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富
2008年7月30日,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天,上海市第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正式揭晓。当我从市领导手里接过荣誉证书时,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农家娃心情特别激动,那一幕幕含辛茹苦创业的往事又在脑海中萦绕……
1 携妻走出西区汽车站
我的故乡在浙江省乐清市的大荆镇。家乡依山傍水,但可供耕种的土地很少,竹子加工业便成了乡亲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我的父母亲都是竹工,一根根竹子维系了我们全家的生活。在我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父亲吃完饭把我叫到跟前,点上一根烟便默默地抽了起来,却一句话也不说。我看着父亲,忍不住小声问道:“爸,你是不是有话要对我说?”父亲怜爱地看了我一眼,掐灭烟头拍拍我的肩膀说:“加亮啊,爸和你妈商量过了,你是家里的老大,理应帮家里多承担一些压力,因此……”父亲顿了顿,终于吐出了下半句话,“下个学期,你书不要念了,跟着我学点手艺,赚点钱贴补家用吧。”从父亲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谁叫我是这个家的长子呢?
那天,当我背着书包头也不回地走出学校的时候,我的心好难受,我知道,老师和同学们一定在默默地目送我。辍学后,我跟着父亲学手艺。每天天蒙蒙亮就跟父亲进山砍竹子,一干就是一天,乘着夜色再将一捆捆劈好的竹子挑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每天重复着这简单而又机械的劳动,我常扪心自问:难道我方加亮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吗?
有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忽然,一部《腾飞中的上海》的纪录片把我那颗驿动的心一下勾住了。纪录片中介绍的浦东大开发的壮阔场景让我热血沸腾。我噌地从床上跃起,对,去上海!去浦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父母的房间,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想去上海的浦东闯一闯!”父亲瞅了瞅我,说:“你现在跟着我干不是挺好的吗,不要七想八想了……”母亲也在一旁劝我:“加亮啊,你新婚不久,小两口过过安稳的小日子不是蛮好嘛。”但是,我已决意去上海滩闯一闯!
1992年秋的一天,我口袋里揣着父母给的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00元“启动资金”,带着妻子乘上了去上海的长途汽车,那一年我刚满22岁。说实话,上海这个地方我只在书本上读到过,我只知道上海有个豫园,还有24层高的国际饭店……当我搀着妻子的手跨出西区汽车站的时候,望着车水马龙的大街,我的脑子里竟是一片茫然。
2 两根自来水管的故事
手里拿着一张上海地图,一路询问一路摸索,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浦东张江。那时的张江还是一张白纸,正等待着来自全国的各路英豪在上面挥毫泼墨呢!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巨型塔吊直刺云端。可是,我这个农村来的竹工,到张江能干什么呢?
花了2天时间,我考察了周边环境。我发现工地上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但周围出售建材的商店却少得可怜。我寻思,人家买了房子就一定要装潢,对,我就开爿建材店。说干就干,我和妻子在紧邻建筑工地的空地上自己动手搭了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建材店就此开张。荆网在线 www.ii86.com
做生意我讲究诚信,我供应的建材质量好,服务优,价格也比其他店要低,因此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不光普通市民装潢买材料到我这来,而且还引来了一些建筑工地的大客户。有一次,一位顾客开车来我这买一批自来水管,客人催得急,我和妻子手忙脚乱地把水管装上了车。晚上打烊轧账时,我发现自来水管多了2根。仔细想想,肯定是少给了那位顾客。没有二话,我立马推出三轮车,照着顾客名片上的地址把2根水管送了过去。那位顾客看到汗水涔涔衣衫湿透的我,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小伙子,好好干,你会有出息的!”后来,这位顾客为我介绍了好多客户。就这样,在竞争激烈的大上海,我掘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1996年,上海的城市建设迈入“快车道”。大建设势必带来各种城市建设的大配套。我考察了市场,发现用于市政的翻砂件、铸铁件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于是,我果断关掉了经营不错的建材店,在闵行区的曹行地区开了一爿专门生产铸造件的浦乐铸造厂。告诉你,人民广场的铁栏杆和南京路上的树围栏可都是我的“作品”噢!由于我的产品质量好、款式新、价格低,因此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厂里几辆送货的卡车几乎天天满负荷运转,等待提货的车辆更是排到了厂门外。这个铸造厂每年都为我带来了百万元的利润,可是当我看到,工厂“附属品”的大量粉尘和废水给厂区外的河流造成重度的污染,我的心情就非常不好,甚至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的,这个工厂虽然让我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是以牺牲当地生存环境为代价的!我不能这样做下去,我决意改行。妻子开始很想不通,她说,我们已经打开了局面,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如果现在再从事新的行当会不会得不偿失?妻子的话当然有道理,但良心和环保的大趋势都迫使我一定要做出抉择了。
3 专程赴南昌“三顾茅庐”
正在这时,一条消息使我“柳暗花明又一村”。2000年的一天,我打开当天出版的《新民晚报》,一则看似不起眼的经济新闻引起我的极大关注:上海启动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将在2004年淘汰燃油助动车……燃油助动车要排放大量的废气,所以淘汰出局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绿色环保的电动自行车就将取而代之。对,改行做电动自行车!虽然亲朋好友们说我脑子“进水”了,但我还是在2000年年底,毅然关掉了赢利颇丰的铸造厂,在闵行区开设了上海绿亮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
