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路(Hubianlu)
大荆区公所驻地。在大荆旧城内,路沿城里湖边而筑,故名。起自糠巷西端(印山东北麓),环湖至城皇桥分二支,北至北门头,西行折南至城里湖桥西堍。长约3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大荆区校、镇医院、产院、粮油供应站、印山中学等单位。
城里巷(ChengliXiang)
大荆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大荆旧城中心,故名。西自城里湖桥东堍至横街中段,长约15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中段驻有镇消防队。
东街(Dongjie)
在大荆旧城东门外,曾名东门街,今改称东街。北自捲洞门(与中学路衔接)直至三角街(旧名卖鱼桥头)。长约2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街有绣衣工场、印刷厂门市部、商店等。
南街(Nanjie)
在大荆旧城南门外,曾名南门街,今改称南街。西自荆山南路(南门桥西首)横向至三角街(旧名卖鱼桥头)。长约2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街有大荆供销社各门市部、邮电支局、中西药店、新华书店、旅馆及百货商场等。为大荆镇商业中心。
横街(Hengjie)
在大荆旧城内。北自糠巷中段(旧都司署前)起,直至南街止。长约12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街有银行、法庭、生产资料门市部等。
荆山北路(Jingshanbeilu)
在大荆镇西郊。原系大荆至山区的公路,今改建为街道,分南北两段。北自蔗湖湖口(蚕茧站)起,向西南伸至大荆车站,与荆山南路衔接。长约920米,宽约9米,沙石路面。沿路有草编厂、绣衣厂、烟糖公司、生资门市部等。
荆山南路(Jingshannanlu)
北接荆山北路,向南伸至校场桥。长约320米,上段宽9米,下段宽18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大荆车站、食品公司、搬运站、百货商场、邮电局、税务所、停车场等单位。系大荆镇旧城西郊新辟的集市贸易中心。
荆东路(Jingdonglu)
原系大荆至东林公路,今改建为街道,故名。自荆山南路(车站门口)向东北延伸至大荆中学西首。长约500米,宽约3米,南端水泥路面。南段有供销社门市部、翻砂厂等。
中学路(Zhongxuelu)
在大荆旧城北部,通往大荆中学,故名。北自大荆中学校门口起向南伸至捲洞门口,与东街衔接。长约250米,宽约5米,水泥路面。北端为大荆中学,南端有竹器市场。
西门路(Ximenlu)
在大荆旧城西门外,故名。自西门口起向西北伸至荆东路南端。长约130米,宽约3米,水泥路面。沿路有粮食加工厂、粮食仓库、商店等。
北门路(Beimenlu)
在大荆旧城北门外,故名。东自三官庙桥西堍起,横向伸至荆东路南端,长约300米,宽约 3.5米,东段为块石路面,西段为水泥路面。沿路有仓库等。
新溪路(Xinxilu)
自荆山南路中段(南街西端街口)起,至新溪桥止,长约225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木器家具市场、米面加工厂、翻砂厂等。
校场路(Jiaochanglu)
北自南门桥(六安桥)起至校场桥止,长约2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有蔬菜市场。
西新路(Xixinlu)
北自荆东路南端起,南至柴巷止。长约13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商店、工场等。
小荆路(Xiaojinglu)
自东街小荆弄口起,至东(里)前巷止。长约225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区卫生院、公安派出所、印刷厂等。
石门路(Shimenlu)
自荆山南路(车站门口)起,至石门村止。长约325米,宽约8米,沙石路面。沿路有供电所、农机厂、铸造厂、木器社等。
新麓路(Xinlulu)
自石门村起,至南麓寺山脚止,长约150米,宽约3米,块石路面。
大荆镇居民委员会(DajingzhenJuminweiyuanhui)驻小山头(即印山)。898户,2189人。辖34个居民小组。
东瓜岭(Donggualing)行政村 57户,255人。村民委员会驻东瓜岭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仙垟方合并为仙垟方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自立东瓜岭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东瓜岭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30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东瓜岭(Donggualing)村57 户,255人。东瓜岭村委会驻地。
村建于冬瓜岭上,而“冬”、 “东”同音,故称东瓜岭。位于县城北偏东39公里。属半山区。
仙垟谢(Xianyangxie)行政村244户,991人。村民委员会驻仙垟谢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仙垟谢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仙垟谢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仙垟谢行政村,属大荆镇。辖 6个自然村。耕地603亩,山场2000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办有小氮肥厂。 仙垟谢(Xianyangxie)村218 户,853人。仙垟谢村委会驻地。
明·隆庆壬申(1572年)《乐清县志》载,仙垟属山门乡。本村四面环山,松竹成荫,风景 秀丽,昔有人间仙境之称,故名仙垟。又因原系谢姓人在此建村,故名仙垟谢。位于县城北偏东38公里。属半山区。
桥外(Qiaowai)村1户,7人。曾名外厂。
村在仙垟谢一座桥的外边,故 名。
毛菱坦(Maolingtan)村20户,110人。曾名毛力坦。
原系一片山坦,遍生毛菱,故 名。
仙垟堂(Xianyangtang)村1 户,1人。
在仙垟西边,系一庵堂,故名 。
白岩(Baiyan)村3户13人。
村旁岩石色白,故名。
保安山(Bao’anshan)村1户 ,7人。
村在保安山上,故名。
仙垟方(Xianyangfang)行政村84户,348人。村民委员会驻仙垟方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仙垟方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仙垟方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67年改称永胜大队;1980年属大荆镇;1982年恢复原名为仙垟方大队,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仙垟方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75亩,山场200亩。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办有五金厂。
仙垟方(Xianyangfang)村84 户,348人。仙垟方村委会驻地。
村在仙垟谢村东面,于明代有大崧方姓人来此建村,故名仙垟方。
位于县城北偏东38公里。属半 山区。
屿后(Yuhou)行政村167户, 707人。村民委员会驻屿后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屿后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屿后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屿后行政村,属大荆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376.5亩,山场150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等。办有翻砂厂2家。
屿后(Yuhou)村130户,569 人。屿后村委会驻地。
村在屿山后面,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8公里,属丘陵地区。
屿前(Yuqian)村15户,58人 。
村在屿山前面,故名屿前。
潘岭(Panling)村22户,80 人。
村在潘岭旁,即以岭名村。
珠山(Zhushan)行政村148户,634人。村民委员会驻珠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珠山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珠山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珠山行政村,属大荆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333亩,山场123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办有陶器厂。
珠山(Zhushan)村127户, 556人。珠山村委会驻地。
村后有山,形似圆珠,名珠山,村即以山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7.5公里。属丘陵地带。
山下(Shanxia)村21户,78 人。
村在珠山之下,故名。
冯村(Fengcun)行政村425户,1829人。村民委员会驻冯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冯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冯村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冯村行政村,属大荆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104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手工业。办有陶器厂2家。
冯村(Fengcun)村267户, 1199人。冯村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小荆属山门乡二十七都。后改以姓名村。位于县城东北38.6公里。系丘陵地带。
桥里(Qiaoli)村158户,630 人。
村在桥的里边,故名。
蔗湖(Zhehu)行政村448户, 1841人。村民委员会驻蔗湖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蔗湖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蔗湖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蔗湖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696亩,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篾器、砖瓦等手工业。
蔗湖(Zhehu)村448户,1841 人。蔗湖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蔗湖属山门乡二十六都。据传古时村前湖边盛植甘蔗,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7公里。属平原地区。大荆至龙避岙公路经村北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