图画,久违的感觉,仿佛走进了古人的溪山行旅图。但在盘山这幅行旅图中,还有长宽不一、低矮古拙的石碇,像一串省略号落在鸣金漱玉的溪泉中;还有藤蔓缠绕的石桥,像一弯新月跨在山谷上;还有古色古香、木石结构的路廊,像一顶斗笠,扣在起伏稍缓的山背上。石碇、石桥、路廊都像从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简单、朴实,没有雕琢,没有藻饰,素面朝天。石碇似方非方,似圆非圆,就这么随形随意地散落着;石桥拱券用乱石叠成,乱而有致,不失秀美;路廊的梁架,因陋就简,不避曲木。一切以满足功能、简便实用为宗旨,但一切也古朴大方、入画入诗。它们与九曲回肠的石阶一起,构成古道的完整形态。它们调节着古道的节奏,使古道抑扬顿挫、摇曳多姿。
在木石结构的路廊里,矗立着十六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出资人的名单,有男的,有女的,有乡绅,有百姓,有当地人,有外地人。每一根石柱,都是善的纪念碑。善的,还有这里烧茶免费供应路人的旧日乡人。路廊成为了古道上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庇护所。它让荷薪负重的樵子农夫落脚,放下一身的疲惫;它让满面风尘的行人旅者落脚,整理漂泊的心情;它让肩挑手提的贩夫商客落脚,盘算买卖的盈亏;它让南腔北调的戏班艺人落脚,计划今后的前程……
古道悠悠,一派繁华落尽后的清凉。它尊严地沉默着,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作者:叶艳莉
全部回复(15)
userid170224time20100603123740.jpg
2011-10-8 13:24:09
想去啊
2011-10-8 17:12:48
不错·去过了·
2011-10-8 21:56:30
历史,是古人走的道儿。
2011-10-9 08:54:19 来自手机
574596807 发表于 2011-10-8 13:24

这是哪里的???
2011-10-9 11:40:43
路廊在那里,是不是虚构
2011-10-28 00:06:41
2011-11-7 20:53:04
回忆,总是那么精彩中带着些微的苦涩与默黙的伤感........................
2011-12-14 21:36:47
去盘山岭,应该怎么走啊,好向往。。。
2011-12-16 20:49:14
最好的古道不是谢公岭,找时间去去
2012-1-16 16:04:59
czf
走走看
2012-4-24 14:23:45
已经有公路了
2012-4-24 14:36:37
这是那啊
2012-4-24 14:51:02
看上去是挺好的
2012-6-20 08:58:40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