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6月22日B35版
南宋建炎年间,温州境内建有十三个军事之“寨”,它是其中一个且地处全境最北端。
从寨到驿到营,几度更名建置,依旧坚守“北大门”,它可谓温台驿道上的神经中枢。
随后的年月里,先后有县丞署、县委在此落地,它成为北境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本期《地理》,走进乐清大荆——一个业已淡出历史视野的“边城”,寻访时空深处遗留的残缺与记忆!
蔡榆 文/图
7.厄运不断
按史料记载与当地坊间的说法,大荆城,差不多就是在当初大荆寨的故址上建立起来的。走在大荆城的故址上,如果不告诉你,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城,你或许真的想不到往日这里曾经有过沧桑。
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大荆营也曾在之后的日子里,有过撤营、设都司、复营等多次变动。到了嘉庆朝,又经历过台风、地震等。特别是嘉庆元年的台风,将城楼给毁了。详情呈报清政府后获得的结果是“缓修”。其实,这差不多也是大荆城随清王朝的式微而日趋颓废的开始。
此后的大荆城,不断遭遇自然、人为因素造成的厄运。光绪年间,频繁的火灾让大荆城内的老街损失惨重。在《大荆镇志·大事记》中,在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四月与六月,南街两次失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胜利,清政府的统治走向了末日,大荆营亦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这样一个关于末任营都司寿亭彪的故事在当地民间流传,据说,寿亭彪离开的时候仍坐四人抬的轿子从东门走人。此人在任时,常执棍鞭当街打人。于是有民众便伺机埋伏于东城头,在寿所乘之轿出城那一瞬间,将准备好的一壶尿投向寿,狼狈的寿也只得无奈而去。
1915年4月,东门街再次失火导致上街头卷洞门至娘娘庙北面街面全部被焚毁;到了1925年,再度发生起两次火灾,焚毁南街店面房屋数十间。1933年,东门街南段失火,焚毁房屋40余间。
伴着清王朝的结束、大荆营的谢幕,大荆城也开始走向没落。包括大荆营火药局和营本部的一半房产,被官卖以作民房;大荆营占地百亩的大校场,也变为农田。民国初年大荆称镇,大荆城的城基也在差不多在这个时间被官方陆续出售给民众用于建房。
随着那一代人的远去,乐清土地上始建年代距今最近的“城”,就这样消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