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隐几现《雁山图》
许宗斌
宋代重文,皇帝和宗室中也多有才艺出众者。赵宗汉即其一。
赵宗汉是宋太宗的曾孙,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王赵允让的幼子。他是北宋时期一位有成就的画家。成书于徽宗时的《宣和画谱》和成书于南宋初年的邓椿《画继》等书,都对他有较高评价。
但《宣和画谱》、《画继》只将赵宗汉当作花鸟画家看,没有一字提及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原因可能在于这两种著作都专记宋代宫廷藏画,而宫廷所藏赵宗汉的画作中可能没有山水画。只是到了元代,一个偶然的机缘,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云林)见到赵宗汉的一幅山水画,才使赵作为山水画家浮出水面。那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八月,倪云林“便过岷翁,出赵宗汉《雁山髙隐图》索题,遂作短句,聊博一笑:杰阁突兀云外,细路委曲烟中,对岭临溪未远,度阡越陌难通。”(《清闷阁全集》)只是这里说的岷翁不知何人。
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作家、书画家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里又提到赵宗汉:
宋赵宗汉《雁山图》祖述李思训,岭林麓大约百余转,云泉树石屋木人物骑从俱精工,统观亦有气韵,但浅装不用金碧,番(反)觉士气……此幅旧为吾禾怀铁松所藏,今不知落谁手矣。
上引李日华文,中间删去了李日华转录的赵宗汉本人的题识(李的转录略有异文,可能是凭记忆造成)。赵宗汉的题识为:“吾乡汪子卿,余幼时馆契也,少尝游学浙中,登庆历进士。谢官归徙雁山,将终老焉。汉适奉使出镇广南,便经浙中过访,承留叙月余,临行出纸索画,作此图聊寄别绪云。时嘉祐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定远将军赵宗汉。”嘉祐二年为1055年。惟汪子卿生平,只从题识中知道他是赵宗汉的少年同学,仁宗时中进士,曾为官,其余一概不明。朱熹集中有《与汪子卿》、《答汪子卿》书,但朱熹是南宋初人,那个退隐雁荡山的汪子卿似乎不可能活到朱熹的时代。
李日华指出,赵宗汉的《雁山图》在题材上祖述唐代画家李思训多画幽居的传统,但在设色上有自己的特点,异于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浅装不用金碧,有一种文人画的意境。李日华是文人画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因此极为欣赏赵宗汉的山水画。
此图原藏嘉兴怀铁松家,怀铁松即怀悦,是景泰、成化间人,要比李日华早1个世纪。但李日华也是嘉兴人,近水楼台,他在怀悦后人处见过此图是完全可能的。可惜到他写这段文字时,图已不知下落。李日华晚年已是崇祯时代,乱象横生,离明亡不远了,国将不保,何况一幅画乎!
有趣的是,许久以后,此图又一次浮出水面。这回是出现在清宫大内,成了“十全老人”案前的珍玩了。乾隆皇帝很喜欢此画,先后两次在画上题诗,并加盖闲章。第一次是乾隆四十年(1775)仲夏,题的是一首七律:
希珍犹见璞王孙,北宋丹青法度存。
四大家非望肩背,两将军可溯渊源。
不无刻划饶神韵,自有精微契道原。
友谊相敷雁山墅,恍如叙别话松轩。
乾隆这里搞错了一个地方:赵宗汉是濮王之子,并非王孙。
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一年新正,题的是一首七言古风,诗中加夹注。夹注里弄错了雁荡山的方位,说浙江有两个雁山,一个在温州,一个在台州,在台州的那个叫“雁苍山”。人道乾隆一生做诗四万首而没有一首好诗,看他在赵宗汉画上的两首题诗,果然不甚高明。为了凑韵,竟致多处语句不通。不过,乾隆对赵宗汉如此“粉丝”,却也难得。有些议论也颇有道理,比如他说赵宗汉的雁山图从两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那里可找到渊源,就和李日华的看法一致,说米芾那么推重宗汉,而那时老米见到的宗汉之画还仅是《宣和画谱》著录的8幅花鸟,要是见过他的雁山图,还不知会怎样赞叹呢。
后来,清宫编《石渠宝笈》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赵宗汉的这幅《雁山叙别图》便被收录在内。《雁山高隐图》、《雁山图》、《雁山叙别图》,是人们对同一幅画的不同叫法。从宋至清,这幅画已经历了几隐几现。
不敢说赵宗汉是最早一个画雁荡山的画家,但说赵宗汉的《雁山叙别图》是留传下来的最早一幅雁荡山水画那是没错的。差不多和赵宗汉同时,乐清县令周邠曾绘《雁山图》寄苏东坡,稍后,乐清有一位叫倪端世的画家,也以画雁荡山著名,但他们的作品都没有留传下来。
乾隆组织编撰的《石渠宝笈》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绘画著作,凡为此书著录的作品,现在身价都动辄以千万计。但当年《石渠宝笈》一书是不向社会发行的,所以此书著录的大内藏画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30年代,《雁山叙别图》才见于故宫日历,可惜图印得太小,画面欠清晰。乐清人士蒋希召乃托在京的友人刘放园到故宫博物馆拍摄原作,偏偏不久前故宫发生文物被盗案,严禁外界拍摄。幸而此年出版的《故宫》第五期又刊登了《雁山叙别图》,刘放园就从《故宫》上翻拍了此图。蒋希召编《雁山一览图》时,遂将此图收入,并加说明。据蒋希召记述,赵宗汉此画著录于原藏大内斋宫《石渠宝笈》续编卷二十八,原画纵二尺九寸,横一尺二寸,分设色界画楼台亭榭,二人设几摊书对坐,一人携杖,童子抱琴随行,度红桥去。图上除乾隆两处题识外,还有明人时敏中的一段考证文字。
民国时期,中国又经历了许多祸乱,天地翻覆,故宫文物也难得安宁。历经沧桑的赵氏《雁山叙别图》,不知如今还在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