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的介绍

[复制链接]
mygirl 发表于 2007-11-1 08: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83 10
里的先民在开垦这片荒漠的土地时,见遍地荆棘丛生,因此就名之为大荆。这个命名很好,它能使后人永远不忘先人创业的艰辛。大荆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城邑,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建寨,至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的建制历史。而实际上,大荆的历史比这还不知要早多少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离镇中心二公里的屿后村,先后出土了五代和宋朝的好些陶器遗迹,仅以此推断,在五代以前肯定已经有人群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只是还不见文字的记载罢了。 综观历史,大荆的崛起,与它的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处于四面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寓县城五十公里,高温州九十一公里,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在漫长的战乱迭起的封建社会里,相对来说,它受到的战乱之苦较少,因而得以在战乱的夹缝中崛起。南宋建炎元年,大荆建寨,成为温州十三寨之一,是一个战争防守的要地。驿路交通得以不断发展。绍兴四年(1134),大荆东里铺建立单孔石桥,由此经白溪驿可去温州,白溪驿经此可到黄岩。这相应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离大荆只有七、八公里的雁荡山的迅速发展,便是明证。宋室南渡后建都临安,驿道改从雁荡山中经过,“贵游辐辏,山径改辟,梵刹增新”,看客游人,络绎不绝,能仁寺日食千人,备极一时之盛。 <BR>    宋亡之际,元兵下台州,矛头直指乐清。大荆旸谷岙鲍叔廉首倡义兵,立寨佛岭,据险固守,终因寡不敌众,鲍及全族人壮烈牺牲。元兵攻掠至永康乡东部,县城降附,竹屿、郭路一带十室九空,导致乐清、樊子、湖头、象浦四镇相继衰废。在元统治者的严酷的军事化管制下,大荆人民不可能不受压迫奴役,但却出了一位“文章负名当世” (《元史》)的历史名人李孝光。 <明代,大荆由元代的大荆驿改为岭店驿,设置驿丞。由于乐清在元亡前一年(1367)入明版图,未遭受重大兵燹,因此开始时,滨海市集还是比较稳定。但从洪武二年(1369)五月开始,倭寇劫掠温州及沿海各县,乐清亦不能幸免,直至嘉靖四十二年(1571)倭患平息,其间两百年,乐清、霞堡、岐头、蒲岐、磐石、鹗头(今南岳)、瑶岙、芙蓉、黄华、沙角(今海屿)、水坑(今东联)、湖头、馆头等地均受其害,经济停滞,集市亦随之萧条。而地处乐清东北部的岭店驿,相对来说比较平静,驿前筑埭蓄水灌溉农田,驿前路形成了街道,永嘉、仙居等县的山货也运到这里交换从水涨运上来的海货,集市贸易得到了发展。成化十二年(1476)后,改设为市。被誉为“忠节名臣”的礼部侍郎章纶,是这个朝代崛起的一位历史俊杰。清代康熙元年(1662),岭店驿改称大荆营。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曾一度率部进驻乐清城。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王朝为从根本上断绝沿海人民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采取“防海迁界”政策,强令沿海三十里居民一律迁入内地。磐石、蒲岐、后所等城均在迁界范围,沿海一带,村落一空,田园荒芜。这二年。而岭店驿成了当时唯一幸存的市集,并改称大荆营,兴筑大荆城,大荆成了清王朝温台防海的枢纽地区,城营驻军曾达千人之多。乾隆四十四年(1779),乐清县丞署移至大荆。大量的军需,势必刺激当地生产;的发展,比如,当时大荆成了沿海盐业生产的主要基地,铸造业、丝织印染业的兴起等等。这也相应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城内街屋增多,形成每旬三、六、九日集市的风气,成了附近地区(包括邻县)山货与海产南北货的一个交换中心。十九世纪中叶,因大饥荒和兵燹,曾导致集市贸易的一度衰退。至清代末叶得以恢复发展,城内街屋已近四百间,集市人数常达五、六千人之多,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景象。 <BR>    在战事频繁、科技落后的封建社会,大荆得地势之利,经济和文化曾有过稳步崛起的时期;而面临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大荆如何继续崛起不落人后,倒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

[ 本帖最后由 mygirl 于 2007-11-1 08:51 编辑 ]
全部回复(10)
2007-11-3 04:08:03
好像以前发过哦.....
2007-11-6 15:47:38
看来帖主看过了镇志/哈哈.文笔不错.欣赏
2007-11-7 21:40:02
还没有说清楚呢。大荆以前是一片荆棘的地方,大荆的老祖宗来大荆,原来看准盖房子住下来的地方是“小荆”,后来儿子长大了,分家产,大儿子分在了“大荆”。小儿子住在“小荆”。

然后大儿子住的地方叫大荆,小儿子住的地方叫小荆,以此来区别。
2007-11-7 21:44:27

回复 5# 的帖子

有这事?吾却不知。妙也 妙也
2007-11-7 22:27:08
我们族谱上记着,冯氏家族在冯村安家时,小荆那一片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
不过也有可能哦,因为我们冯村一直流传着冯村有个“礼贤寺”(不知具体名,按方言音),寺院很大,从现在的荆优农场到下操场,几乎是现在半个多冯村的面积,后来说是到了某代和尚为非作歹 ,惹怒了上天神灵,神仙化作乞丐前来化缘试探,全寺上下仅一伙夫小和尚还存善心,于是神仙化作小狗引出小和尚,不久,后山崩塌,整个寺院毁于一旦,除小和尚外无一人幸免。(这传说太象灵峰的故事了,谁抄袭谁无从拷证)
后人曾试图在镇志和县志上查证,但都没有记载。但冯村居民曾陆陆续续从田地里挖出各种陶器及生活用品。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人挖出一棵约要两人合抱的大木料。
也许老冯家到达冯村之前,这地方发生过地震或是台风引发了泥石泥吧,反正老冯家到达之前是没有人的。
2007-11-8 11:19:30
好老的文章了!
2007-11-8 14:31:37
都是传说无从考证~~~~~~~~~`
2007-11-8 14:38:22
顶!!!!!!!!!!
2007-11-9 11:19:16
#ii96# 顶
2007-12-19 12:27: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