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发明了水饺还是馄饨?

[复制链接]
漂游 发表于 2011-7-4 23: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3 2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补充一下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全部回复(2)
就说馄饨,不言其他。《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 馄饨,按朱伟《考吃》中考证:“馄饨之发明,应该不晚于汉代。”“馄饨之成形态之记载,最早见于颜之推。”“颜之推是南北朝时北齐人,可惜他只说明了当时馄饨之形态,而没记当时馄饨之大小。”“唐宋时,都市内多馄饨店,馄饨作为一种面点,已成为重要食品。”“唐宋以后,冬至日有吃馄饨之俗。冬至之日阴极而阳始,古人称为冬节。所谓‘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冬至节,周代起就有祭神仪式,至唐宋,有过小年之称。”由此看出这馄饨历史悠久,冬至吃它,唐宋就开始,之所以方兴未艾,那是因为南北人都喜爱,从对它的称呼上就可看出:北方和江浙一带称馄饨,两个字都带着“食”字偏旁,即使没吃过,也知这东西是可以果腹的,看着都觉有香气缭绕,粤人则称云吞,湖北叫包面,江西称清汤,广东的称谓因有个“吞”,也是吃的动作,好理解,可四川的称呼就有些离谱,似乎和吃不沾边,叫抄手,感觉是要抄起手中的什么家伙什儿,颇有辣椒之气概。
2011-7-4 23:10:18
一起发明的?
2011-7-5 12:48: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