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以来,温州旅游集散中心的外地游客接待业务不温不火,这与当前的旅游旺季似乎显得有些不相称。
温州旅游集散中心成立于2006年,不过仅仅维持了1年时间,一批集体入驻的本地及外地旅行社就相继撤出,当初要把集散中心建设成我市旅游形象窗口的设想半途夭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该中心与温州长运国旅合为一体,承揽外地游客在温接待业务(俗称地接)。今年1至7月,温州旅游集散中心“地接”数量达5万多人次,游客基本上来自华东地区以及福建等地,相比之下组团以及出境游数量达10万多人次,两者相差一倍。
我市旅游资源不亚于省内一些兄弟城市,然而这些年来拉开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有人说,成立之初轰轰烈烈的温州旅游集散中心渐受冷遇,犹如整个温州旅游“地接”市场的放大版。
[全球眼·摆事实] “实力派”不愿从事地接业务
近日,浙江仙乐国旅公司接待了一个30多人的广州旅游团队。当天傍晚,游客坐动车抵达温州,观赏江心屿夜景后入住市区。次日前往东阳横店游览,再返回雁荡山观夫妻峰夜景入住乐清,第二天游览楠溪江后结束旅程。
“游客总体感觉不错,但公司后勤人员累得够呛,而且利润非常微薄,只有区区几百元。”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金海丫说,相比之下,组团外出以及出境游的利润要高出好几倍。所以,我市实力较强的一些旅行社大多不愿从事地接业务。
浙江仙乐国旅是乐清雁荡山仙乐旅游连锁企业,因具有地利优势,地接业务尤其是接待游览雁荡山一直是其重中之重工作,10多年来稳居温州“老大”位置。公司的收入主要靠“薄利多销”,以及旅游部门年终根据其接待游客数量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励金。
“出境游一个月的利润,就可以抵得上全年地接业务的利润。”温州旅游集散中心兼温州长运国旅公司经理林雪说,地接业务利润少,旅行社积极性就不高,这是我市地接业务长期不温不火的主要原因。
温州精诚国际旅行社是我市实力较强的旅游公司之一,该公司总经理陈良辰表示,温州物价高,住宿、旅游餐费等价格都比外地高,又没有购物点补贴团费,接待一个旅行团费力又赚不了什么钱,因此很多旅行社宁愿组团去外地。
雁荡山:游客数量20年才翻一倍
雁荡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冠有世界地质公园和全国首批5A级风景区“金名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雁荡山风景区的接待人数已经达到百万,时至今日,该景区接待人数仍只有200多万人次左右。有人说,20多年时间游客数量才翻了一番,可以说增长非常乏力。
据悉,雁荡山景区门票根据游览的景点数不同,旅行社可以享受8到9折的优惠。但和外地很多景区景点相比,该景区在营销上可以说是“没有策略”,操作不灵活。我市一家旅行社经理说,该景区为了方便操作,在门票销售上采取了“一刀切”方式,淡旺季不仅没有推出不同的价位,而且没有差别对待游客数量不同的旅行社,“只有零售价,没有批发价,钱都给自己赚了,怎么能吸引游客呢?”
业内人士认为,雁荡山风景区在接待方面还存在“卡口”现象。比如,游客去欣赏“灵峰夜景”,观赏平台就这么大,就算全部站满人,人数也是有限的。不过这并不能作为景区发展停滞不前的理由,景区可以通过扩容景点,扩大接待能力。
提起雁荡山,温州国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庄郭华马上就谈起全国旅游界有名的“云台山现象”。他说,河南焦作境内的云台山风景区过去名不见经传,知名度远远低于雁荡山。5年来,焦作市投入2亿多元大手笔建设景区,超大停车场、餐饮饭店、特色购物场所等一应俱全。去年,该景区的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而雁荡山景区经营收入仅有7500多万元。
在庄郭华看来,景区建设投入不足,公共配套不够完善,景区管理滞后,旅游产品过于单一,这是雁荡山景区的致命弱点。因此,它所创造的也就是自然观光带来的“门票经济”了。
楠溪江:客人来了却留不住
位于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区,以清澈见底的江水和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见长,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水田园名胜区。
其中,埭头村拥有中国景观古村落、国家生态村等多顶桂冠。景区内那些以“七星八斗”、“文房四宝”以及以阴阳风水等思想构筑的古村落,为楠溪江增添了无穷魅力,可谓天生丽质。然而,这几年楠溪江古村落开发却一直停滞不前,名声反而不如金华的诸葛八卦村。
一些游客说,楠溪江的漂流、溪滩越野车等项目,常常还存在一些安全隐忧;想组织一次烧烤露营,却难以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野趣型景区。还有一些游客说,参观古村落时,个别老屋年久失修坍塌,新建楼房突兀耸立,令人大跌眼镜。
楠溪江旅行社总经理陈跃认为,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基础设施跟不上,这些对楠溪江旅游的影响特别大。据她了解,目前楠溪江景区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一家都没有,其余酒店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整个景区酒店床位加上特色农家乐床位,满打满算不超过1000张。而在周末,到楠溪江旅游的人数可达五六千人,甚至上万人。
很多时候,陈跃他们只能把客人带到永嘉县城或者温州市区居住。客人来了却留不住,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一部分住下来的客人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当地缺乏休闲娱乐项目,除了夏天可以游泳外,其他三个季节,一到晚上,游客只能熄灯睡觉或者打打牌。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当地旅行社往往不敢接也接不了高端的旅游团队。
[全球眼·讲道理] 体制僵化难以突破“门票经济”瓶颈
雁荡山和楠溪江是我市两大王牌景区,连它们都遭到旅行社的冷遇,其余景区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我市不少旅行社负责人认为,温州旅游家底丰厚,遗憾的是未能尽其所长,旅游资源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00多亿元,比前年增长24.7%;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500多万人次,比前年增长19%。目前,温州的旅游收入在全省排行第3,低于杭州和宁波。
市旅游局副局长陈秉辉告诉记者,虽然从数字和排名上看,温州旅游发展态势不错,但是和杭州相比差距非常大,和宁波相比差距也不小,这种差距是最近10多年来慢慢拉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在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方面,温州和宁波基本持平,有时温州还略高于宁波。
业内人士分析,两地之所以逐渐拉开差距,首先是宁波地理优势较好,靠近杭州、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显得更便利,而温州则处于浙江省最南面;其次在旅游开发投入上,温州远远不及宁波。10多年来,宁波市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第三是温州在旅游接待能力上不及宁波,仅就挂牌的五星级酒店而言,宁波多达16家,温州只有2家。
陈秉辉说,当前我市旅游产业体制僵化,景区归建设部门管理、人员归地方政府管理、市旅游局则是业务指导,人、财、物未形成有效联动,从而造成旅游项目投入低、落地难、进展慢。这种管理体制制约了雁荡山以及楠溪江等景区的转型发展,最终导致我市难以突破“门票经济”瓶颈,从而出现不少景区长期在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