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叔南传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07-9-23 19: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48 2
蒋叔南(1 884 一1934 ) ,乐清大荆人,名希召,以字行,别号亦澹荡人、雁荡山人。父炯清末举人,性英敏,尤精经学,叔南幼承庭训 。清末朝廷丧权辱国,民族危机加剧,促使蒋希召投笔从戎,考入浙江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 907 年)保送进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一期骑兵科,与蒋介石(在炮兵科)、张群等为同期同学。期间,他参加同盟会。

毕业后回温州,与革命党人张云雷等加入光复会。1 911 年11 月杭州光复,蒋希召赴上海见陈英士,参加光复上海之役,任沪军二师团副,后出任绍兴禁烟监督。民国成后,蒋希召任北京总统府军事咨议,因与蔡愕过从甚密,遭袁派党羽排挤。民国四年(1 9 15 年)南归后,任研究系机关报——上海《 时事新报》 经理,在沪与梁启超一起主持了一系列纪念蔡愕的活动。民国六年(1917 )年夏蒋希召离沪返乡隐居,开始从事雁荡山开发事业,到1934 年去世,近二十年的时间他为提高雁荡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做出卓越贡献。因而被《旅行杂志》 誉为“中国近代第一旅行家”,被梁启超誉为“徐霞客第二”。

蒋叔南一生著作颇富,《 雁荡名胜》 摄影集(1916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名胜:雁荡山》 ( 1917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雁荡新便览》 (1927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雁荡山一览》 (1936 年出版)与《 东欧雁荡名胜便览》 (1937 年出版)、另有《 雁荡山志》 54 卷未刊稿本、已迄《 蒋叔南游记》 若干。l934 年卒于家,葬于灵岩展旗峰南麓。好友冯玉祥挽之:“半世功名随流水,一生事业在名山。”民国初年,蒋叔南经梁启超的介绍认识了康有为。康的这次雁荡之游,接送的自然是蒋叔南。康有为带了一班随从,除了官僚屈映光、姚踪之外,还有他的门生以及大官僚的门下客。他们游过天台,从海门坐船到大溪,再由大溪乘轿子到大荆。在蒋家逗留两天后,又乘轿子鱼贯入山。在蒋叔南和其弟蒋季哲的陪同下,畅游了雁荡山。他在为《 雁荡山志》 所写的序言中记下了这次雁荡之游的情景:“问斤竹之涧,逾马鞍之岭,听龙揪之瀑,登雁湖之巅,人灵峰之奥。干岩万壑,竞秀争流…… 丘壑之美,以至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 ”也许正是由于奇秀的雁荡山风光给他这么美好的印象,激发了灵感书兴大发,不断挥毫泼墨,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墨迹题刻。

据了解,康有为在这次雁荡之游中留下的墨迹题刻,约有20 来件。为叙述的方便起见,不妨把它们归千三类:一、楹联类,二、诗歌类;三、题崖题额类。

在楹联一类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大龙揪龙壑轩的那一幅“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夭来。”这拔地而起的“一峰”,是指大龙揪入口处右侧的那座山峰。在人口处看去,此峰像一把剪刀,人称剪刀峰。在入口处中途回头看,却像一根高大的柱子,人称天柱峰。走到大龙揪右侧住外看,则象船上的一张帆,人称一帆峰。同是一峰,站在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去,形状各异,真可谓移步换形,神妙莫测! 这变态无常的“一峰”,当日经向导介绍点破后,康有为曾为之喷喷称赏不已。下联写出了大龙揪瀑布凌空而下的磅礴气势,很为传神。此联在“文革”期间曾随龙壑轩同毁于火。现已据《雁山一览》 印影放大重刻,悬挂在新建的龙壑轩门口o

其次说仰天窝的那一联:“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此联是从杜甫《 赠特进寻女阳王二十韵》 一诗中摘取来的。上联中的“三径”是指隐居之地,典出《三辅诀录》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瓢饮”是讲生活清苦,典出《 论语· 雍也篇》 孔子赞颜回的那句话:“贤哉,回也,一笙食,一瓢饮。”下联是说居处在百层的高岩上。康为写此联赠蒋叔南,tell 也偶合蒋当日的处境。1927 年,蒋在下灵岩村紫霄嶂顶的仰天窝盖了三间平屋,过着他那种“好与闲云共昼眠”的悠闲檐泊的隐居生活。上联之意正与之相似。位于紫宵嶂顶的仰天窝,面对高耸入云的白云岗,背依层恋幽谷的石泉坑,两接悬崖削壁的瓢饮谷和高矗云天的观音峰。在仰天窝上筑室而居,用一句“岩栖在百层”来形容,也是颇为切近的。

其三,是小荆王家台门的那一副。联额为“万峰环供”,概写了王宅四周环山的地理风貌。上联“西山爽气迎双阁”,是写宅第的风光美好,王宅座落的西山的灵爽之气迎接着秀丽的北阁和南阁,下联“东晋流风第一家”,是写王家的门第高雅,有东晋王姓高门大族的遗风。这副对联的字写得特别好,很能代表康体书法的独特风格,堪称康有为晚年书法的佳作。有人以为此联为蒋叔南代书,我看是没有根据的。据说,康给王家题写了这副对联,王家为了表示谢意,还特地请了一位能做广东菜的厨师,办了一桌很丰盛的广东菜宴请康有为呢!

其四,是大荆东里蒋家台门的那副对联:“古之遗爱亦名东里,天生我才只看南山。”联额为“亦澹荡庐”。此联为蒋叔南自撰,为康有为1925 年所书。蒋早年肄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是同盟会和光复会会员,曾任国民革命军团副,绍兴禁烟监督和军事参议院咨议等职。1915 年32 岁即“解甲归雁荡”,过着隐居的生活。此联正抒写了他归隐后的心情。上联写居宅所在地的村名;下联写他的自甘澹泊的胸怀,并未免不含有几分自我调侃之意。
其五,谈一下北阁李家台门的那副对联:“门对仙溪水,居邻五老峰。”此联写李宅门前和宅后的景色,自然贴切,但从字迹的风貌神采来看,不像是康的亲笔。我以为十之八九非出于康有为之手。一是此联无上下题款;二是此联为草书,与康其他所题行书体不同。据说蒋叔南学过康体书法,并替康代书过。当蒋陪康游北阁时,北阁李家通过蒋向康素题门联,可能因康离荆在即,来不及书写此联,于是只好由蒋出手代笔书写此联相赠。因历来传为康有为所书,现暂且列入,以待考定。在诗歌一类中,从现在所见,康有为留下的七律和七绝约有四、五首,内容皆与蒋叔南有关。
1924 年春天,康有为游雁荡。大荆蒋叔南请他做客。蒋的好友王曰喜(拔贡,举人与秀才之间的一种功名)同桌吃饭。蒋对康说:“王曰喜建造了一套新宅,需要一副台门联。”康有为欣然挥笔。上联“西山爽气迎双”,下联“东晋流风第一家”,联额为“万峰环拱”。王曰喜高兴万分,请来石匠把其雕刻在台门的青石上,至今已有82 个春秋(大荆镇下山头村王家台门上)。

图为原台门实样,对联字迹依稀可见。
gh3.jpg
全部回复(2)
有没有什么古董留下,抢啊!
2007-9-30 13:03:07
有古董也被红卫兵抢光了,连大米都抢的红卫兵,你说还能有古董留下来吗?
2007-9-30 14:29: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