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溪高余村期待'金凤凰'

[复制链接]
福溪人 发表于 2011-9-27 05: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78 6
☉商报记者 徐再杰 吴健
在乐清高余村村口,立着两块很大的牌子——旧村改造和农业观光园规划图。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部分新房建起来了,农业观光园也有了雏形。不过,由于资金缺乏,项目进度比较缓慢。如今,村民们最期盼的是早日让蓝图变成现实。
风光秀美高余村
从仙溪镇福溪办事处出发,沿山路开车上山,沿途是成片的竹林和金黄的稻田。十多分钟后,车子到达高余村。
这里是典型的山区小盆地地形,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呈组团式布局,镶嵌于田园之中。秋风乍起,路旁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无数的竹叶随风飘零,呈现一派好景色。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几排崭新的楼房,边上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每隔几十米,便有一个垃圾桶,村庄面貌整洁有致。在边远山区,这样的村貌实在不多见。
正在新房里忙活的村民潘善梅告诉记者,村里搞旧村改造,他家的老木屋“变”成两间三层楼房。虽因缺钱没对房子进行装修,但住宿条件比之前好很多了。
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宏日介绍,高余村有400多人口,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的不过100多人。“我们村以前很穷,现在终于有了发展的契机。我们特意做了整体规划,旧村改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景点开发带来发展契机
徐宏日所说的契机,指的是仙姑洞景区的开发。
仙姑洞位于高余村附近,属于雁荡山最北的仙桥景区。这是一个曲尺形的奇洞,洞高约20米,宽约80米,深约40米。那里香火鼎盛,四周奇山异峰,风景秀美。
徐宏日介绍说,仙姑洞的游客主要来自台州,以前不通路,游客要翻山前往。2006年,台州黄岩的一名热心人士出资20万元,再加上其他人的捐助,一条长104米的隧道被打通,游客从此不必翻山越岭。因为这条隧道,高余村成为游客前往仙姑洞的必经之路。
在隧道口承包停车场的村民潘百林告诉记者,经粗略计算,仙姑洞每年的游客应该在3万人左右。“除了停车场的收入,我再卖点土特产补贴家用。”
“游客多的时候,村民家里的笋干、番薯都被游客买走。”徐宏日说。
农业观光成致富新路子
仙姑洞为高余村带旺人气,如何利用“人气”创造效益,成了高余村面临的新课题。在经过内部讨论和咨询专家意见后,村两委在前年对该村107亩土地进行流转,建起水蜜桃观光采摘园。
“每位村民一年补贴200元产量费,等水蜜桃观光采摘园有了效益之后,村民可获得分红。90%以上的村民赞成这种做法。”徐宏日说,高余村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种植水蜜桃。“去年,一村民家门口的桃树结出果子,游客出高价,50元买6个桃子,那个村民还不肯卖。”
如今,水蜜桃观光采摘园里,已经种满桃树。不过,桃树生长周期大约需要三年,因此现在离收成还早。除了水蜜桃,高余村还有60亩竹林, 1000多棵杨梅树,也可以开发成采摘项目。
除此之外,高余村正在将两个废弃的水库建成鱼塘,准备发展垂钓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资金缺乏寻求合作
宏伟的蓝图已在眼前。在高余村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图上,总共有几十个项目内容,如水蜜桃、杨梅、竹笋、橘子等采摘项目,水中摸鱼、土鸡喂养、祠堂听戏等体验项目,还有农家乐项目。
温州大学教师黄友初曾作为科技特派员到高余村调研和服务两年时间,也参与了该村农业观光园的规划。
他说,高余村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人不多,因此当初想打造一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山区休闲度假、农家风俗体验、农田观光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在黄友初看来,“仙姑洞每年吸引几万游客,农业观光园建成后,还会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发展前景应该不错。可惜因资金缺乏,目前项目进度缓慢。”
村委会主任潘善朝说,农业观光项目需要一两百万的资金投入,但村里拿不出太多的钱,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大家多到高余村走走看看,要是有人愿意投资,那就成了天大的好事。”
村名:高余村
所属乡镇:仙溪镇
位置描述:毗邻台州黄岩
人口:460人
民族:汉族
方言:台州话
经济概况: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
特色:村内有“雁荡山十八洞不比仙姑一个洞”之称的仙桥景区之一——雁荡山仙姑洞;该村盛产的乐魁杨梅亦享有盛名。
进村路线:从温州市区到乐清大荆镇,再到乐清仙溪镇福溪办事处,接着沿黄前线行驶10分钟即可到达。
















