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戴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7 B. g4 \1 v+ E) X/ ^
2 {! [ a9 `3 z3 L( \7 ~$ y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 t8 T1 B1 R" W: h% Q. C" ^( G* j; b5 e4 J* u* w
我一直带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顷刻间像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坍塌了。
3 y& w& [1 v' G; f; ~$ z- Z
" g, ]* p, l/ _" J+ P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5 x! Q0 I& @/ x8 t `* O' K' l* K4 q {9 r. E1 C) l8 q
意志力是什么?意志不能左右战场的胜负,胜利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旦与敌人交战,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此为大意志,大气魄。其实,重要的不是在于“家传宝箭”,老将军用‘上将军’的要旨来训导儿子,儿子却以士兵的心胸揣度成败。儿子战死的原因在于“宝箭”的秘密根本没有被认识。( v- _2 J. V p9 F) x' T
% f7 _3 f4 E/ _
职场与战场一样,存在着这样一只“断箭”,这秘密同样在于意志力。9 N( p6 k# s- S% k* t3 u% t8 G9 t3 i
% j/ Y5 |$ b2 V( \! u7 H+ g
有学者分析要达到高挑战性的目标,除了需要有动机之外,还要意志力。在企业内,只有百分之十的项目主管,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这些巨大困难,达到目标。
" T. t3 R" g" W6 q! ~2 H9 Z( S& m# g M2 \' M5 z
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正确明白激励的界限,确定激励可能造成的正反方向。“断箭”无疑是作为激励手段出现的。老将军告诉儿子“家袭宝箭,佩戴身边,力量无穷”。“断箭”的正面作用在儿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向披靡的战果验证了“断箭”的积极性。% L/ I M8 K' O) c7 f8 y3 J1 O
; K4 W3 o2 s4 D 但一句模糊的“千万不可抽出来”并没有明确副作用是什么,如果老父亲明确地告诉儿子,抽出来宝箭将使护佑力量一无所存,甚至身败名裂,惨死沙场。那么,儿子或许也不会冲昏头脑去解破箭囊里的秘密,造成意志力失落,死于乱军。1 [: P1 a! y! i, `! l7 X% j
4 s% O$ Z! Q4 F
领导人要尽力创造激励机制的平衡,设定界限。在当今社会,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可谓不健全,但激励措施往往不能发挥作用,甚至还会产生员工的抵触情绪。激励失效,挑战性目标自然无法实现。所以,施“箭”之时,务必明白“断箭”的两面性,将激励引导到有利的一方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