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地名志 —— 大荆镇

[复制链接]
my 发表于 2008-6-29 15: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494 12
1987年7月内部发行的《乐清地名志》——乐清北部四镇五乡的相关内容。

    大荆镇位于县城东北,东邻湖雾乡,南接水涨、雁东二乡,西连双峰乡,北界东林乡。镇人民政府驻城里巷,距县城37公里,即北纬28°24′,东经121 °09′处。
     
    清·乾隆庚辰(1760年)《温州府志》载:“大荆山,去县东北九十里”。据传,早先山上有很大的荆树,镇处山旁,故名大荆。元时置“大荆驿”(又名岭店驿)。清·康熙元年(1662年)始筑城池,并派有参将驻守。直至晚清,尚设有大荆营。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大荆属山门乡二十七都。民国时期为大荆镇。 1949年解放后沿称大荆镇;1956年改称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大荆公社,辖大荆、临溪、东林、雁东、镇安、湖雾 6个管理区;1961年管理区撤销,称大荆镇人民公社;198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属大荆区。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个居民委员会。共6270 户,20895人。其中居民户898户,2189人。均系汉族。
     
    该镇地势,北高南低,大部份地区较平坦。土质系黄泥沙土及老黄筋泥田土。该镇溪流,由 雁荡山九折十八滩之水汇于石门潭,注入新溪,与荆溪会于荆潭,经蒲溪东流入海,上游溪流弯曲漫长,集雨面积广阔,一遇大雨,山洪暴发,易患水灾。1957年,筑石门潭口至荆山桥防洪堤,全长900米,防止洪水侵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3℃,最高气温7—8月,平均 27.6℃;最低气温1月,平均6.8℃,年均降雨量1713.9毫米,无霜期258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该镇为全区交通之枢纽。有至水涨衔接杭温公路的支线,并有大荆至龙西、甸岭、旸谷岙、石坦等四条通往山区公路。每日均有班车来往,交通便利。      

    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解放前,水涝灾害频繁,产量甚低。解放后,兴修水利,利用石门潭天然水库,及沿溪截流筑堰,引水灌溉,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86年耕地面积6031亩,平均亩产607公斤,总产量为3661吨。有林业用地7809亩,多为薪炭林。近年来发展果木生产,辟有柑桔园地1100亩。
     
    工业尚称发达,有全民企业23 家,县属集体企业9家,镇办企业7家,村办企业9家。属于县二轻系统的制鞋、绣衣、草编、铸造、酿造等厂。镇、村办企业从业人员744人,1986年镇村企业总产值达1037万元。“雁荡牌”铁锅,质量名列全省第一。草编、绣衣均为著名出口产品。
   
    该镇系黄岩、温岭、永嘉交界的边缘地区的土特产集散中心,大荆镇早就以农历月之三、六、九日为集市,分设粮食、竹木、瓜果等11个市场。商店林立,摊贩麇集,每逢集市,入市者达二万人左右,年成交额约有 1100万元之多。
   
    解放前,该镇文卫事业极其落后,仅有小学3所。现有大荆、印山、镇二3所中学,31个班级,学生1957人,教师106人;小学9所,51个班级,学生2551人,教师97人;幼儿园2所,幼儿317人。镇有文化站、影剧院、有线广播站等。有区卫生院、镇医院、产院各1所,病床81张,医务人员119人,个体诊所3个,从业人员8人。镇中心制高点的“小山头”(即印山)建有文化宫,为镇文化中心。
      
    名胜有“石门潭”,位于镇西南约二里处。两崖如门,潴水成潭,潭中盛产香鱼,为“雁荡五珍”之一。文物古迹有蔗湖村的明代“攀龙”牌坊,为木石结构,重檐式歇山顶,六柱单间建筑。为本县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人物曹文升(1863~1912 年),字志旦,为该镇人,清贡生。首创大荆印山学堂,1911 年任乐清县劝学所所长,开办师范讲习所,贫民习艺所及城乡学堂六十余所。著有《畊心堂集》。
      
    该镇仙垟谢、仙垟方、珠山、下山头四村为革命老区。
全部回复(12)
my
湖边路(Hubianlu)      
    大荆区公所驻地。在大荆旧城内,路沿城里湖边而筑,故名。起自糠巷西端(印山东北麓),环湖至城皇桥分二支,北至北门头,西行折南至城里湖桥西堍。长约3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大荆区校、镇医院、产院、粮油供应站、印山中学等单位。
      
    城里巷(ChengliXiang)      
    大荆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大荆旧城中心,故名。西自城里湖桥东堍至横街中段,长约15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中段驻有镇消防队。      