高余村后山的仙姑洞景点,给该村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潘祝平 摄



☉商报记者 徐再杰 吴健
在乐清高余村村口,立着两块很大的牌子——旧村改造和农业观光园规划图。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部分新房建起来了,农业观光园也有了雏形。不过,由于资金缺乏,项目进度比较缓慢。如今,村民们最期盼的是早日让蓝图变成现实。
风光秀美高余村
从仙溪镇福溪办事处出发,沿山路开车上山,沿途是成片的竹林和金黄的稻田。十多分钟后,车子到达高余村。
这里是典型的山区小盆地地形,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呈组团式布局,镶嵌于田园之中。秋风乍起,路旁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无数的竹叶随风飘零,呈现一派好景色。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几排崭新的楼房,边上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每隔几十米,便有一个垃圾桶,村庄面貌整洁有致。在边远山区,这样的村貌实在不多见。
正在新房里忙活的村民潘善梅告诉记者,村里搞旧村改造,他家的老木屋“变”成两间三层楼房。虽因缺钱没对房子进行装修,但住宿条件比之前好很多了。
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宏日介绍,高余村有400多人口,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的不过100多人。“我们村以前很穷,现在终于有了发展的契机。我们特意做了整体规划,旧村改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景点开发带来发展契机
徐宏日所说的契机,指的是仙姑洞景区的开发。
仙姑洞位于高余村附近,属于雁荡山最北的仙桥景区。这是一个曲尺形的奇洞,洞高约20米,宽约80米,深约40米。那里香火鼎盛,四周奇山异峰,风景秀美。
徐宏日介绍说,仙姑洞的游客主要来自台州,以前不通路,游客要翻山前往。2006年,台州黄岩的一名热心人士出资20万元,再加上其他人的捐助,一条长104米的隧道被打通,游客从此不必翻山越岭。因为这条隧道,高余村成为游客前往仙姑洞的必经之路。
在隧道口承包停车场的村民潘百林告诉记者,经粗略计算,仙姑洞每年的游客应该在3万人左右。“除了停车场的收入,我再卖点土特产补贴家用。”
“游客多的时候,村民家里的笋干、番薯都被游客买走。”徐宏日说。
农业观光成致富新路子
仙姑洞为高余村带旺人气,如何利用“人气”创造效益,成了高余村面临的新课题。在经过内部讨论和咨询专家意见后,村两委在前年对该村107亩土地进行流转,建起水蜜桃观光采摘园。
“每位村民一年补贴200元产量费,等水蜜桃观光采摘园有了效益之后,村民可获得分红。90%以上的村民赞成这种做法。”徐宏日说,高余村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种植水蜜桃。“去年,一村民家门口的桃树结出果子,游客出高价,50元买6个桃子,那个村民还不肯卖。”
如今,水蜜桃观光采摘园里,已经种满桃树。不过,桃树生长周期大约需要三年,因此现在离收成还早。除了水蜜桃,高余村还有60亩竹林, 1000多棵杨梅树,也可以开发成采摘项目。
除此之外,高余村正在将两个废弃的水库建成鱼塘,准备发展垂钓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资金缺乏寻求合作
宏伟的蓝图已在眼前。在高余村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图上,总共有几十个项目内容,如水蜜桃、杨梅、竹笋、橘子等采摘项目,水中摸鱼、土鸡喂养、祠堂听戏等体验项目,还有农家乐项目。
温州大学教师黄友初曾作为科技特派员到高余村调研和服务两年时间,也参与了该村农业观光园的规划。
他说,高余村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人不多,因此当初想打造一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山区休闲度假、农家风俗体验、农田观光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在黄友初看来,“仙姑洞每年吸引几万游客,农业观光园建成后,还会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发展前景应该不错。可惜因资金缺乏,目前项目进度缓慢。”
村委会主任潘善朝说,农业观光项目需要一两百万的资金投入,但村里拿不出太多的钱,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大家多到高余村走走看看,要是有人愿意投资,那就成了天大的好事。”
村名:高余村
所属乡镇:仙溪镇
位置描述:毗邻台州黄岩
人口:460人
民族:汉族
方言:台州话
经济概况: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
特色:村内有“雁荡山十八洞不比仙姑一个洞”之称的仙桥景区之一——雁荡山仙姑洞;该村盛产的乐魁杨梅亦享有盛名。
进村路线:从温州市区到乐清大荆镇,再到乐清仙溪镇福溪办事处,接着沿黄前线行驶10分钟即可到达。


全部回复(6)
不错。
2011-9-27 07:21:04
非常不错
2011-9-27 10:37:58
非常非常不错
2011-9-27 11:31:12
杨梅的名字叫:东魁。这个记者同志打错字了。

真的发展起来确实很诱人!!
2011-9-27 12:17:16
表示 不错
2011-9-27 20:54:37
好事·
2011-9-28 13:51: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