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复制于温州市图书馆微信。
【编者按】 6月18日《报刊文摘》三版摘载刘震云先生《中国人缺什么》一文。此文谈及“弱小民族”的心态与诺贝尔情结。乐清读者滕万林先生读后不以为然,投书温州读书报,2014年7月号本报头版头条予以刊登,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得诺贝尔文学奖“非常容易”吗?——和刘震云先生商榷 □滕万林 6月18日《报刊文摘》三版以显著版面刊载了《中国人缺什么》一文。此文是从《那三届》一书中摘录的。我一下找不到这本书,因之只好就文谈文,谈点读后的感觉。 谈论“中国人缺什么”这个话题,不同的出发点就有不同的答案。譬如,儒家会给出“仁爱”之心的答案;道家会给出“自然”意识的答案;释家会给出“慈悲”胸怀的答案。刘先生给出的中国人缺少“见识和远见”的答案,也是可以成立的。其他人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不能说就是错的。对此,我们就不想多说。 下边,我们就谈一下读后感中产生的一些和刘先生看法不相一致的想法。 一、关于“弱小民族”的心态问题。 刘先生一开头就说“我经常看到中国梦,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词,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确实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只有特别弱小的民族,才会急切地、焦虑地想把自己展现给别人看。”这说得很正确,可是接着他就把它忘在一边。当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下子红遍世界,比红高粱还要红。而刘和刘的好多朋友们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国人也想在日后得个诺贝尔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过早地公开说,他和他的“很多好朋友,马上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了。这个表态未免显得“急切”了一点。于是,也流露了自己的一种“弱小民族”的心态。如果说可以联系一下,那么我们就会联系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去。好在“精神胜利法”不是中国的特产,不仅中国人身上有,外国人的身上也有,因此,我们不想多作计较,提到即止。 二、获诺贝尔文学奖真的“非常容易”吗? 诺奖是世界性的大奖,是授予世界各国在物理、化学等五个领域中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士的。百余年来一直有很高的声誉。他和那些可以靠贿赂、靠后门而获大奖的瞎评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把评诺奖看得“非常容易”,未免说得太轻巧了。 刘先生说的“中国作家想得诺贝尔文学奖,非常容易”的一个前提是:把评判的语言“改成中文”。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若把诺奖的评奖语种改成中文,那还算是评诺奖吗?当然不是。那只能称为评中国的什么什么奖。退一步说,即使把评诺奖的语种“改成中文”,获诺奖就真的“非常容易”吗?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细胞,语言出了问题,文学就会得病。文学得病了,那还能得獎吗?就以《中国人缺什么》这篇短文为例,其中至少有三个地方值得商榷。 1、“中国人缺的最大东西,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远见。”这句话读起来有点噜苏,不好理解。如改为“中国人缺的最大东西是远见。”不就一清二楚了吗?“远见”能不包括“见识”吗? 2、“见识和远见的缺乏,不断体现在文学界、电影界、教育界,还有政治家。”“不断体现”下面的义项是并列的,而“家”和“界”是不并立的。如把“还有政治家”改为“和政界”,不就理通言顺了吗? 3、“所以,远见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这是我们能不能在世界之林生存特别重要。”其中的“是”字,就可能是“对”字之误。 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如有不当,请刘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