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详细请阅 此言一出,不仅在微博,而且在其它媒体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残酷,确是真理,否则,高学历是为何用?这话咋听似乎有点道理,而在笔者看来,这如果演变成一种教育导向,那将是十分荒谬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不错,作为家长含辛茹苦送孩子上大学干嘛?无非是希望他们将来都能过上好日子。因此,老师培养学生增强财富意识并无过错。问题是,如果按照董氏逻辑,“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一味用金钱多少来衡量学生成败,则显得不切实际,强人所难,而且这样的市侩豪语出自一个北师大教授之口,更让人匪夷所思。 因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普遍期盼孩子既成人又成才,退一步讲,即使不成才,也得成人,这是一条底线,也与国家强调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完全一致,所以说,“创造财富”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教育目的的唯一取向。否则,如果流淌的不是道德的血液,这样学生即便再会嫌钱、再会创造财富,非但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甚至还有可能殃及社会,祸害人民。 再说,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说出这样的话,确实有点不识时务,试想,他们中的哪个不想“追求财富”?哪个不想“体面生活”?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合理合法致富”离不开施展才华的平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有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我就不信,具有高学历者到了“40岁”就能挣得“4000万”?过不了这道坎,就“不要来见我(老师)”?这简直是混帐逻辑,误人子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也想借用北师大题这句校训,斗胆问问董教授:你究竟“懂”得多少?“教”了什么奇谈怪论?“授”的是何方歪门邪道?如果你的学生大多数都达不到你的要求,到底是你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