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举办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备受世界关注。但今后,这里有可能不再叫鸟巢了。鸟巢之所以想改名,其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沉重的运营压力。
“鸟巢”高消费,卖名求生存
据拥有“鸟巢”30年经营权的中信联合体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鸟巢一年的维护费用是7000万,只要启动基础成本就是70万,需要一百多名工人工作。”高昂的费用,让原本计划入主“鸟巢”征战2009年中超联赛的北京国安队也望而却步,“这样的成本如果卖不出5万张门票根本就没有收益,用一场赔一场,以现在的足球环境,肯定支撑不起来。而且鸟巢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善,如果球队进驻至少还要花个两三亿进行改造,这个成本也不好回收。”
中信联合体在对“鸟巢”经营期内还将累计投资30多亿,包括改造、折旧以及维护三项费用。如加上建造鸟巢时投资的十几亿,用30年的时间收回接近45亿的投资对于一个体育场来说几近梦想。至于盈利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似乎更为遥远。
叫价数亿美元,买家不好找
种种因素,让中国国家体育场有了出售30年冠名权的念头,他们给这个冠名权标出了高达数亿美元的价格。鸟巢出售冠名一事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表示:“如果鸟巢冠名了,那么应该叫什么。一个国家体育场怎么可以冠名呢?除非奥运会结束后,就不叫国家体育场,悉尼国家体育场就改了,先改名后冠名是没有问题的。”
北京市体育场馆姚红生对鸟巢出售冠名一事态度冷静:“不要一想到冠名就是很多钱,中国和国外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家一年有300天都有活动,不是比赛就是演出。观众到达率高了,场馆的媒体功能才能显露出来,才会有人冠名。”
到目前为止,鸟巢冠名一事并无下文,传言中有意向的企业也都没有表态。记者从中信集团内部了解到,该项业务覆盖面和影响力过大,目前正处于协商之中,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明确结果。 据《天府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