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静淡泊516 于 2016-8-13 21:10 编辑
; @3 U2 l; j% N4 y
0 w" F0 P( M Z" v5 a& e [戏说章纶与新编越剧
' y. F$ X: k9 H. T2 ?章纶简介 据明史记载,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召为议制郎中。景泰五年五月,监察御史钟同上疏复请储。越二日,纶亦抗疏修德弭灾十四事。疏入,帝大怒,立执纶及钟同下诏狱。榜掠惨酷,逼引主使及交通南宫状。濒死无一语,命锢之。明年,大理少卿廖庄又上疏言复储,传旨杖廖庄于阙下,纶、同各杖一百,同竟死。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始释出,擢礼部右侍郎。死后追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 章纶生性耿直,自称“戆夫”。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因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不为权贵所喜,在南京任礼部侍郎近二十年未升迁。成化十二年,章纶告老还乡,建宗祠,办学堂,筑藏书楼,悠游林泉,以诗自娱,过了六、七年安逸生活。成化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时章纶去世,享年71岁。其妻张氏呈上他生前奏稿,宪宗皇帝睹物思人,感叹道:章纶为朕复储冒死进谏,受尽酷刑,只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遭受排挤返回南京任职,将近二十年不得升迁,实在有愧于他。于是下诏追赠章纶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并派人在他老家附近横屿龟山东南侧建墓立碑,以示表彰。
) z7 ], p- S; u, w
2 u/ q# ^) B: V# U3 \* q# T* u戏剧评论 去年,乐清越剧团在当地剧院公演新编越剧《章纶》,曾轰动一时。许多戏迷没有看过越剧《章纶》,因此,纷纷前来观看。 事后,有人对《章纶》这台戏予以很高的评价:无论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舞台乐曲,布景设置等各个方面,都别出心裁,设计奇妙,独具匠心。 笔者认为,乐清越剧团精心排演的《章纶》这台戏,其中编导、演员以及聘请设计的有关人员,确实花了不少心血。但据笔者了解,有些观众反映并不如追捧者评说的那样完美无缺,其剧情太简单平淡,缺乏吸引力,说不上“跌宕起伏,生动曲折”。譬如章纶上京赶考途中“拾金不昧”的情节,犹如雷锋做好事,实在太平常,只能让小学生来凑热闹,怎么能吸引广大越剧迷呢? 再如章纶和监察御史钟同在等候上朝时约定分别上书景泰帝,请求恢复“太上皇”英宗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钟同上书后,尽管景泰帝心中不悦,但隐忍未发,因为言事进谏毕竟是监察御史分内职责。过了两天,章纶为“立储复储”上书后,景泰帝看到他的奏折大怒,骂章纶这厮真不识相,立即命锦衣卫将章纶和钟同关入诏狱。当时天色已暗,宫门早已关闭,可他急不可待,命令太监将圣旨从门缝中传出,立即将两人打入天牢,严刑拷打,逼他俩承认“交通南宫”(即勾结太上皇)。他俩连续几天被拷打,受尽折磨,濒死终无一语。章纶被拷问五日,始终没有承认有谁指使。景泰决定置其死地,正准备行刑,突然北京城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景泰心中恐惧,以为上天示警,才下旨暂停执行。不久,南京大理寺廖庄也上奏章,请求景泰帝朝见南宫,优待其诸子。时隔一年,廖庄有事赴京拜见景泰帝。想起“复储”之事,景泰帝气恨难消,将廖庄当廷杖打后流放,同时派人将巨杖送到牢中,将章纶、钟同各打一百杖。结果,钟同当场毙命,章纶虽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但毕竟侥幸地活了下来。 以上情节充分显示了章纶憨直的个性和关心国事、刚正无私的品质,这正是章纶一生中最精彩亦最为人赞誉的亮点。