    东街(Dongjie)      
    在大荆旧城东门外,曾名东门街,今改称东街。北自捲洞门(与中学路衔接)直至三角街(旧名卖鱼桥头)。长约2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街有绣衣工场、印刷厂门市部、商店等。
     
    南街(Nanjie)      
    在大荆旧城南门外,曾名南门街,今改称南街。西自荆山南路(南门桥西首)横向至三角街(旧名卖鱼桥头)。长约2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街有大荆供销社各门市部、邮电支局、中西药店、新华书店、旅馆及百货商场等。为大荆镇商业中心。      

    横街(Hengjie)      
    在大荆旧城内。北自糠巷中段(旧都司署前)起,直至南街止。长约12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街有银行、法庭、生产资料门市部等。      

    荆山北路(Jingshanbeilu)      
    在大荆镇西郊。原系大荆至山区的公路,今改建为街道,分南北两段。北自蔗湖湖口(蚕茧站)起,向西南伸至大荆车站,与荆山南路衔接。长约920米,宽约9米,沙石路面。沿路有草编厂、绣衣厂、烟糖公司、生资门市部等。     

    荆山南路(Jingshannanlu)      
    北接荆山北路,向南伸至校场桥。长约320米,上段宽9米,下段宽18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大荆车站、食品公司、搬运站、百货商场、邮电局、税务所、停车场等单位。系大荆镇旧城西郊新辟的集市贸易中心。      

    荆东路(Jingdonglu)      
    原系大荆至东林公路,今改建为街道,故名。自荆山南路(车站门口)向东北延伸至大荆中学西首。长约500米,宽约3米,南端水泥路面。南段有供销社门市部、翻砂厂等。   
  
    中学路(Zhongxuelu)      
    在大荆旧城北部,通往大荆中学,故名。北自大荆中学校门口起向南伸至捲洞门口,与东街衔接。长约250米,宽约5米,水泥路面。北端为大荆中学,南端有竹器市场。
   
    西门路(Ximenlu)      
    在大荆旧城西门外,故名。自西门口起向西北伸至荆东路南端。长约130米,宽约3米,水泥路面。沿路有粮食加工厂、粮食仓库、商店等。      

    北门路(Beimenlu)      
    在大荆旧城北门外,故名。东自三官庙桥西堍起,横向伸至荆东路南端,长约300米,宽约 3.5米,东段为块石路面,西段为水泥路面。沿路有仓库等。      

    新溪路(Xinxilu)      
    自荆山南路中段(南街西端街口)起,至新溪桥止,长约225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木器家具市场、米面加工厂、翻砂厂等。      

    校场路(Jiaochanglu)      
    北自南门桥(六安桥)起至校场桥止,长约20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有蔬菜市场。
      
    西新路(Xixinlu)      
    北自荆东路南端起,南至柴巷止。长约130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商店、工场等。
      
    小荆路(Xiaojinglu)      
    自东街小荆弄口起,至东(里)前巷止。长约225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沿路有区卫生院、公安派出所、印刷厂等。     

    石门路(Shimenlu)      
    自荆山南路(车站门口)起,至石门村止。长约325米,宽约8米,沙石路面。沿路有供电所、农机厂、铸造厂、木器社等。     

    新麓路(Xinlulu)      
    自石门村起,至南麓寺山脚止,长约150米,宽约3米,块石路面。      
   


    大荆镇居民委员会(DajingzhenJuminweiyuanhui)驻小山头(即印山)。898户,2189人。辖34个居民小组。


     
    东瓜岭(Donggualing)行政村 57户,255人。村民委员会驻东瓜岭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仙垟方合并为仙垟方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自立东瓜岭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东瓜岭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30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东瓜岭(Donggualing)村57 户,255人。东瓜岭村委会驻地。     
    村建于冬瓜岭上,而“冬”、 “东”同音,故称东瓜岭。位于县城北偏东39公里。属半山区。

     
    仙垟谢(Xianyangxie)行政村244户,991人。村民委员会驻仙垟谢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仙垟谢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仙垟谢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仙垟谢行政村,属大荆镇。辖 6个自然村。耕地603亩,山场2000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办有小氮肥厂。      仙垟谢(Xianyangxie)村218 户,853人。仙垟谢村委会驻地。     
    明·隆庆壬申(1572年)《乐清县志》载,仙垟属山门乡。本村四面环山,松竹成荫,风景 秀丽,昔有人间仙境之称,故名仙垟。又因原系谢姓人在此建村,故名仙垟谢。位于县城北偏东38公里。属半山区。      
    桥外(Qiaowai)村1户,7人。曾名外厂。     
    村在仙垟谢一座桥的外边,故 名。     
    毛菱坦(Maolingtan)村20户,110人。曾名毛力坦。     
    原系一片山坦,遍生毛菱,故 名。     
    仙垟堂(Xianyangtang)村1 户,1人。     
    在仙垟西边,系一庵堂,故名 。     
    白岩(Baiyan)村3户13人。      
    村旁岩石色白,故名。      
    保安山(Bao’anshan)村1户 ,7人。     
    村在保安山上,故名。
      

