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贴近”,本报决定在10月至11月开展“聚焦乡村”主题采风活动,全体采编人员分组赴各地乡村,夜宿农家,深入采访。今天刊发第一篇报道。
沙滩、阳光、海风……当许多欧洲人悠闲地躺在摇晃着的吊床、吊椅上度过美好的假期时,他们是否曾想过,这五彩斑斓的精美工艺品是出自哪位美丽女工的灵巧之手?10月28日,当记者来到智仁乡象周村的三佳休闲工艺厂时,看到76岁的王香婆婆和同伴们正熟练地编织着一张张吊椅(见图一),想想,这就是其中的一个答案。
在三佳休闲工艺厂,50多名来自远近村庄的妇女,和王香婆婆一样,每天早上在布料和棉线中穿梭,布料-裁剪-针车-打孔-压扣件-组装-包装,一个个程序,娴熟又细致,到傍晚,一张张精致的吊床和吊椅就制作出来了。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我们这里有个很大的编织厂,许多妇女就擅长编织草帽花篮,也是一门手艺,真没想到,现在不编草帽了,还能编织吊床、摇篮这些工艺品。”在编织车间里,张阿姨说,每天至少有十几张吊床、吊椅出自她的手,开朗的她还快乐地向我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您还别看这些产品出自山区妇女之手,老板金锡宝说,它们都是出口到欧美国家的,还上了阿里巴巴网站,去年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工作人员打开电脑给记者看(见图二)。金锡宝说,厂里的效益不错,妇女们的收入也不错,月收入五六百到一千多元,去年,厂里发出的工资就达100多万元。
山区妇女除了在家洗衣服做饭,很多人不出家门也有工作。记者在象周村转了一圈,看到许多妇女正在认真编织。一打听,基本都有四五年编织“工龄”了,只是大多没有享用过吊椅的,制作出来就一件件往厂里送,再领回去一捆捆未编织的棉线,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娴熟而灵巧地编织着,每月换来足够的家庭零花钱。
“我本也在厂里编,可现在老伴中风了,我就守了老本行回到家里做,让老伴不感觉冷清,而且也方便照顾他的生活。”金婆婆的话语,平实中也见感动。
每个月记在小日记本上的数字,也是很让人激动的。今天吕香连婆婆可以交货了,让家人拿出本子对一对,数数这两天做了多少条(见图三)。
不出乡,不出家门,就有不错的收入,还能带孩子陪老伴,一家人其乐融融,对智仁的妇女来说,在守望传统中演绎新生活,与吊椅上的悠闲幸福相比,她们感受到的幸福滋味,也许更甚。 (记者 金龙江 何乐敏 吴杰 黄小双 朱琼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