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市实行“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后,全面实行温州市“139富民攻坚计划”、 “五动富民计划”重要一年。2006年我市欠发达乡镇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但发展速度缓慢。根据2006年欠发达乡镇监测专项调查资料显示:9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4元,比上年增长17.0%,增幅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2006年我市欠发达乡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有所回升,2007年脱贫任务仍相当艰巨。
一、 2006年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据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省定的9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34元,比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高347元,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9322元相比,仅占42.2%,还不到一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乡镇个数为5个,分别为仙溪镇3820元、镇安乡3810元、雁湖乡4608元、岭底乡5027元、四都乡37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有4个,分别为福溪乡3512元、双峰乡3288元、智仁乡3539元、龙西乡3441元。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9个欠发达乡镇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人口为7585人,占9个欠发达乡镇总人口的5.4%;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口为19841人,比上年增加2141人,占9个欠发达乡镇总人口的14.2%。
二、 2006年9个欠发达乡镇发展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欠发达乡镇脱贫致富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区域协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市欠发达乡镇加大投入力度, 2006年总公路里程达到326公里,比上年增18公里,未通自来水的村50个、未通汽车的村2个,分别比上年减少7个、6个,进一步改善了欠发达乡镇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农村综合实力得到加强。2006年9个欠发达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6302万元,比上年增长4.5%;出售产品收入为4821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实交税金3393万元,比上年增加11.9%;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04134万元,比上年增长8.9%。
3、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 2006年,我市根据“五动富民计划”要求,重点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投入20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对水果、花木、茶叶、畜禽、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及中药材、种子种苗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新发展各类种植基地23个,3350亩,巩固专业合作组织6个,带动农户2766户。提升了“雁荡毛峰”等传统产业,培育了四都中药材、龙西的红豆杉等新兴产业。
4、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不仅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能带动农民增收,各村充分利用“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机会,加快了绿化和排污建设。2006年福溪乡获得省生态乡镇称号,龙西乡获得温州市生态乡镇称号。
三、 欠发达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欠发达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但不少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与2005年位于全省综合实力100强之内的四个乡镇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总收入偏小。2006年,我市9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6302 万元,占全市的 1.2 %,比重比上年下降0.2 百分点。平均每个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589 万元,只为全市平均值233721 万元的4.1% 。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86302万元的乡镇有12个,即9个乡镇创造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不如其中一个乡镇中的经济总收入。我市4大集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214398万元,是9个欠发达乡镇的60.4倍。
2、农民收入偏低,部分农民没有脱贫。2006年,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9322元,欠发达乡镇人均纯收入为3934元,是全市平均的42.2 %,是四大集镇13658元的28.8%。根据欠发达乡镇专项调查资料推算,我市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户数为3006户,人口共有7585人,占9个乡镇总人数5.4%;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共有5214户,人口19841人,占14.2%,人均纯收入小于10000元,有42650户,人口为134484人,占96.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有2698户,比上年增加181户,并且还有4个乡镇没有脱贫。
3、农民就业不充分。2006年,这9个乡镇共有劳动力86998人,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大约有3.9万多人外出本乡镇以外从业,还有4.8万剩余劳动力在家,其中一产劳动力占44.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部分村民参加本乡镇务工,但大部分除了农忙时节参加劳动外,剩余时间无所作为,造成了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同时,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未列入低保范围,并且由于医疗、救济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帮扶措施不够完善,以致贫困人口依然贫困。
4、农业经济发展萎缩,工业经济发展缓慢。2006年这9个乡镇农业总产值为9702万元,比上年下降9.2%,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88037万元,同比增3.8%;工业总产值为103534万元,比上年增长8.7%,低于全市增速11.1个百分点。
三、欠发达乡镇取得成效的原因
1、扶持力度加大。2006年,我市共统筹安排了扶贫资金3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根据我市“五动富民计划”文件精神,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006年,共对欠发达、革命老区乡镇近100个项目给予立项,补助扶贫资金1126万元。
2、开展素质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致富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贫困农民的素质,提高致富能力,是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2006年,我市继续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投入300万元资金,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开展机械加工、保姆技能等方面的转移培训。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份,共举办培训班31期,培训人员2621人次。
3、发挥资源优势,继续推进旅游项目。各乡镇积极发挥山区旅游资源多的优势,继续发展“农家乐”、“生态游”、“红色游”,如福溪乡的吃胖头鱼、本地鸡、尝农家酒、游仙姑洞;智仁乡的品尝本地猪肉、土酒、野味等为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游;岭底乡的红色游与农家乐。
四、对进一步促进欠发达乡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1、增加欠发达乡镇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
劳务输出是提高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成本高,生活压力大,在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欠发达乡镇虽然有大量的外出人口,但也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和妇女。增加这些劳动力在当地的就业机会,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的资金积累,最终实现欠发达乡镇的脱贫奔小康。如双峰乡平园村,大学生张征创办了龙泰枫斗有限公司,利用高科技发展石斛栽培。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千余人从事石斛种植加工,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尽力增加欠发达乡镇农民在当地就业机会,第一,可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第二,在一些基础较好的乡镇,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一个欠发达乡镇,只要有几家效益较好的企业,就能解决一大批农民就业奔小康,也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2、抓好下山移民工作,把下山移民作为“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重点来抓。针对当前整体下山移民中存在的缺整体搬迁规划、缺土地指标、缺资金、缺服务等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下山移民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下山移民范围对象、下山移民建设的数量、地点、规模等。同时,针对土地指标的不足,引导和鼓励对原有房屋和宅基地实行退宅还耕、增加对下山移民小区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的扶贫资金应重点用于下山移民小区的配套建设和贫困移民户的建房补助,帮助他们实现下山脱贫。
3、继续抓好农民培训。劳动就业的技能欠缺,是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要大力开展对欠发达乡镇劳动力的职业就业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紧紧抓住农业增效的着眼点。要围绕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部门挂钩、领导联企等手段,着力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把农户和龙头企业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实行依法管理,保护各方的正当权益,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