    仙垟方(Xianyangfang)行政村84户,348人。村民委员会驻仙垟方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仙垟方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仙垟方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67年改称永胜大队;1980年属大荆镇;1982年恢复原名为仙垟方大队,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仙垟方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75亩,山场200亩。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办有五金厂。     
    仙垟方(Xianyangfang)村84 户,348人。仙垟方村委会驻地。     
    村在仙垟谢村东面,于明代有大崧方姓人来此建村,故名仙垟方。      
    位于县城北偏东38公里。属半 山区。
     

    屿后(Yuhou)行政村167户, 707人。村民委员会驻屿后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屿后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屿后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屿后行政村,属大荆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376.5亩,山场150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等。办有翻砂厂2家。     
    屿后(Yuhou)村130户,569 人。屿后村委会驻地。     
    村在屿山后面,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8公里,属丘陵地区。     
    屿前(Yuqian)村15户,58人 。     
    村在屿山前面,故名屿前。      
    潘岭(Panling)村22户,80 人。     
    村在潘岭旁,即以岭名村。  

   
    珠山(Zhushan)行政村148户,634人。村民委员会驻珠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珠山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珠山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珠山行政村,属大荆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333亩,山场123亩,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办有陶器厂。     
    珠山(Zhushan)村127户, 556人。珠山村委会驻地。     
    村后有山,形似圆珠,名珠山,村即以山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7.5公里。属丘陵地带。      
    山下(Shanxia)村21户,78 人。     
    村在珠山之下,故名。  
   


    冯村(Fengcun)行政村425户,1829人。村民委员会驻冯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冯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冯村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冯村行政村,属大荆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104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手工业。办有陶器厂2家。     
    冯村(Fengcun)村267户, 1199人。冯村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小荆属山门乡二十七都。后改以姓名村。位于县城东北38.6公里。系丘陵地带。     
    桥里(Qiaoli)村158户,630 人。     
    村在桥的里边,故名。  
   


    蔗湖(Zhehu)行政村448户, 1841人。村民委员会驻蔗湖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蔗湖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蔗湖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蔗湖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696亩,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篾器、砖瓦等手工业。     
    蔗湖(Zhehu)村448户,1841 人。蔗湖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蔗湖属山门乡二十六都。据传古时村前湖边盛植甘蔗,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7公里。属平原地区。大荆至龙避岙公路经村北而过。
2008-6-29 15:48:53
my
干岭(Ganling)行政村99户,423人。村民委员会驻干岭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干岭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干岭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干岭行政村。辖1个自然村。耕地142 亩,种植水稻为主,兼制竹器等。     
    干岭(Ganling)村99户,423 人。干岭村委会驻地。     
    干岭是鹁鸪尖山南向通往龙避岙村的一条山岭,干姓人曾居于此,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 36.5公里。属半山区。
     


    下干(Xiagan)行政村102户,433人。曾名上干。村民委员会驻下干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干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改称上干村;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上干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 1980年属大荆镇;1981年改名下干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下干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247亩,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次,兼制砖、瓦、罐等。      
    下干(Xiagan)村102户,433 人。下干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下干属山门乡二十六都。据传,古时旸谷岙和南北閤之溪水,经此入海。后石门潭崖壁崩裂,溪水改道,此地经常干旱,又地势较低,故称下干。位于县城东北37公里。属平原地区。
     


    下山头(Xiashantou)行政村 322户,1423人。村民委员会驻下山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山头村,属东林乡;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下山头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下山头行政村,属大荆镇。辖 3个自然村。耕地1007亩,种植水稻为主。      
    下山头(Xiashantou)村90户,427人。下山头村委会驻地。     
    村处龙头山南首,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8.2公里。属丘陵地带。     
    西岙(Xi’ao)村137户,601 人。     
    村在山岙之西,故名。      
    高宅(Gaozhai)村95户,395 人。以姓名村。
   


