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着动听传说的小山村,据说从前有一位皇帝经过此地时扎过营盘,于是这个村从此命名御营。时至仲冬,这里依然遍山翠竹青青,生机一派。
走进村头,记者一行的目光就被一座临时建筑所吸引,动静不小的机器运作声告诉我们,里面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这是一家开工仅两个月的竹木工艺厂,工人季雪梅正在厂房内熟练地连接竹片。“这是汽车坐垫,这是凉席。从毛竹到成品需要经过锯断、劈开、冲片、打眼、水磨、煮、烘干、抛光、串连这几道工序。”季雪梅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厂房,一边告诉记者,她以前在“虹桥—芙蓉”的公交车上做售票员,大舅办厂她马上回家帮忙,“在家乡工作真好,十多岁的孩子不愁没人带了。”季雪梅开心地告诉记者。
“这里其他东西不好说,毛竹绝对多。”厂长徐伯清告诉记者,他一直在路桥做包装箱生意。有一天他坐车经过丽水缙云,因为堵车,就下车闲逛,发现那里家家户户做竹艺品,那些琳琅满目的竹艺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一打听,得知这些竹艺品的经济效益比单纯卖毛竹不知好了多少倍。他想起家乡丰富的毛竹资源,决定也办一家竹艺厂。不久他实地考察了缙云县东方竹木工艺有限公司,并派人前去学习。而后投资20多万元引进一套设备,因地制宜做竹艺品。如今这套设备每天开工8小时,可加工毛竹2500余公斤。徐伯清表示,生产运作正常后,他还将扩建厂房,并将产品品种拓展开来,如水果盘、篮子等都可生产。
据了解,福溪乡山林面积32323亩,其中竹林就有8400多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竹子之乡”。通常竹林的立竹度为每亩240-350株,福溪现在的立竹度却高达六七百株。本地的竹子除了部分运往外地搭西瓜大棚外,做深加工的不多。办原材料加工厂,可以把当地的毛竹资源转化成适销对路的产品。该乡领导认为,因地制宜搞毛竹深加工,徐伯清这种思路不错,这给村民们起了个好头,还可带动留守的村民一起致富,“满山翠竹满山银”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