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肠和主食相结合的“名小吃”,成都有肥肠酸辣粉。西安有葫芦头就馍。北京的卤煮小肠,也叫卤煮火烧,虽是“下水”,但以肠为主,老字号是“小肠陈”。
各有各的风味,老北京夸称“这一口”。不过时下换了世纪,调了口味,照旧大街小巷河边桥头,都可以吃到“这一口”的,恐怕要算温州的猪脏粉了。
市场经济以后,我回乡的次数多多了。一早一晚,总在近边吃一碗猪脏粉。不论散步或赶路,碰着猪脏粉摊店,少不得看一眼,有时还要打听一下,哪里还有老式摊儿。
现在或摊或店都是客人坐下了,抓一把发好的米粉在笊篱里,沉到热锅里烫一烫,上碗,浇一勺切好做好温好的猪脏,好比盖浇饭或潲子面。
到处寻访老式,从东门外十八家巷弄口,到西廊外翠微山脚小桥头,所有的老店做法都是新式。和五十岁左右的老板说说老式的锅灶模样,都摇头表示见也没有见过。
上世纪30年代八字桥大树下的猪脏粉摊儿,小有名气。夜晚,刚看见黑黑半天空的大榕树,就闻见“这一口”的香味了。树杈上吊下“单百支”灯泡,也照不透树影幢幢,只照得树下铁锅贼亮。过路不论君子小人,全会盯牢尺八敞口铁锅:那粗脏头,细小肠,整根整根竹筏一样浮在汤里,边上散着粉干,鼓胀又不寸断,正好老百姓形容做轿杠一色。微火起小花,热气可烫手。挑一夹粉干盘在碗底,刀尖帮忙,手抓脏头上砧板,嗖嗖几刀,码在粉干上面,放刀抓勺,一勺热汤……
暂停,到了热汤这里,请坐客住口。须知香飘树影的是它,爱“这一口”的没它不爱,这才是原汤原汁。原里边姜、葱、蒜、花椒、大料、豆蔻、桂皮纵有十种二十种作料也只为佐,原的还是脏味。猪脏在猪身上属“下水”之下者,以秽物为内容,难怪俗话有道:猪脏吃多了吃出屎来。因此必须搓、揉、漂、洗干净,但,怪了,还须留有原味,这原味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了。也就是“这一口”的奥妙、神秘,大象无形大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