从事电动车对我来说好比“赶鸭子上架”。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往上海图书馆跑,常常是两只罗宋面包外加一大瓶茶水,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后来图书馆管理员都认识我了,我一进阅览室,他们就把我需要的书找给我。我还买来其他公司电动自行车进行“解剖”,理论加实践,一段时间后,我这个“门外汉”终于“自学成才”,基本掌握了电动自行车的基础知识。同时,我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招揽人才。
有一次,在和朋友的闲谈中,我获悉江西南昌有一位懂得电动自行车制造技术的退休高级工程师。我如获至宝,赶紧托朋友引路专程去江西南昌招贤。但进了那位高工的“茅庐”,他一听企业在上海,便推说岁数大了,一口予以回绝。第二次登门,那位高工还是回绝。
尽管连碰了两回钉子,我仍不甘心,隔了几天,我“三顾茅庐”,软磨硬缠,那位高工被我的真诚所感动,终于说了一句:“在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错不了……”
那位高工来到公司以后,不仅参与设计制造了第一代绿亮电动自行车,而且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经过研发,2001年5月,一辆辆贴着“绿亮”商标的电动车,终于顺利下线。为了打开市场,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带着销售经理在上海的十几个区县洽谈销售事宜。
4 吃三次“免费午餐”的人
那时,上海的市场上已经有多家有一定知名度的电动自行车,形成了“群雄争霸”的格局。因此,当我到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场和超市商谈合作事宜时,有些人立马皱起了眉头:“绿亮”?听也没有听到过,卖得掉吗?我只能“苦口婆心”地磨嘴皮。后来,他们终于答应代销,但附加一个条件:如果2个月内卖不掉5台车,便自动下柜。但结果呢,没有几天,放在那里的几十辆“绿亮”便销售一空。
产品投放市场以后,由于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很快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为了使消费者买得放心,我在企业里推出了“五诚”经营管理模式:即诚待顾客、诚待供应商、诚待经销商、诚待人才、诚待员工。
那年,上海市颁布了一个电动车上牌不能超过规定重量的“红头文件”。接到这个文件,我立即带领技术、生产、销售部门的主管去仓库检查。乖乖,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我们公司超过规定的电动自行车竟有200多台。看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豪华型“绿亮”,我严肃地说:“我们严格执行市质监部门的规定,这批超标的车子一律停售封存。”有部门主管说,这个决定一旦实施,公司将为此损失200多万元。200多万啊,这个损失太大了!于是有人“建言”,又没什么大不了的质量问题,还是打打“擦边球”吧。但我断然否定了这个“建言”。我说:“我们造车人一定要为骑车人着想,决不能因为自己利益的得失亵渎了人的生命!只有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我们才会倍加重视产品的质量。”这批成品车最后被送到车间“肢解”了。
一些朋友曾问我:绿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被市场认可,靠的是什么法宝?我的回答是“两大法宝”:质量和服务。我的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在建立质量保证的同时,便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售后服务队伍,设立了12门可以同时进出的售后服务热线电话,每天十多个小时进行热线接听,解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这人在办公室里是坐不住的,常常喜欢在公司里四处转转。有一天,临近吃中饭的时候,我来到厂部维修部,看见维修部里还有二三个人在等待修理车子。这时,就听见一位中年男子询问接待人员,附近哪里有买盒饭。听到这话,我赶紧走到那位中年男子面前,带着歉意对他说:“这里附近没有买盒饭的地方,不过,您不用担心,我们会为您免费提供一顿午餐……”事后,我特意叮嘱厂部维修部的接待人员,今后凡碰到吃中饭的时候,还有顾客在等候修车,我们必须免费供应午餐。不承想,这个厂部维修部“免费的午餐”,还牵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服务佳话。
有一天中午,一位中年顾客推着一台绿亮电动车来到厂部维修部。按照我们的规矩,维修部为这位顾客提供了免费的三菜一汤午餐。可奇怪的是,第二天,还是这个时间,这位中年顾客又在吃中饭的辰光来检修车辆。接待人员彬彬有礼,还是老规矩,三菜一汤招待。第三天吃中饭的时候,这位“熟面孔”又如期而至。维修部的人员仍无半点愠色,照样三菜一汤热情款待。第四天,这位中年顾客不来了,可他的朋友却慕名而来。
5 做更努力的新上海人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和成绩离不开上海人民的关心和帮助。我知道普天下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弱势群体。我的父母常对我说:“加亮啊,你是穷苦人家出身,你现在是有钱了,生活也殷实了,可你不要忘了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有困难的人啊。”我一直把父母的谆谆教诲记在心中,我觉得做人处世要知恩图报。这些年来,我先后向社会捐赠400多万元,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
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公司的销售也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公司员工忐忑不安。为了打消员工的忧虑,我在公司员工大会上承诺:公司决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裁减任何员工,更不会减薪。公司不仅不裁人员,今年年初,还向社会招聘了一批员工。
祖国的改革开放使我这个山村竹工走进了上海滩,我只尽了一点绵薄的微力,这些年社会却给了我许多用金钱都买不到的荣誉,我还担任了市青联的常委,闵行区的政协委员。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我又重回久违了的课堂。如今,我早已完成了大学学业,目前正在同济大学进修EMBA课程。
我来到上海创业将近30个年头了,真切地感受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我是一个新上海人,我将在上海——我的第二故乡更加努力地工作……
作者:方加亮 来源:新民晚报 口述:方加亮 撰稿:胡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