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刘付诗晨
云南地震是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在每次灾难新闻报道中,总会出现“穷人捐巨款”的新闻。比如,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海南环卫工人利友香在丈夫去世后,为实现丈夫“捐钱给灾区”的遗愿,捐出了两万五千元积蓄,而她还有三个幼子和两名老人需要照顾。
捐赠属于个人自由,但慈善也应量力而行,对单身且抚养多孩的环卫工人来说,两万五毫无疑问是一笔巨款。这样的捐赠虽然可敬,但并不值得提倡。而国内一些媒体却对此类故事非常热衷。
月生活费375元却捐400元的卖粥老奶奶
云南鲁甸“8·03”地震发生后,长春“卖粥奶奶”于萍攒了400元捐给灾区。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这位以卖粥为生、每月生活费只有375元的老太太,历年来曾先后为唐山、玉树等地震灾区捐过款。得知鲁甸地震消息后,于萍很快就通过地方媒体,向灾区捐出自己攒了多时的200元存款。8日,她通过地方媒体辗转联系到吉林省红十字会,向云南灾区又捐了200元存款。
于萍父亲早逝,为照顾罹患骨癌瘫痪在床的母亲,她终身未婚,至今她的房租已由1200元涨至1300元,摊位客人也因为商场装修而变少了。虽然她给自己的大馇粥、炒菜、煮黄米饭和茶叶蛋也都涨了价,但现在每天的毛收入也只有80元左右。刨去房租,于萍现在每个月剩下的生活费仅有375元。
住40年土房老人捐款18次共6.7万
2012年6月11日,中国吉林网报道了该省通榆县团结乡解放村杜尚学的慈善故事。
据报道,杜尚学把和老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多次捐献。印尼海啸、汶川地震、西南五省干旱、青海玉树地震……杜尚学都骑着自行车到县城,然后从县城坐车到四平市,再从四平市坐火车到长春市,饿了,途中就只啃一口自带干粮,困了,就找最便宜的旅店,几年间,他个人捐款18次,累计捐款6.7万元。
而杜尚学夫妇当时仍住在1969年盖的两间土房里,一盆酸菜炖粉条加上两个馒头,便是他们的午餐,而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3把椅子,仅有的家电是5年前买的电视机和一台女儿送的洗衣机。
而在该篇报道的最后,记者一如既往地按照“穷人做慈善”报道的惯例写道:村民听闻故事后十分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响应模范人物精神,继续捐款。
变卖家里唯一值钱的磨面机捐款
2008年6月,《兰州晨报》报道了三名退伍老兵的故事,他们聚在一起后,萌生了去帮助四川灾区的想法,但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根据媒体报道:周安仁变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磨面机,得到了1800元的现金,何世平卖了800多斤小麦。3个战友一商量,先给四川灾区捐2000元。算算路费还有盈余,又给红十字会捐了200元。走到康乐县街头,看到政府正为灾区募捐,3人又每人掏出50元钱来。
因为没有钱,三人只能在街头露宿一晚,但何世平说:“我们没有钱了,但我们有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