    高地(Gaodi)行政村243户, 930人。村民委员会驻高地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高地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高地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高地行政村,属大荆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317亩,种植水稻为主。      
    高地(Gaodi)村182户,736 人。高地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高地属山门乡二十六都。因地势较高得名。位于县城东北37公里。属平原地区。     
    上高地(Shanggaodi)村61户 ,194人。     
    以村在高地村上首而名。   


   
    三官庙(San’guanmiao)行政村214户,883人。村民委员会驻三官庙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三官庙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三官庙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67年改称北门大队;1980年属大荆镇;1982年1月因重名恢复原名三官庙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三官庙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215亩,种植水稻为主。      
    三官庙(San’guanmiao)村 214户,883人。三官庙村委会驻地。      
    村中建有三官庙,以庙名村。位于县城东北37.6公里。属平原地区。
      


    石门(Shimen)行政村181户,607人。村民委员会驻石门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石门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石门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石门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53亩,种植水稻为主。办有铸造厂。县二轻所属乐清铸造厂亦座落本村。     
    石门(Shimen)村130户,607 人。石门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石门属山门乡二十六都。村在石门潭东首,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6.5公里。属平原地区。  


   
    西一(Xiyi)行政村218户, 796人。村民委员会与西二村委会同驻西门村。      
    因驻地序列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西门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西门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0年分为两个大队,该队称西一大队;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西一行政村,属大荆镇。与西二行政村同辖1个自然村。耕地29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西二(Xi’er)行政村140户,512人。村民委员会与西一村委会同驻西门村。      
    1960年与西一分队时以驻地序列得名。1984年改称西二行政村,属大荆镇。与西一行政村同辖1 个自然村。耕地19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西门(Ximen)村358户,1308 人。西一、西二村委会驻地。     
    村在大荆旧城西门外一带,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1公里。属平原地区。
      


    荆东(Jingdong)行政村240 户,875人。村民委员会驻东门村。      
    1949年解放后,为东门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门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荆东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荆东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332亩,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手工业。办有陶器厂。     
    东门(Dongmen)村240户, 875人。荆东村委会驻地。     
    村在大荆镇东门,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7公里。


     
    东里(Dongli)行政村170户,667人。村民委员会驻东里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东里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里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东里行政村,属大荆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318亩,种植水稻为主。办有陶器厂。      
    东里(Dongli)村100户,388 人。东里村委会驻地。     
    村在大荆旧城东郊一里处,故名东里。位于县城东北37公里。属平原地区。      
    夏宅垟(Xiazhaiyang)村70 户,279人。     
    据传,村名原称下宅垟,而“ 下”、“夏”同音,又为夏姓人聚居地,故名。
      


    荆南(Jingnan)行政村161户,541人。村民委员会驻南门村。     
    1949年解放后为南门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南门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80年属大荆镇;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荆南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荆南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61亩,种植水稻为主。      
    南门(Naninen)村161户, 541人。荆南村委会驻地。     
    村在大荆旧城南门外,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7公里处。属平原地区。
     


    肖包周(Xiaobaozhou)行政村319户,1189人。村民委员会驻肖包周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肖包周村,属大荆镇;1956年属大荆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肖包周大队,属大荆管理区;1961年属大荆公社;1967年改称东风大队:1980年属大荆镇;1981年恢复原名;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肖包周行政村,属大荆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538 亩,种植水稻为主。村有果木场。     
    肖包周(Xiaobaozhou)村319 户1189人。肖包周村委会驻地。     
    以肖、包、周三姓人聚居成村而得名。位于县城东北37公里处。属平原地区。
2008-6-29 15:49:11
好象之前有人发过了哦.#heng#
2008-6-29 15:56:17
好详细啊。。楼主。。哪里找的呀。。好厉害哦。。。
2008-6-29 16:46:00
#ding# #ding# #ding# 说实话,自己是大荆人都还知道的很少呢
2008-6-29 18:13:53
马勇还发与我的一样的内容?!!
不过今天我补齐了水涨乡、东林乡、雁东乡等在1993年合并后的资料合集,比这个贴更详细了!
2008-6-29 21:39:05
LZ辛苦了 找的这么详细  #ding# #ding#   #ding#
2008-6-29 21:43:25
这都是我提供的信息,现在不是大荆论坛的网友找不到这个资料的网站了。我现在能找到更多的。从古志到现代的志,全在网上的资源。
将用于大荆片区志的编站用。
2008-12-11 06:48:54
这方面的料~要越多越好...一定要真实细质些...  加油~~
2008-12-14 15:57:46
很详细,很好!网站如能多些这样的资料更能体现我们论坛的素质和人气.
2009-1-20 12:31:11
#ii11#鼓励鼓励
2009-1-20 13:00:16
厉害   
2011-4-5 21:30: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