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22日(农历腊月初八),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杭州佛教协会会长、灵隐寺监院释光泉今天告诉记者,今年灵隐寺腊八节施粥二十万份,规模之大在中国目前还是空前的,“宗教场所在配合政府完成旅游功能外,不能忘记自身的教化功能。”
追本溯源:腊八施粥始于南北朝
腊月就是农历12月,根据古书记载,在中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其中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称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称为腊月,举行腊祭的那一天就是“腊日”。从先秦起,腊日都是当成“年节”过的,只是时间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12月初8固定为腊八节。
腊八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吃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也很多。据《佛本行集经》介绍,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尝试过6年的苦行,不但毫无收获,反而身心疲惫,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在农历12月8日,终于走向以智慧解脱正道。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腊八粥”也同时传入中国,宋代民间已开始流行吃腊八粥了。至清朝,吃腊八粥更为普遍。每年农历12月初八,皇室就在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
另有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年冷缸饭,一日腊八粥”之说。
灵隐寺:施粥20万份居中国之最
清代诗人李福曾作《腊八粥》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因此腊八粥又称为七宝五味粥。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可见杭州很早就有在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