笔者以为,本来设计这一幕剧情时,完全可以采用烘托反衬手法,通过景泰帝“天威”发怒,君臣震慑,进一步突出章纶忠贞不屈、无私无畏、铮铮铁骨的高大形象。但演出这一幕时没有让必不可少的景泰帝出场亮相,圣旨竟然在幕后宣读,从天上飘落,实在令人遗憾! 戏剧往往靠生动逼真的舞台表演和丰富多彩的剧情取胜。《章纶》这台越剧在许多方面给人一种新鲜感,演员表演、音乐配备、布景设置等方面也不错,但剧情安排重点不够突出,没有紧扣“忠节名臣”来选材、编导、表演。各类次要人物粉墨登场,反而冲淡了主角章纶的形象。有些人之所以对这台越剧感到新奇,也许是因为从来没有看过表演章纶的戏。正如有个观众所说:“因为演的是乐清名人的戏,所以特别感兴趣。”显然,这就是名人效应所产生的效果。 笔者少时曾听前辈说过,清朝嘉庆年间至解放初期,温州各地民间戏班编导就将章纶进谏入狱的经历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其中有一本戏叫《拜天顺》(南阁当地人称为《九更天》),演的就是章纶冒死进谏,被打入天牢,受尽“十指插签”、“火烤铜炉”等酷刑的故事。据说,当年在章纶故里上演此剧时,章纶后裔事先要将祖宗的牌位翻转,似乎不忍让祖宗看见章纶受苦受难的情景。由此可见,该戏剧感人至深,以致几百年来久演不衰,至今为人称道喜爱。因章纶狱中受尽磨难,九死一生,故吩咐后代千万别去做官,把耕读传家作为家训。 纵观章纶一生,最突出、最精彩、最感人的是,景泰五年(1454)从南京被召回京城任仪制郎中,卷入了一场朝廷内部“立储复储”之争。他与监察御史钟同分别上书景泰帝,请求恢复英宗之子朱见深太子之位。 正统十四年(1449),西北蒙古瓦刺族不断侵犯边境,英宗朱祈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尚书胡波、兵部侍郎于谦等拥立其弟朱祁钰继承皇位,称为景泰帝。次年,景泰帝便不顾有些大臣反对,废掉英宗之子朱见深太子之位,将他贬封为沂王,而将自己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多后朱见济就病亡夭折,太子的位置因而空缺。景泰帝没有儿子可以接替,想再生一个儿子继承皇位,不想再立太子。景泰元年(1450)八月,于谦率领的军队打败了瓦刺军后,不料英宗被瓦刺军释放回来。景泰帝担心他夺其皇位,封他为“太上皇”,软禁在南宫,不许朝臣拜见,也不许英宗与大臣私自往来。因此,谁一提“立储复储”之事,景泰帝就勃然大怒。群臣对此噤若寒蝉,唯恐回避不及。而章纶秉性刚直憨厚,不顾自身安危,上疏景泰帝时竟然毫无顾忌地说“宦官不可干预朝政,佞臣不可偷窃事权,后宫不可盛行声色”,并请景泰帝朝谒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食之仪;更请复汪后于中宫,以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以定天下之大本;宜率群臣于每月朔望谒见“太上皇”英宗……这些直率露骨的话谁也不敢说,他竟然说得如此坦率,真是胆大包天!为此触怒了景泰帝,被关入狱中受尽酷刑,濒死无一语。其刚正憨直、忠贞不屈的品质为后人所称道。章纶在《修德弭灾十四事疏》中说:“臣非不知逆耳之言出而身必危,但臣身轻而朝廷为重,使朝廷安,则臣身虽死亦无憾矣。”他在初入狱时,以瓦为笔,作诗自称“肝胆原同铁石坚”。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章纶忠君爱国、舍生忘死的品质和大义凛然、刚正不屈的精神,不愧为“忠节名臣”。 可惜,新编越剧《章纶》,没有抓住章纶坎坷不平、多灾多难的仕途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经历作为表演重点,而是像推祟赞美者评述的那样,将章纶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请恕笔者直言:不分主次,本末倒置,怎么能吸引观众呢? 笔者不懂戏曲,但爱看越剧。为了使新编越剧《章纶》更臻完善,不揣冒昧,直言陈述。所提建议,仅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2016年8月13日20:24:07修改定稿) 8 ]( h9 ?: [! T9 u8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